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薇菜孢子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薇菜孢子萌发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的筛选,研究薇菜原叶体和孢子体萌发的适宜条件、薇菜孢子播种以孢子采集后5~15d;培养基质为腐殖土、温度25~30℃、湿度80%~90%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从受侵染的美国白蛾蛹体内分离出白僵菌菌落,并对该白僵菌菌落进行纯化,获得白僵菌纯菌落。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研究了不同湿度、紫外线、营养液和不同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营养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01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在此温度下,15h孢子萌发率在100%;在湿度为100%的条件下菌丝生长良好,孢子萌发率高;经紫外线照射18h孢子萌发率在0%~17.00%范围内,而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梨树腐烂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梨树腐烂病病原菌为一新变种,该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 ̄40℃,最适温度为25℃,在45℃温度下恒温处理10min就失去萌发能力,分子孢子萌发的酸碱度范围pH3.0 ̄7.0最适为pH4.0,分生孢子萌发需要98%以上的相对湿度,有营养的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空气充足,黑暗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八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八角主产区分离到7个八角炭疽病菌株,No.1菌株致病力最强。对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22℃;生长发育的最适pH值为5~6;孢子萌发最佳湿度为100% 水膜;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孢子萌发,病原菌能够利用所测定的氮源和碳源。  相似文献   

5.
木霉菌株T95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霉菌株T95在PDA培养基、麦芽糖培养基、查彼培养基、苹果树皮煎汁和基本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PDA、查彼和基本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产孢量也较多。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35℃,产孢的温度范围是10~37℃,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值范围是2~11,最适pH值为4。在基本培养基上,葡萄糖为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木糖为产孢的最佳碳源;蛋白胨和牛肉浸膏是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天门冬素是产孢的最佳氮源;维生素B1和B2对产孢作用较大。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微量元素是Mg。分生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PDA膜好于2%琼脂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5~35℃,最适温度为25℃;pH值范围是2~11,pH值为3~5时萌发率较高;接种后8h开始萌发,时间集中在16~24h内。在25℃时,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为70~80%,最低相对湿度为50%。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银杏黑斑病菌进行营养生长、产孢条件和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病菌适宜的生长温度22~25℃,适宜的孢子萌发温度28~34℃,玉米粉培养基最适宜病原菌的生长,槐树叶组织培养基最适宜产生孢子。病原菌生长范围、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分别为6.0~9.0和7.0~8.0。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紫外线照射有利于孢子的形成。扑海因、保鲜克、代森锰锌完全抑制银杏黑斑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毛白杨锈病的发展与病菌夏孢子的活动有密切联系。该菌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在0-7℃之间,最高在29℃,适温在15-20℃之间,超过25℃萌发率显著下降,萌发对湿度要求严格,只有与水液接触时才能萌发,否则,即使湿度接近饱和状态亦不萌发,夏孢子在适宜条件下2小时即开始萌发,至13小时达于顶峰,0.1%的葡萄糖可提高同一温度下的萌发率,并提高其萌发的最高温度界限,使其在30℃仍能部分萌发。毛白杨汁液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且夏孢子在毛白杨汁液中的萌发率较在不感病的北京杨和加杨等的汁液中显著为高(分别高12.4倍和12.7倍),不同汁液对此菌夏孢子的萌发的影响可能与汁液中酚类物质的含量有关,病菌夏孢子对漂白粉和肥皂粉等物质非常敏感,夏孢子在浓度10PPM以上的漂白粉和学有于2000倍的肥皂粉(北京日用化工厂北海牌)水液中均不能萌发,且孢子在上述浓度的溶液中数小时即退色变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冬枣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落在玉米培养基、燕麦培养基、土豆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其中在玉米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菌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差异不显著;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6~9,最适pH值为6~7.0,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7.0;不同营养条件下,孢子萌发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大叶黄杨褐斑病CercosporadestructivaRav.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8℃均不能生长;偏酸环境有利于其生长,pH4.5生长最好。分生孢子在25℃下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100%最利于萌发,pH值适应萌发范围较广,萌发率最高为pH4.0。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PDA、PMA、PS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蒸馏水中孢子萌发率亦达90.4%;光照条件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交链孢 (Alternariasp )和茎点霉 (Phomasp )是杜松赤枯病的主要致病真菌 ;两种病原菌均喜偏酸性的条件 ,菌丝生长发育的适宜pH值是 5~ 7;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 2 0~ 30℃ ,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 15~ 2 5℃ ,2 0℃时萌发率最高 ;Al ternariasp 在相对湿度 90 %以上能较好萌发 ,Phomasp 在湿度 10 0 %时才能萌发 ,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两种病原菌对云杉和丹东桧的嫩枝叶也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北方沿海泥质海岸盐渍土改良措施及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我国北方泥质海岸盐渍土改良措施及效应研究表明,重盐土筑海堤栽植柽柳,苏打盐渍土的筑台田整地后采取覆山皮土、压稻乱栽植沙枣等固氮树种,轻中盐土台穴整地等方法是防治盐渍土的最佳的生态工程措施。经过定位测试表明,其降盐、增加养分、改善通透性、降低黏粒重量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漆树酶在漆酚树脂上的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漆酚树脂吸附金属离子后对漆树酶的固定化方法,比较了Fe^3+和Al^3+、漆酚树脂和漆酚-水杨酸接枝树脂对漆树酶的固定化结果显示,漆酚-水杨酸-Al螯合树脂对漆树酶的固定化活力最高,测定了溶液PH,环境温度对固定化漆树酶活性的航固定化漆酶的重作用性。另外,测定了固定化漆树酶的米氏常数,Km=4.9×10^-3,并讨论了Km小于天然漆树酶的米氏常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复合型固体超强酸SO040201.gif (140 bytes)/ZrO2-TiO2催化α-蒎烯异构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24(2):15-19
SO2-4/ZrO2-TiO2复合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α-蒎烯异构化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好的选择性.通过GC-MS分析,异构反应的主产物是莰烯,副产物主要是三环烯和α-松油烯,另有6种产物,含量在1%~6%.实验考察了该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如钛与锆物质的量比、硫酸浸渍浓度、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不同,对莰烯选择性和α-蒎烯转化率有较大影响.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是钛∶锆为4∶ 1、硫酸浓度0.5 mol/L、焙烧温度600 ℃.用上述条件所制的SO2-4/ZrO2-TiO2复合型固体超强酸作为α-蒎烯异构化反应的催化剂.作者对影响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优化的工艺条件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130 ℃±2 ℃、催化剂用量3%.该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96.58%,莰烯选择性57.39%.此外,还考察了催化剂放置时间对异构产物的影响和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在骨架镍上松香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在不同类型搅拌器下高压釜的持气量和反应效果,认识到骨架镍上松香催化加氢是外扩张控制的反应。采用溶剂法、双层组合式搅拌器及改变搅拌转速达到了消除外扩散影响的目的,从而使骨架镍显示出与贵钨Pb/C催化剂相似的活性。在反应过程中,在线跟踪了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170℃、5.0MPa的反应条件下,枞酸加氢生成二氢枞酸和四氢枞酸是并行反应。  相似文献   

15.
竹子是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竹类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约有78属1400多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地处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是主要产竹国之一。 竹子细胞染色体方面的研究,据文献所查,国外已有60多年的历史,对许多种和变种、类型作了染色体计数,而国内除许建昌教授(台湾)外,严天民、张光楚等近年也有报道,到目前为上,约有29属的150多种和变种、类型有染色体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氢氧化钠预处理对木材漂白促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NaOH的稀溶液处理泡桐木材,观察桐木渗透性、木材颜色的变化不碱液对泡桐木材漂泊白效果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OH稀溶液对木材颜色没有明显损害作用,能显著提高桐木的渗透性,促进木材漂白效果。泡桐木材经过2d的0.3%NaOH稀溶液预处理,再经2%的硫代硫酸钠漂白处理3d,半年老化后测色,桐木表面和内部的白有度比未处理材显著提高,色差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18.
外界生态因子对油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明  刘厚培 《林业科学》1990,26(5):389-395
对21个地区58个油茶物种(或优良品种)进行了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碘值和粗蛋白质等化学品质的分析。通过选取14个不同地区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品质与19个生态因子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揭示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纬度成明显的正相关;种仁蛋白质含量与8、9月份的降雨量呈负相关的趋势。品质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物种之间,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果实的大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持续地满足今后几代人的需要的问题,发展政策的目标与适当的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一致的。森林保护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保护是竹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