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生产上应用的3个优良籼稻(Oryza sativa ssp.indica)品种桂朝2号、特青和9311的成熟胚为材料,以CC为基本培养基,经过愈伤组织诱导、两次继代、预分化、分化培养,研究培养基中不同微量元素浓度对3个籼稻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褐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预分化和分化阶段,桂朝2号添加5×CC微量元素,9311添加3×CC微量元素可以明显抑制愈伤组织褐化,提高愈伤组织分化频率,而特青对微量元素浓度反应不敏感,研究结果为籼稻遗传改良和籼稻转基因研究提供良好的组织培养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技术己广泛应用于粳稻品种(Oryza sativa ssp.japonica)中,但迄今未能找到适合于籼稻品种(O.sativa ssp.indica)高效遗传转化的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籼稻品种的愈伤组织在继代过程中的严重褐化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为材料,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预测数学模型,研究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浓度、N6-呋喃甲基腺嘌呤(kinetin,KT)浓度和碳源中蔗糖和麦芽糖的比例对籼稻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93-11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成分: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2.92 mg/L 2,4-D、0.59 mg/L KT、16.37 g/L蔗糖和13.63 g/L麦芽糖;并以此优化培养基继代籼稻愈伤组织.为了研究93-11愈伤褐化的原因,采用组织学与解剖学方法,观察93-11正常愈伤组织和褐化愈伤组织.结果表明,两者的表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正常愈伤组织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褐化愈伤组织表面结构看似光滑,但是放大后发现这种平滑结构是由于所有细胞失去规则圆形变为无活性扁平状,且细胞不易成团,细胞之间空隙小而少形成的.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褐化相关基因在褐化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切伤后与褐化相关的基因生长素输入载体1基因(auxin1,AUX1)和蔗糖非依赖1蛋白激酶2基因(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nrotein kinase 2,SnRK2)的表达量虽然都比较低,但是在93-11成熟胚诱导的正常愈伤组织和褐化愈伤组织中存在明显差异,而酚类物质氧化途径中与酚类物质合成的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olyphenol oxidase,PPO)在正常愈伤组织还是褐化愈伤组织中都没有检测到表达量.发现组织培养切伤是愈伤组织褐化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阐明愈伤组织的褐化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早稻(Oryza sativa)栽培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产上优良旱稻(Oryza sativa L.)新品种旱稻297、旱稻10号等的幼胚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基因枪法把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了这些品种的愈伤组织,经两轮Basta抗性筛选和分化获得了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T0和T1代Basta抗性实验表明,bar基因已整合到旱稻的基因组DNA中,并在T1代继续表达。对各品种幼胚培养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实验表明,MB和MS培养基可作为这5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改良的RMB2、RMS2培养基可显著地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实验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和建立的遗传转化系统。为早稻的抗除草剂分子育种和其它基因转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蔗糖转运蛋白(sugar transporters,SUT)是一类介导蔗糖跨膜运输的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水稻(Oryza sativa L.)SUT家族中有5个蔗糖转运蛋白,其中OsSUT3、OsSUT4和OsSUT5的大部分功能还未揭晓。本研究以转反义OsSUT5基因水稻为实验材料,通过抑制OsSUT5基因的表达,比较愈伤组织增殖率和植株分化率,分析反义抑制OsSUT5基因表达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反义抑制OsSUT5的水稻,盾片膨大以及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率显著下降(P0.05),第1代愈伤组织干重为0.028 80 g/皿,第2代为0.119 93 g/皿,显著低于野生型水稻的0.058 70 g/皿和0.174 55 g/皿(P0.05);继代培养5代之后,转基因和野生型的水稻愈伤组织鲜重增加没有显著差异,但转基因水稻的愈伤组织活力下降、水渍状明显,绿苗分化率为65%,显著低于野生型水稻的82.5%(P0.05);对愈伤组织的OsSUTs基因定量分析显示,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转基因水稻的OsSUT5和OsSUT1基因表达量下降近1倍,而OsSUT2和OsSUT4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OsSUT5基因参与水稻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对蔗糖的吸收和转运,为深入解析OsSUT5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摘要:以生产上优良旱稻(Oryza sativa L. )新品种旱稻297、旱稻10号等的幼胚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基因枪法把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了这些品种的愈伤组织,经两轮Basta抗性筛选和分化获得了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T0和T1代Basta抗性实验表明,bar基因已整合到旱稻的基因组DNA中,并在T1代继续表达。对各品种幼胚培养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实验表明,MB和MS培养基可作为这5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改良的RMB2、RMS2培养基可显著地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实验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和建立的遗传转化系统,为旱稻的抗除草剂分子育种和其它基因转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培养基成分对海蓬子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植株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是MS+Thidiazuron(TDZ)1.0mg/L+NAA1.0mg/L+蔗糖30.0g/L+琼脂7.0g/L;继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S+NAA1.0mg/L+TDZ0.1mg/L+蔗糖30.0g/L+Gelrite3.0g/L,愈伤组织快速生长;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NAA1.0mg/L+TDZ0.1mg/L+BA2.0mg/L+蔗糖30.0g/L+琼脂7.0g/L+NaCl8g/L,愈伤组织分化频率可达62.2%。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5mg/L的麦芽提取物(maltextract,ME)可显著增加每株的平均根数。NaCl促进海蓬子愈伤组织的分化,麦芽提取物可促进幼苗侧根的发生,但NaCl和麦芽提取物均不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本试验建立了较高频率的海蓬子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7.
再生植株的培养是玉米转基因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比较了基本培养基、愈伤组织大小、继代次数、激素添加物对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和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6为基本培养基有利于抗性愈伤组织分化;抗性愈伤组织大小在2.5 ~3.5mm之间、继代2~3次的分化率最高;再生培养基中添加ABT 0.5 mg·L-和S3307 0.25 mg·L-1能促进生根壮苗.本研究为转基因玉米再生体系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虎杖茎尖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苗龄、接种方式、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硝酸银和蔗糖等对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茎尖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蔗糖28g/L+琼脂5.5g/L+2,4-D 1.5mg/L+6-BA 1.0mg/L,诱导率为100%;3-7d苗龄的虎杖茎尖愈伤组织诱导能力无显著差异,诱导率均达到95%以上,此后随着苗龄的增加,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快速下降,苗龄为12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只有55.6%;以正插(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方式接种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大于反插(形态学上端插入培养基)和平放的;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AgNO34.0mg/L+蔗糖30 g/L+琼脂6.0g/L+NAA 0.5mg/L+TDZ 0.8mg/L,分化率为83.9%,增殖系数为7.63;生根培养基选用1/2 MS+蔗糖26g/L+琼脂6.5g/L+活性碳3%+IBA 0.2mg/L+NAA 0.3mg/L,生根率为100%。用透气膜封口比用聚乙烯菌膜生根率明显提高,生根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9.
那日  杨生  邢万金  杨体强 《核农学报》2010,24(4):748-751
研究了不同电场剂量处理细枝岩黄芪种子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电场强度为7kV/m,处理时间为100min,诱导培养基为MS+2,4-D 2.0mg/L+6-BA 1.0mg/L时出愈率可达91.0%,且生长情况较好,褐变程度轻。在MS+2,4-D 2.0mg/L+6-BA1.0mg/L诱导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后的各愈伤组织分别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当电场强度为7kV/m,时间为100min时分化率最高,达到78.3%。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金梅  李芳  周禾  孙启忠  毕静 《核农学报》2010,24(3):507-512
通过外植体类型、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等因素对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影响的试验,建立了高效的紫花苜蓿组织培养体系,即以真叶为外植体,在MS+0.2mg/L2,4-D+0.01mg/LNAA+0.2mg/LKT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率可达到100%,愈伤组织继代2~3次,然后在MS培养基上分化,分化率可达90%。分化苗转入1/2MS培养基进行生根,形成完整的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的正交试验表明,2,4-D浓度是影响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外植体类型、NAA浓度、6-BA浓度和KT浓度;对苜蓿愈伤褐化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外植体类型,其次是KT、2,4-D、6-BA、NAA浓度。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生长素(2,4-D、NAA)对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作用大于细胞分裂素(6-BA、KT)。分化试验表明,紫花苜蓿愈伤组织分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愈伤诱导培养基的激素配比。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结缕草成熟胚再生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 Hance)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水解酪蛋白(CH)、水解乳蛋白(LH)、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继代周期对愈伤组织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4-D是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关键因素;MS无机成分及有机成分含量对愈伤组织生长影响不显著,附加CH 500mg/L利于愈伤组织生长;继代培养次数直接影响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不经继代培养转入分化培养基的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率最高达34.2%,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再生率明显下降,继代培养3次的愈伤组织再生率低于10%。  相似文献   

12.
由根癌农杆菌介导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入水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摘要:将具有广谱抗病作用的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 GO)基因插入具有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的双元载体pCAMBIA1301,新构建了水稻高效表达载体pCAG1301。将此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菌株LBA4404后,转化粳稻(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 )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的幼胚,并由筛选出的潮霉素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对所得潮霉素抗性水稻植株的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GO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淀粉-碘化钾显色反应检测到了转基因植株产生的过氧化氢,证实GO基因表达产生的葡萄糖氧化酶已经在水稻中发挥功能。抗病性鉴定表明,所得转基因水稻对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 )具有良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新歌莱德、午夜、纳苏3个品种的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浸泡、研磨和接种方式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出愈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其愈伤组织褐化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浸泡48h处理有利于种子愈伤组织诱导,随着浸泡时间延长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逐渐下降,且3个品种的出愈时间均推迟;在浸泡48h处理下,无论采取机械接种或随机接种方式接种,研磨处理与未经研磨处理所得到的3个品种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率均无明显差异;在种子浸泡48h,未经研磨处理条件下,分别采用随机接种与机械接种方式所得到的3个品种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极显著。此外,研究表明在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对愈伤组织褐化抑制效果较好的浓度是2mg·L-1,培养2周未见有褐化现象,而随柠檬酸浓度升高褐化率逐渐增加,且对照的褐化率达到25%~37.5%。经试验观察发现2 mg·L-1柠檬酸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分化再生无明显影响,新歌莱德、午夜、纳苏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率分别为75%、50%、70%,生根率分别为85%、70%、80%。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影响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解决了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完善了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体系建立,为利用愈伤组织再生体系进行基因工程改造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糯玉米离体培养获取耐盐变异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取糯玉米耐盐变异体,以120mg/L的平阳霉素预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S2)种子20h,萌发后用茎尖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比较了激素组合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 4-D 2.0mg/L和6-BA 0.25mg/L组合诱导胚性愈伤的效果最好;在添加100mg/L CH、6-BA 0.25mg/L和2, 4-D 2.0mg/L的继代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良好。将胚性愈伤组织依次在含NaCl 10g/L、15g/L和20g/L培养基中进行筛选,获得耐盐变异体,转入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再生植株,自交1代种子在含NaCl 15g/L、20g/L的培养基上萌发率较对照种子高数倍,在20g/L NaCl的胁迫下,变异体自交1代种子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及K+ / Na+比例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尾叶桉(Eucalypt urophylla)U6的无菌苗茎段为材料,选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IAA浓度对尾叶桉茎段愈伤组织诱导,不同IAA、6-BA浓度对尾叶桉茎段愈伤组织诱导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植体的接种数一样,IAA的浓度为20.0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为95%,且此浓度下,出芽率、生根率最高,分别达43.3%和100%,而添加0.5mg/L6-BA则会抑制芽的再生、不能产生根。因此最适合诱导尾叶桉愈伤组织、再生芽和再生根的培养体系是MS+20.0mg/L IAA+30g/L蔗糖+8g/L琼脂。该再生系统的建立将为转基因技术改良桉树性状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糯性和半糯性水稻品种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晓东  李霞  周丽慧  姚姝 《核农学报》2012,26(1):6-10,16
为建立江苏优质糯性水稻品种的成熟胚再生技术体系,以非糯粳稻南粳44为对照,选择糯稻品种苏御糯和半糯性品种南粳5055为研究材料,以其成熟胚为外植体,分别从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进行了比较,研究糯性水稻的成熟胚再生技术。结果表明,以M8为基本培养基,添加同样的激素组合(蔗糖3%,琼脂0.8%, 2,4-D 3mg/L,KT 0.1mg/L,ABA 0.2mg/L),诱导20d,苏御糯出愈率为98.81%,南粳5055为81.00%,均比对照南粳44的 99.32%略低,而且3品种的出愈快慢有差异,与对照南粳44相比,苏御糯的和对照相当,表现出愈较快,而南粳5055则比较慢。在分化过程中,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蔗糖3%,琼脂1%,山梨醇1.5%,2,4-D 0.1~0.4mg/L,6-BA 1~2mg/L),苏御糯和南粳5055在0.1mg/L 2,4-D和2mg/L 6-BA组合中分化率达到最高,分别是86.54%和56.5%,而对照南粳44只有21.42%,但南粳44在0.2mg/L 2,4-D和3mg/L 6-BA组合中的分化率最高,达到了66.67%。不同基因型的最高再生率分别为:苏御糯87.5%,南粳44 78.38%,南粳5055 65.3%。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红比利时杜鹃花愈伤悬浮颗粒瞬时转化体系,以嫩叶为材料,探讨了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的条件,构建并评价了愈伤悬浮颗粒瞬时转化体系,同时诱导愈伤颗粒出芽、生根,并获得组培小苗。结果表明,在2.41 g·L-1木本植物基本培养基(WPM)+20 g·L-1蔗糖+10 g·L-1麦芽糖+7.0 g·L-1琼脂+0.050 mg·L-1植物组培抗菌剂(PPM)为基本培养基的条件下,嫩叶愈伤组织诱导的生长调节剂最优方案为:0.3 mg·L-1 2,4-二氯苯氧乙酸(2,4-D)+0.3 mg·L-1 噻重氮苯基脲(TDZ),此时愈化率可达97.78%;愈伤组织继代增殖的生长调节剂方案为:0.61 mg·L-12,4-二氧苯氧乙酸(2,4-D)+0.65 mg·L-1 6-苄基腺嘌呤(6-BA)+1.37 mg·L-1 TDZ,此时增殖率可达167%。将继代5次后呈疏松状的愈伤颗粒接种于液体继代培养基中,大约4~12 d后愈伤颗粒进入指数生长阶段,增殖率为45%。含有GUS基因的pRI 101-AN与含有GFP基因的pCAMBIA1301-GFP分别在农杆菌GV3101介导下转化处于指数生长期的愈伤悬浮颗粒,OD600为0.6的农杆菌侵染液侵染15 min后,愈伤颗粒的GUS染色效率为26.28%,愈伤颗粒的GFP荧光表达效果明显。另外,以2.41 g·L-1 WPM+7 g·L-1琼脂+20 g·L-1 蔗糖为基本培养基,添加2.0 mg·L-1TDZ + 0.5 mg·L-1 2,4-D时,可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以1/2 Read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 mg·L-1 IBA+1 g·L-1活性炭可诱导出芽的愈伤颗粒生根。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红比利时杜鹃花稳定遗传转化研究和转基因植株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羊茅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高羊茅(Festuca anmdinacea)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组分的最适配比,建立了高羊茅高频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培养基MSM 5mg/L 2,4-D 0.02mg/L KT诱导高羊茅种子出愈率高达92%;愈伤组织可在培养基MSM 4.5mg/L 2,4-D 0.2mg/L KT上长期保持;愈伤组织在培养基MSM 2mg/L 2,4-D 0.2mg/L KT诱导体细胞胚发生后,可在添加2mg/L KT和20mg/L蔗糖的SH培养基(MSH)上诱导分化形成丛生芽,愈伤组织分化率可达96%。再生芽在1/2MS培养基上14d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B6、MS和NB 3种培养基,以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品种日本晴的成熟胚为受体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比较了3种培养基的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培养基中,NB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转化效率最高,最适合于日本晴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在此基础上,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导转化法将稻瘟菌蛋白激发子基因pcmG1导人日本晴基因组,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PCR、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分别证实了pcmG1基因的整合、转录和表达.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日本晴后代中的分离符合3:1的理论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直接产生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纯系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提高转基因杂交后代育种选择效率的新途径,即在花药培养过程中添加抗性筛选物质,直接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体。以转bar基因水稻植株和非转基因植株杂交F1为试格进行花药培养,并对分化的绿苗进行PCR检测和田间抗性检测。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中分别添加PPT0.05mg/L与未添加PPT的对照,均产生较多的愈伤组织和绿苗,并有较高比例不抗除草剂的假阳性株。当PPT浓度增至0.1mg/L时,所得花培苗全部抗除草剂,显示很好的筛选作用。PPT浓度继续增加,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急剧下降。当PPT的浓度增至5mg/L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幼苗分化完全被抑制。对30个加倍单倍体系作连续两代农艺性状考察,约73%以上的株系在遗传率较高的性状中,变异系数很小(<10%),说明这些株系的基因型已经纯合,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