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便于常见种类若虫鉴定和探讨飞虱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对飞虱科若虫分类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概述。文中记述3种飞虱,即拉萨高原飞虱Paraneetopia lasaensisDinget Tian、带背飞虱Himeunka tateymaella (matsumura)和黑边黄脊飞虱Toya propinqua(Fieber)的5龄若虫,其中,前2种为首次报道。详细描述了每种5龄若虫的形态特征,附主要特征图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贵州省持续大面积发生,1991-1997年,年均发生面积人41万hm^2(614.87万亩次)。两种飞虱的适温要求因地区和虫态而不同,在贵州各地发生5-8或9代不等,因海拔和生境不同而异,两种飞虱在贵州发生的初次虫源性质均为外地迁入,白背飞虱认为: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是白背飞虱迁入主峰期3,4代白背飞虱成虫盛发,大若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褐飞虱全年最大迁入峰期  相似文献   

3.
不同虫态的褐稻虱对杀虫剂的毒力及毒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测定褐稻虱各虫态之间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长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5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5龄若虫抗药力的1.08-4.09倍,而短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6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长翅型雌成虫抗药力的1.08-2.25倍,其抗药力的大小与害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靶标酶)和羧酸酯酶(降解酶)活力大小密切相关,其大小顺序为,短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雄成虫〉5龄若虫,而田间褐稻虱对叶蝉散抗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又名稻浮尘子,在南方稻区以褐飞虱为主,其次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东北较为常见的则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1.调查方法1.1越冬调查在稻飞虱越冬区进行,每年2月中下旬至耕翻前调查1次。①成、若虫虫量调查: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低龄和高龄若虫及长翅成虫、  相似文献   

5.
为便于常见种类若虫鉴定和探讨飞虱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对飞虱科若虫分类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概述。文中记述3种飞虱,即拉萨高原飞虱ParanectopialasaensisDingetTian、带背飞虱Himeunkatateymaella(Matsumura)和黑边黄脊飞虱Toyapropinqua(Fieber)的5龄若虫,其中,前2种为首次报道。详细描述了每种5龄若虫的形态特征,附主要特征图。  相似文献   

6.
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冀北春玉米区,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r)一年发生3~4代,世代重迭现象严重,以3~4龄老熟若虫在冬麦和2年生以禾本科杂草式基部越冬。翌年3月末4月初越冬代若虫开始活动。6月中旬是第一代成虫迁入玉米危害和传播病毒(MRDV)的高峰期,高峰前3-5天是用药杀虫防病的关键期,适当晚播可避开灰飞虱危害的高峰期,减轻发病。  相似文献   

7.
灭虫精对褐飞虱的超高活性和田间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量点滴法测定,灭虫精对褐飞虱3龄和5龄若虫的接触LC50分别为0.255、0.678mg/L。田间多点药效试验进一步表明,与扑虱灵比较,灭虫精防治褐虱具有以下优势:(1)超高活性,尤其对低龄若虫;(2)集优异的速效、持效和残效性于一体,是防治褐虱种群的全程高效药种;(3)对褐飞虱和蜘蛛的选择作用更强,可充分发挥田间蜘蛛类天敌控制褐飞虱种群的后效应,进而提出10%灭虫精防治田间褐飞虱各类种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三唑磷对不同翅型稻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三唑对褐飞虱的毒力的并用其亚致死剂量(约为LC1)处理褐飞虱三龄若虫,中养至羽化后按翅型分成单对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其繁殖力。结果表明:三唑磷处理三龄若虫对其存活的长翅型和短翅笄城虫的产卵均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如施用三唑磷防治水稻螟虫会促使褐飞虱在本地和迁入地猖獗发生。为此,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三唑磷防治水稻螟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药剂环氧虫啶对稻飞虱的杀虫活性和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丰富稻飞虱控制药剂种类,延缓害虫对当前生产上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产生,本文对由华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进行了室内活性和田间控害效果研究。利用浸苗法比较了环氧虫啶与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其它烟碱类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作用活性,并评价了上述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种烟碱类药剂中,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室内活性以环氧虫啶最高,其次分别为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其中25%环氧虫啶可湿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显著高于烯啶虫胺,吡虫啉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低于其它药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活性表现与对褐飞虱不同,几种药剂中吡虫啉活性最高,其次为噻虫嗪、环氧虫啶和烯啶虫胺,其中吡虫啉的活性显著高于其它3种药剂,噻虫嗪的活性显著高于环氧虫啶和烯啶虫胺,后两者活性相当。在田间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时进行了控害效果评价,发现环氧虫啶对以白背飞虱为主的稻飞虱田间控害效果不突出,和吡虫啉、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相当,其可作为一种防治褐飞虱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0.
蔗糖、甲硫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是白背飞虱若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褐飞虱取食过的稻茎中蔗糖信量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由此破坏了稻茎中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导致稻茎的营养条件恶化。以此稻茎喂饲白背飞虱,造成若虫死亡率上升,发育历期延长,但对白背局虱性比及短翅率影响不大。说明这两种飞虱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稻飞虱主要分为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水稻茎秆汁液危害水稻,造成"穿顶"、"枯秆"。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迁飞性、间隙性大发生的特点。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早中稻,褐飞虱主要危害中晚稻,灰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秧田,以华东的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安徽等危害最重。稻飞虱成虫具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型形态,短翅型成虫产卵多、易爆发。当田间稻株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短翅型成虫;反之,当植株衰老、营养条件恶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褪黑素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含量情况。【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对1~5龄若虫和两种翅型雌、雄成虫体内褪黑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褐飞虱若虫期褪黑素含量在1~2龄若虫时期最低,平均为378.5 pg·g-1。3龄若虫褪黑素含量最高,为856.6 pg·g~(-1)。4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为810.7 pg·g~(-1),与3龄无显著差异。5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显著,为574.5 pg·g~(-1)。褐飞虱成虫褪黑素含量与性别显著相关,但受翅型影响不明显。雌、雄成虫间的褪黑素水平有极显著差异,长、短翅雄性成虫的褪黑素含量分别为978.3 pg·g~(-1)和969.6 pg·g~(-1),而长、短翅雌性的褪黑素含量仅为76.1 pg·g~(-1)和176.8 pg·g~(-1),甚至低于1~2龄若虫时期。【结论】初步明确了褐飞虱各发育阶段体内褪黑素含量变化特点,为后续研究褐飞虱褪黑素功能及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福建樟叶个木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叶个木虱TriozacamphoraeSasaki是樟树的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被害叶的虫瘿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羽化,3月下旬开始孵化.若虫共5龄.该虫发生期与樟树物候密切相关.呋喃丹、氧化乐果,辛硫磷对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农林生产中的害虫种类鉴定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对取食、危害竹子的竹飞虱属(Bambusiphaga)4种飞虱,即:黑斑竹飞虱(B.nigripunctata)、翅斑竹飞虱(B.maculata)、叉突竹飞虱(B.furca)、台湾竹飞虱(B.taiwanensis)的5龄若虫进行了初步分类研究和记述.结论:除了台湾竹飞虱外,其余3种飞虱的5龄若虫均为首次记述.  相似文献   

15.
噻嗪酮的作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噻嗪酮对褐稻虱若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并具有杀卵作用,噻嗪酮从根到茎的内吸转移作用微弱,而从茎到叶之间的转移作用明显,本试验结果表明:(1)5龄若虫通过石蜡取食48h药液,口服毒性LC50为14.04ppm,用微量点滴5龄若虫前胸板,LC50为2.60μg/g,用滤纸膜处理若虫,LC50为6.19μg/cm^2,噻嗪酮无论是通过胸板,胫节、跗节还是口服对褐稻虱若虫都是有效的。(2)噻嗪酮对褐稻虱的杀  相似文献   

16.
福建樟叶个木虱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叶个木虱是福建省樟树的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一代或2代,以若虫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3月上旬开始羽化,3月下旬卵孵化,若虫共5龄,应用氧化乐果和辛硫磷等农药对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中记述4种飞虱的五龄若虫,分隶于梯顶飞虱属、匙顶飞虱属和族角飞虱属:梯顶飞虱Arcofacies fullawayi Muir、花翅梯顶飞虱A.maculatipennis Ding、二刺匙顶飞虱Tropidocephala brunnipennis Signoret和中华族角飞虱Belocera sinensis Muir。其中花翅梯顶飞虱、中华族角飞虱的若虫为首次报道。详细描述了每种五龄若虫的形态特征,附主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2种检测褐稻虱个体酯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简便方法,即分光光度法和醋酸纤维素膜法,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在单雌传的褐稻虱群体中,各类个体的EST及POD的活性表现是:短期雌虫〉长翅雌虫〉雄虫〉5龄若虫;同类个体间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由于抗虫棉的广泛种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减少,使某些害虫在棉田的为害趋势日渐上升,棉粉虱就是其中之一。 棉粉虱又名烟粉虱,为同翅目粉虱亚目,粉虱科。成虫仅为1毫米左右,翅纤细,身体和翅上有蜡质白粉,头圆,为刺吸式口器,具有趋黄色和黄绿色的习性,喜欢在温暖无风的天气下把卵产于中上部叶片的背面。卵0.2毫米左右,有短柄。若虫共5代,初龄若虫有足能活动,其它各龄定居于叶片背面,第5龄若虫常称为蛹。蛹为扁卵圆形,长约0.7毫米,蛹的特征是鉴定种的依据。 棉粉虱1年发生10代左右。5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