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要求越来越高,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急需与时俱进。以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现阶段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缺少衔接、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交流合作有待深化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一带一路"背景,提出了改革措施:一是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三是要建立科学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四是要不断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机械工程领域学科联盟组织,开展多元化科研合作。通过改革,可以促进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随着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国家中长期林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当前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专业硕士缺乏学习热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探讨了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提高重视程度,完善培养制度;促进学术交流,掌握科技动态;重视校内外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的建设,改革导师制度。  相似文献   

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运用现代林业技术手段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布鲁姆教育分类理论提出,教育目标可以按照认知、情感和操作3个领域进行划分,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6个层次。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制定和完善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对满足林业专业硕士培养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根据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按照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6个层次,对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并提出与6个层次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相匹配的林业专业硕士培养手段和课程教学方式,从而为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急需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探索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创新全日制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立一批研究生实践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探索了学科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或导师与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式研究生等模式。同时针对企业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与行业的合作机制,发挥高校在行业的服务与引领作用;深度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措施,以使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机械专业为背景,通过对企业培养和高校培养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培养专业硕士方面存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让学生适应并不理想的加工环境。在机械专业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仅有助于把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向从学术型逐渐向应用型的转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对在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调查显示,北京林业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方向是正确的,培养体系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硕士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类课程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首先明确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次,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动态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第三,加强互动式的教学;第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完善后的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提升了教学效果,使专业硕士具备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林业经济分析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了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互动教学以及校企联合培养也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困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工程硕士学位与以往的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我校现可在机械工程和林业工程两个领域培养工程硕士,以培养我国森林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  相似文献   

8.
从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组织基础、学制和授予学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构成、"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在林学硕士项目中的实施等方面,对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欧洲林学硕士培养的特点:以大学联盟为主体,集合各校的优势领域;以模块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健全知识结构;突出实践应用,彰显学术的适应性;职业技能培养完备,就业前景乐观。有鉴于此,建议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组建林学学科联盟,开展合作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单元,健全知识结构体系;强化学术应用和实践,提高职业技能;改革以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重点考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解决我国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没有突显"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我国林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从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的2016年QS世界大学农林专业排名前15名的高校中,选取了俄勒冈州立大学、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爱荷华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5所美国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从专业设置和学位设置等方面,对其林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概况进行了介绍;从培养年限的规定、学分及学分绩点的要求、毕业论文及其考核的要求等方面,对其林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从3种不同学位设置的课程体系、5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等方面,对其林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林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专业方向多、学位类型全面、培养年限精短、学分组成和毕业考核多样化等特点,其兼顾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的课程体系为林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我国林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进一步完善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的建设,帮助教师提高研究生教学的质量,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3种方法,分析了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6所国内高校以及美国4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各高校间的课程体系框架结构、构成内容、培养方法及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并针对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提出如下建议:(1)与国内高校相比,应坚持并落实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目标,适当增加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2)与国外高校相比,应在知识类课程上增加硕士研究生做研究时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课程,同时加强学院间的联合办学,充分实现学科融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着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模式固定僵化、双导师制名不符实、实践教学基地不足且运行机制僵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林业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究其原因,一是对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校企联合培养林业专业硕士的保障体系缺失。因此,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实践技能的做法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构建灵活多样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二是完善实践教学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三是大力建设"实习、实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四是构建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促进我国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总结了2007年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情况,并通过与往年招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正在逐渐提高,目前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的主体,农村与区域发展、林业、作物是3个主要的招生领域。该文针对农业推广硕士招生中存在的不同招生单位和领域录取人数的差别悬殊、近年来新增的培养单位和领域的招生情况大多不够理想等问题,提出国家应谨慎审批新的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和领域、加强对招生困难单位的指导、对个别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可跨领域培养、对不具有学士学位的人员加强入学后的质量监控、取消报考条件中对考生工作年限的要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培养、高校与校外基地协同培养、实践训练与资质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在充分考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入手,对当前试行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对解决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硕士学位地位的认识问题、专业硕士学位名称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灵活性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赋予培养单位较大的人才培养自主权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美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现状,从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大数据丰富了应用统计的教学内容等6个方面对中美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借鉴美国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完善我国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措施:首先,培养目标要突出实践能力;其次,教学方法要多元化;第三,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第四,对人才培养质量应进行严格监控。经过建设,师资队伍协调发展,教学方法得到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政府和企业输送了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统计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还应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大学生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之一。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素质冰山模型理论",结合课程实际,对专业课程育人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建立适用于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过程、途径等3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模型以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以道德感、专业自信和心理健康作为实现核心目标所需的三大支撑目标;将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设定为课堂专业学习和课外专业实践;将素质培养过程划分为育人方案的设计、育人方案的具体实施、育人成果的总结和巩固等3个阶段。"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模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表明,为了更好地发挥该模型的效能,切实发挥其示范作用,必须注重建设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适当的评估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主要创新点是确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并将"专业自信"纳入其中,使模型更加符合"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模型的应用符合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不需要额外增加人力、物力,只需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科学利用;模型的应用使教学相长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自2005年批准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雷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模糊且缺乏特色、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等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应基于高等农林院校各自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以培养掌握风景园林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技术应用等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以突出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为导向,构建由体现宽广性和综合性的理论课模块、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课模块、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创新课模块等组成的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应积极探索突出实践性的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订单培养定向型人才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等,并根据就业趋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以北京林业大学及周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硕士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情况、态度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教育评价机制落后以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体系不完善、读研的目的不明确等问题,提出推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建议,包括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建立以创新与实践为核心的活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实践研究是林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林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培养环节,培养具备扎实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重点关注的课题。与此同时,高等农林院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已建成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高等农林院校对林业硕士实践研究基地建设的认识有偏颇,在基地建设中没有对高校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予以足够的重视,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林业硕士开展实践研究所需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软件建设存在林业硕士在校外基地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缺位等问题,所以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创新的视角,在依托高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林业硕士实践研究培养环节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首先,依托学校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站(基地)开展林业硕士培养,选派研究方向与试验示范站(基地)的推广技术密切相关的林业硕士驻站开展实践研究。其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案例建设,将试验示范站(基地)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结合试验示范站(基地)的生产实际编写典...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培养质量为导向对原有的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考虑专业特点又适应特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关键。为此,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业专业硕士在校生、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公共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小型私密网络课程、技能课程)、学术训练、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就业倾向、培养环节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问卷调查;从就业基本情况、用人需求和薪资待遇、专业技能培养、从业资格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不够、对林业行业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与用人单位对林业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等有较高的要求以及注重毕业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社交能力等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从林业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分配改革、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优质课程建设、导师与学生间互动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质量提升等8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进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启动与发展并不比国外落后。通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中增加非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形式培养该专业"物联网"行业人才职业基本素养,通过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