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株溃疡病菌株及其亚硝酸盐诱变菌株、异核体菌株接种苹果进行致病性测定,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溃疡病菌致病力变异可由亚硝酸盐诱变、异核体产生。强毒株的nit株致病力分化差异显著,可产生较野生菌株毒力更强的株系;弱毒菌株的nit株致病力分化差异不显著,致病力均较野生菌株弱;异核体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不显著,平均毒力比亲本菌株小,有的与强毒亲本致病力差异显著,无“异核体优势”。  相似文献   

2.
在5个城市调查了438个月季品种对黑斑病Diplocarpon rosae的抗病性,抗病品种占9.82%。有些品种在不同地方的抗病性差异显著。用来自5个地方的病菌在室内接种3个在北京有不同抗病性的月季品种,病原菌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地理性差异。以上海和常州为代表的南方病菌致病力高于以北京和郑州为代表的北方病菌。  相似文献   

3.
松树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其变异方面主要表现在侵入途径及致病力上,但关于侵入途径的问题,各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综合分析表明,松枯梢病菌可能从气孔、伤口和无伤嫩叶、嫩梢上侵入。松枯梢病菌致病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致病力的差异与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基因型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我国松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发生了多大的变异,与国外类群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区板栗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山东、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等板栗主产区的腐烂栗实中分离出146个分离物,经鉴定归属于11个属。不同产区栗实的自然带菌情况各异,带菌量和带菌种类有所不同,南方板栗产区的病原菌种类多于北方产区。回接实验研究了其中分布较普通的6个属优势菌的致病力,表明不同菌的致病力强弱有较大差异,在相同培养条件下,Rhixoctoria使种仁的发病程度最严重,致病力最强,Penicillium sp.的致病力最弱。不同接种方式对种仁侵染率的影响不同,种仁有伤接种的侵染率最高,达90%以上,而种皮接种和无伤滚动浸涂接种则不会使种仁发病腐烂。研究中还发现,不同病原菌所致板栗腐烂的病斑特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BotryosphaeriaCes.etdeNot .(无性阶段是DothiorellaSacc .)属病原真菌能引起多种林木溃疡病的发生 ,在我国分布区域十分广泛。病原菌因较大的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分子遗传分化 ,通过对来自 5个区 1 4个寄主种 (品种 )的 30个菌株进行 2 8SrDNA PCR RFLP和RAPD解析 ,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菌株都能扩增出稳定一致的 2 8SrDNA条带 ,6种内切酶不能区分该属内部的 2 8SrDNA差异。RAPD结果表现出该属丰富的多样性 (92 81 % ) ,在 0 845相似系数的水平上所有菌株被识别为 1 3类 ,其中有地理分化、寄主分化的表现 ,也有不表现地理、寄主分化的。从DNA水平上证实引起雪松溃疡病的病原为B .dothidea ,表明B .dothidea不仅能够寄生被子植物 ,还能寄生裸子植物 ,有非常宽阔的寄主范围。随机扩增引物K1 6和R1 4可以作为陕西菌株和湖南菌株与其它地区菌株区别的鉴别性引物。传统上认为苹果轮纹病菌 (B .berengerianadeNot.f.sp .piricola (Nose)KoganezawaetSakuma)为苹果干腐病菌 (B .berengerianabeNot.)的专化型 ,它们与杨树溃疡病原分属两个种。本试验分析表明这种分类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从自然罹病的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mphoria尸体上分离的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115及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morosa尸体上分离的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 41及德国达姆城联邦生防院提供的卵孢白僵菌Beauveriabrongniartii 22三个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喷洒接种欧州金龟子Melolon tha hippocastani幼虫进行室内的致病力比较试验,以筛选出较高毒力的菌株。经试验B.br.22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Botryospaeria属真菌引起的溃疡病是危害树木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后果。本文在分离陕西省内两个不同地域小叶杨叶片内生菌的过程中,得到大量的Botryospaeria菌株,通过培养特征和形态学分析发现,叶片内生菌Botryospaeria菌株和树干分离的杨树溃疡病菌B.dothidea无明显差别。内生菌B.dothidea是宝鸡地区的优势菌株,且只出现在早春时节。采用人工打孔接种法,将叶片内生Botryospaeria回接到三倍体毛白杨2年生枝条上发现,叶片内生葡萄座腔菌对枝条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但相比枝干上分离的溃疡病菌B.dothidea菌株,其致病性要弱。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区来源的12个青枯病菌株菌落生长特征及桉树幼枝水培接种致病力差异显著,菌落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菌株菌落生长与致病值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菌株菌液浓度对致病值影响显著,随浓度提高而加强;用于试验的4个桉树无性系感病性统计上没有显著性差别。菌落生长主要集中在平板划线培养后的4天内;第4天时,平均大小从3.53~27.68 mm。虽然菌株间致病值差异显著,如剔除表现最强及最弱的2个菌株,其余菌株间致病值则没有差别,说明不同地区幼林林木在等同气候环境条件下,受青枯病危害的机率类似,但是,个别立地林分可能因特定病原菌株而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9.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抗性及菌株变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3个青枯菌菌株,对7个木麻黄无性系作接种测试和菌株兔血清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的抗性以水平抗性为主,也存在垂直抗性;3个菌株致病力顺序与其来源无性系的抗病力顺序相一致,菌株对来源无性系接种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菌株,显示了寄主与病原物相关变异的迹象。从同一地点不同无性系分离的菌株,存在抗原──抗体差异,表明在高抗无性系的选择压力下,青枯菌可能发生变异,而形成能克服特定抗病无性系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
遗传背景相对一致、致病力稳定的植物线虫材料是开展其遗传学和致病机制研究的基础。对分别来自中国和日本的4个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1个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虫株采用两条幼虫配对在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基质上进行单异活体共培养的方法获得了若干个遗传背景相对一致线虫家系,家系成功率为13.3%~20%。线虫家系在盛有灰葡萄孢培养基质的、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上取食完全所需的时间为10~44天。对不同家系进行了致病力测定表明,家系间的致病力分化明显。综合考虑感病率、感病指数、接种松苗死亡历期等指标,其中松材线虫家系AN19#F1的致病力最强,而拟松材线虫虫株AN5#所建家系都没有表现致病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葡萄座腔菌科菌物是引起众多经济及生态造林树种枝干溃疡、枝枯类病害的病原生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广泛的分布。本研究对河北省内,与经济林木病害相关的葡萄座腔菌科菌物进行系统分类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该科菌物在特定地区的地理分布特征,明确该类菌物所致树木枝干溃疡、枝枯类病害的寄主植物范围,为河北省树木溃疡、枝枯类病害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树木溃疡类病害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菌物无性型及有性型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特征对包括河北省石家庄在内的8个市(县、区)25个不同地点的葡萄座腔菌科菌物进行分类鉴定和系统分类。【结果】共获得葡萄座腔菌科菌物5种73株,分别属于Botryosphaeria dothidea、B.stevensii、B.obtusa、B.sarmentorum和Phyllosticta citrichinaensis。其中B.dothidea为河北省葡萄座腔菌科优势菌物种,占全部检出菌物菌株总数的77%。葡萄座腔菌科菌物侵染杨树、柳树、苹果、核桃等28种植物,其中包括大叶黄杨、构树、火炬树、连翘、花椒和刺梅等6种新寄主植物。【结论】B.dothidea不仅危害杨树等传统寄主,而且危害花椒等新寄主植物以及入侵树种火炬树,是危害河北省树木健康生长的最为重要、分布最为广泛的枝干病原菌物,有必要对其溃疡致病性分化和种群遗传分化进行深入分析。来自柿树、花椒等寄主的10个具有Dothiorella型分生孢子的菌株形成单系类群,提示这些菌株可能是与B.sarmentorum和B.iberica不同的一个系统发育学新种。  相似文献   

12.
利用ITS rDNA序列对我国杨树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科病原真菌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共得到4种葡萄座腔菌科病原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Neofusicoccum parvum,Diplodia seriata和D.mutila。它们与相应的无性型或有性型一一对应。其中,D.seriata在我国是第一次报道为杨树的病原。研究了试验菌株与国内外已报道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学关系,分析了它们与环境间的联系。结果表明B.dothidea具有高度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这些结果对葡萄座腔菌科真菌在全球的分布作了必要的补充,也为杨树溃疡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寄主植物、地理距离、农药胁迫、生境片段化等是影响种群遗传结构和进化的重要因素(Harrison etal.,1996;Hutchinson et al.,1999;Knutsen et al.,2000;罗育发等,2006;褚栋等,2008)。许多有关昆虫与植物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植食性昆虫具有通过缩小或扩大其寄主范围或转移到新寄主上的进化潜力(Via,1990),这种现象可能使种群间产生完全的  相似文献   

14.
胡柚花芽分化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冰冻切片法观察胡柚花芽分化各阶段的形态特征.胡柚花芽分化从12月中旬开始到次年4月中旬结束,可分为6个时期,历时120d左右。花芽分化和物候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刚进入盛果期的胡柚,其春梢结果母枝的各节位均能分化花芽,主要集中在其顶端的第1 ̄第4节位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强致病菌株用于木麻黄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方法]在广东沿海木麻黄青枯病发病区采集病根,开展病原菌两种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对分离出的31个病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采用稀释分离法及根系溢出法在TTC培养基上共分离出了31个病原菌株,根系溢出法操作简便,杂菌含量低,分离率在60%左右,可作为常规稀释分离法的补充。31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只有22个菌株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确定这22个菌株为青枯菌。青枯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致病性在无性系间、菌株间及菌株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接种方法间菌株致病性相关系数值较小,介于0.496 6~0.731 0之间,即室内水培接种与小苗盆栽接种不存在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综合选择在不同无性系及不同接种方法中均具有较强致病性的GL-2、H、M、TC-1、F、Q菌株作为下一步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鉴定及抗病育种研究试验菌株。  相似文献   

16.
槐绿虎天牛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槐绿虎天牛是一种危害槐树幼龄林枝条的重要钻蛀害虫,寄主包括桦树、柳树、樱桃、枣树等多种具较高生态及经济价值的树种。适生性预测结果认为该虫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生区域。定量风险评估结果认为该虫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对该虫加强检疫管理。  相似文献   

17.
对3个不同致病性的青枯菌菌株接种于7个不同抗性的木麻黄无性系上的研究表明:各菌株间对无性系根表吸附量达显著差异,而无性系间对同一菌株的吸附量差异不显著;根表吸附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呈负相关;说明青枯菌对木麻黄根表的吸附,就是两者的识别过程,而识别程度不同,则体现在吸附量的大小上,但是单从吸附量所反映的青枯菌致病性,难以确定出其对苗木最终的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18.
用RAPD-PCR方法对分布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的尼泊尔桤木,分布在吉林长白山的色赤杨、西伯利亚赤杨和东北赤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分布在长白山的3种赤杨聚类关系较它们与尼泊尔桤木的关系更近,其中色赤杨和西伯利亚赤杨有更近的聚类关系,与它们对应共生的Frankia菌居群亲缘关系表现相似的特征;高黎贡山的尼泊尔桤木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其次是色赤杨和西伯利亚赤杨,东北赤杨最低。桤木属植物与对应共生的Frankia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也一致。这些结果暗示着桤木属宿主植物和其Frankia菌共生物之间存在共进化关系。东北3种宿主植物与Frankia菌之间存在于种下基因型类群的共生搭配,表明共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基因型上的选择。Alnus-Frankia共生固氮体系的建立可能是单起源的。  相似文献   

19.
Elm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witches’‐broom symptoms (EWB) were collected from Tai’an and Zhaoyua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Phytoplasmal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phloem cells of symptomatic plants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 Specific fragments of about 1.2 kb in length were amplified with nested‐PCR from symptomatic samples, while no fragment was obtained from healthy plants.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of the phytoplasmas associated with elm witches’‐broom in Tai’an (EWB‐TA) and Zhaoyuan (EWB‐ZHY) had high similarities, and formed a sublineage in phylogenetic tree, with members of subgroup B or D of aster yellows group (16SrI). Computer simulat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 revealed that EWB‐TA and EWB‐ZHY patterns ha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1.00 with the pattern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subgroup 16SrI‐B, and had a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lower than 0.97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other subgroup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ytoplasma strain associated with elm witches’‐broom in China was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 OAY, belonging to subgroup‐B of aster yellows group (16SrI‐B).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phytoplasma associated with elm witches’‐broom disease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