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观察花鼠在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的活动情况,分析了花鼠种群数量在植物园增加的原因,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捕杀强度、扑杀方式及对目的树种的保护方法。最后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实现对植物园花鼠数量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周淑荣 《吉林林业科技》2010,39(1):52-52,57
在人参果实成熟季节,一只花鼠每天可盗食80~100 g参籽,最高可达150 g。利用花生果、柞蚕蛹、玉米胚糠等做成毒饵进行毒杀,防治效果显著。也可利用蛋壳捕捉花鼠。  相似文献   

3.
花鼠实验室条件下昼夜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花鼠在常温和低温接近冬眠状态下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花鼠属昼行性动物,活动时间在6:00~18:00。春季和秋季集中在6:00~15:00,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6:00~9:00、12:00~14:00;夏季集中在9:00~17:00,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1l:00和15:00。进入冬眠过程中其活动量明显减少,活动时间缩短,取食次数减少。冬眠的临界温度是8℃。  相似文献   

4.
雉言兔语     
(童话) 盛夏季节,在我区凉城县双古城乡小夭沟路旁的草丛里,野兔不时窜来窜去;五颜六色的野鸡拖着长长的尾巴,嘎嘎嘎地东奔西飞;高高的杨树上,喜鹊在枝头上喳喳鸣叫;机灵调皮的花鼠在树上来回蹦跳;石鸡子、黄莺和伯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丛中啁啾。  相似文献   

5.
花松鼠     
<正>在中国,啮齿目松鼠科中的花鼠属包含3个种,分别是隐纹花松鼠、明纹花松鼠、倭花鼠,我们习惯上把它们统称为花松鼠。隐纹花松鼠体长13厘米左右,尾毛也不紧贴尾干,显得蓬松。体背毛棕褐色,在头顶、体背中部和臀部的颜色较显著,毛基部灰黑色。背部有纵纹,从背中央向两侧的条纹分别为黑色、棕褐色、棕黄色、浅黄色和白色,最外侧的条纹不明显。常在树上或树洞中营巢,也有在树根或树垫下做窝,偶尔也利用旧鸟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森林鼠害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森林鼠害发生频率较高的现象,研究了红背ClethrionomysrutilusPallas、棕背C.rufocanusSundevull、沼泽田鼠MicrotusfortisBuchner、莫氏田鼠M.maximowieziiSchrenk、东北鼢鼠MyospalaxpsilurusMilne-Ed-wards、大林姬鼠ApodemusspeciosusTemminck、黑线姬鼠A,agrariusPallas、松鼠Sciu-rusvulgarisLinneacus、花鼠EutamiassibiricusLaxmann等鼠类的分布、生理特点,分析了鼠害对不同树种、林龄的为害程度,揭示了鼠害的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2019年7月,使用网格法布设了11台红外相机首次对广东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累计102天,累计回收1 123个相机工作日的数据,共拍摄到兽类独立有效照片数103张,鉴定出兽类3目6科9种,分别为黄腹鼬Mustela kathiah、鼬獾Melogale moschat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野猪Sus scrofa、小麂Muntiacus reeves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和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其中,斑林狸和红腿长吻松鼠为沙溪自然保护区新纪录种;发现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兽类是野猪,为29.39,分布最广泛的地栖兽类是鼬獾;建立兽类累积曲线发现前31天兽类种数上升较快,后71天趋于平缓;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保护区兽类补充调查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保护区兽类物种编目、相对多度指数、分布现状与凭证标本等收集上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7年11月—2021年3月,在江西信丰金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布设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监测到黄腹鼬、斑林狸、豹猫、倭花鼠和白眉山鹧鸪5种保护区鸟兽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在油松人工林适宜林分中,开展了挂木板巢箱招引益鸟的试验,结果表明:挂人工巢箱可以招引大山雀、椋鸟益鸟,招引率平均为56%,只要方法得当,当年即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影响益鸟筑巢的2种敌害分别是花鼠和无斑雨蛙。  相似文献   

10.
马蔺又名马莲或马兰花,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分布极广,多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在俄罗斯、土耳其、阿富汗等国也有分布。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