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与纤维素酶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牙签菌丝体接种法,测定了来自安徽省桐城、无为、宁国、旌德、寿县,等5个市县的24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油菜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间对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且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关,宁国菌株致病力较弱,无为和桐城菌株致病力较强。采用DNS法测定了上述油莱菌核病菌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不同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值有较大差异,且酶活值大小与菌株的致病力强弱密切相关。进一步对菌株接种所致病斑长度(y)和纤维素酶活值(x)2个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接种油菜48h后所致病斑长度与相应菌株的纤维素酶酶活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919),即供试的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与其纤维素酶活性高低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安徽省13个油菜主产县市发病油菜上分离获得85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这些菌株对4个不同品种油菜的致病力,同时测定了全部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和部分菌株的产草酸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油菜的致病力也不同,4个油菜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与产草酸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2=0.7429,P<0.05),而与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以从安徽省桐城、望江、宁国、旌德、南陵、寿县等油菜产区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组织或菌核上分离获得的24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接种测定这些菌株对供试油菜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存在明显分化,这种致病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进一步选取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G4和致病力较弱的菌株NL1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菌株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菌丝在pH 2~12均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强致病力菌株在相同温度、pH和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干重均大于弱致病力菌株。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省常德、益阳两地的196个油菜菌核病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它们的致病力,发现两地区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明显分化。运用纤维素吸附法提取19个弱致病力菌的ds RNA,其中3个菌株含有ds RNA,菌株CY019菌丝稀疏,菌核量少。进一步利用尖端脱毒获得不含ds RNA的菌株CY019VF,通过活体茎秆接种,发现其致病力得到恢复,表明CY019致病力下降可能与其所携带的ds RNA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5.
油菜菌核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菌核病是危害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结合已有文献与本研究室的研究结果,文章就核盘菌的致病过程和致病机理、油菜菌核病抗病资源筛选、抗病育种现状、抗性遗传规律、抗病QTL定位及抗性基因发掘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油菜和其他作物一样,长期以来遭受着多种病害的危害。其中,菌核病的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随着耕作制度的变更,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优质品种的推广,菌核病有加重的趋势。本文在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菌核病危害、菌核病发病条件、病原菌致病机理、油菜抗病性、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油菜菌核病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油菜和其他作物一样,长期以来遭受着多种病害的危害.其中,菌核病的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随着耕作制度的变更,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优质品种的推广,菌核病有加重的趋势.该文在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菌核病危害、菌核病发病条件、病原菌致病机理、油菜抗病性、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油菜菌核病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菌丝转移过程中致病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itorum Lib de Bary在PDA连续转移时,菌落形态和致病力会发生改变.本文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测定菌丝体的致病性,菌丝经不同次数连续转移后,菌丝间的致病力强弱发生明显变化,部分菌丝致病力减弱或丧失.低温下保存的原始菌丝体和菌核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cc)是十字花科植物重要的病原菌,能引起十字花科作物发生黑腐病.本课题组采用转座子Tn5gusA5对Xcc野生型菌株8004诱变,获得17280株Tn5gusA5突变体,并从中筛选到一批致病缺陷突变体,采用TAIL-PCR对致病缺陷突变体的Tn5gusA5插入位点进行定位,发现5株突变体的Tn5gusA5插在8004菌株的基因组ORF1857内(未发表资料), 该ORF功能尚未见报道.序列分析表明,ORF1857演绎的编码产物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e aeruginosa)的wbpL基因演绎的编码产物具有33%的一致性和45%的相似性,并具有第4家族的糖基转移酶功能域,因此本文暂将ORF1857命名为wbxL基因.对 wbxL基因进行缺失,获得的缺失突变体用剪叶法接种到寄主萝卜叶片时,缺失突变体完全丧失致病性,一段PCR合成的包含wbxL基因的DNA片段能互补缺失突变体,恢复缺失突变体的致病性.这证实wbxL基因是Xcc的一个新的致病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转座子Tn5gusA5诱变和标记置换方法,构建了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系列标记置换变突体,其中6个突变体的胞外多糖产量显著降低,致病试验结果表明,胞外多糖产量对Xcc的致病性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接种浓度对Xcc胞外多糖突变体致病性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