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 ℃、26 ℃和31 ℃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 ℃、26 ℃和31 ℃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 ± 1.5)d、(24.0 ± 1.0) d和(19.3 ± 0.6) 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 ℃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 ℃组和31 ℃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 d的试验期内,21 ℃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 ± 5.5) d,比26 ℃组提前了约17 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 ℃组显著高于31 ℃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 ℃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 ℃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切片、组织化学技术,对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外被结缔组织膜与生殖上皮。日本沼虾的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色泽与体积的变化,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将其划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和恢复期5个时期。卵子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卵黄发生后期4个时期。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曰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卵母细胞,胞质嗜酸性,早期含卵黄颗粒,后期转变为卵黄块,核位于卵母细胞中央曰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为成熟期卵母细胞,体积长足,核移动到卵母细胞周边,最终核生发泡破裂,核膜消失,卵周围滤泡细胞层变得极薄,等待排卵。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800尾左右体重0.8~1.8g的日本沼虾为实验材料,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两个平行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增重率和含肉率有显著影响,投喂频率为3次/d时,增重率最高;对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但投喂频率在3次/d时性腺指数最高。(2)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虾体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初水分、粗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粗灰分含量有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而粗脂肪含量有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下降的趋势。(3)根据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日本沼虾的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4.
日本沼虾领域行为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日本沼虾的摄食、繁殖和栖息领域行为生态.结果表明,食物丰富时,摄食领域行为明显缩小;食物匮乏时,摄食领域行为扩大.在繁殖前和繁殖过程中,日本沼虾的雄性繁殖领域行为明显,表现出争夺和博弈.抱卵虾也具有一定的领域行为,但不表现出争斗和博弈.栖息时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表现出栖息领域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探讨了盐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及性腺发育的影响,旨在丰富罗氏沼虾生长繁殖理论。【方法】采用5种盐度水体饲养同一家系罗氏沼虾幼虾80 d,比较分析不同盐度下罗氏沼虾的生长性能、存活率、卵巢发育状况,以及性别分化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养殖前50 d,随着盐度升高和养殖周期延长,罗氏沼虾的生长速度变缓。50 d后,盐度3.0组的体长日均增加值最大,为0.076 cm/d,盐度0.3与盐度12.0条件下的体长日均增加值基本一致,分别为0.058与0.053 cm/d;盐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存活、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但对性别比无影响,淡水水体中,幼虾成活率最高约为89.2%,同时盐度越高,已性别分化雌雄虾最小个体体长及平均体长越小,而盐度3.0时雌雄虾最小个体体长及平均体长最大,盐度0.3与盐度3.0组幼虾完成性别分化时间早于盐度9.0及盐度12.0组,抱卵虾平均体长及最小个体体长随着盐度升高而增大,性未成熟雌虾平均体长及最小个体体长则减小,盐度12.0组抱卵虾平均体长最大为8.08 cm。已性成熟型雌虾百分率随着盐度升高而降低,盐度0.3组最高为50.7%,而性腺未发育型雌虾百分率呈现与已成熟型雌虾相反的规律,盐度12.0组约71.4%。【结论】淡水最适宜罗氏沼虾幼虾早期生长存活,体长大于6 cm后,盐度对罗氏沼虾的生长影响已不明显,性别分化和性成熟个体小型化是罗氏沼虾性早熟现象的表现,日龄的持续增加可能是实验条件下沼虾生长缓慢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Cu~(2+)对日本沼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日本沼虾重金属中毒死亡的机制,为其养殖水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直线内插法,计算Cu2+对日本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通过胁迫试验,测定日本沼虾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结果]24℃条件下Cu2+对日本沼虾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189、0.134、0.1230、.110 mg/L。随着Cu2+浓度的增加,日本沼虾肌肉中SOD活性逐渐降低。Cu2+能明显抑制日本沼虾肌肉组织中GPT和GOT活性,且随着Cu2+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结论]Cu2+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较强。Cu2+可能是通过影响日本沼虾体内的酶的功能而损害其各种生理活动,从而使虾体受害。  相似文献   

7.
DNA减数分裂重组酶1基因(disrupted meiotic cDNA 1,Dmc1)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为了研究罗氏沼虾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罗氏沼虾Dmc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MrDmc1),并对MrDmc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以及蛋白质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mc1基因在卵巢、肌肉等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MrDmc1基因的ORF全长1 026 bp,共编码341个氨基酸;MrDMC1蛋白分子量为37.4 ku,该蛋白没有跨膜区域和信号肽切割位点,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和25个磷酸化位点,是亲水性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树发现,罗氏沼虾MrDmc1基因与克氏原螯虾、凡纳滨对虾等甲壳类动物进化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rDmc1基因在7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在眼中表达量最低;MrDmc1基因的表达量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卵巢发育Ⅱ期的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MrDmc1基因参与了罗氏沼虾卵巢发育的调控,推测...  相似文献   

8.
2种方法提取日本沼虾基因组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沼虾的尾部肌肉为材料,采用苯酚-氯仿法和氯化钠法提取日本沼虾基因组DNA,并对2种方法提取的结果进行了紫外分光光度、琼脂糖凝胶电泳、PCR扩增等方法的鉴定。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日本沼虾基因组DNA浓度分别为3 165.8和396.5ng/μl,OD260/OD280比值分别为1.76和1.63,均能满足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镉对日本沼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d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测定Cd2+对日本沼虾的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以96h的半致死浓度为最高浓度设置5个浓度组进行急性胁迫实验,测定日本沼虾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结果]24℃下Cd2+对日本沼虾的24、48、96h的LC50值分别为0.038、0.022、0.019mg/L。在几个Cd2+浓度梯度胁迫下,SOD、GPT和GOT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且随Cd2+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2+对日本沼虾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芝芪菌质对日本沼虾消化酶和生长的影响,将日本沼虾随机分成4组,1组为对照组,另3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芝芪菌质,饲养4个月后测定日本沼虾生长情况和肝胰腺消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日本沼虾肝胰腺中的消化酶活性和增重率显著提高.表明饲喂适量的芝芪菌质能通过影响日本沼虾消化酶活性间接影响日本沼虾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