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民享有选举权是代表机关民主性的前提。在村委会选举中贯彻平等原则,对确保我们的基层民主,确保我们体制改革事业的成功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实践中基层民主的两种选举模式对村民选举权平等原则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完善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邓元雁 《现代农业》2011,(2):107-108
民主是一种别于君主独裁和寡头统治的政府形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是其基本要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选择领导人,如果用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是民主的本质,那么民主的关键点就是用在自由公开和平等的选举中产生的政府,来取代那些不是通过那种方法产生的政府。可见,选举是民主的本质,是民主的直接体现和基础,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209-210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文中阐述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含义及优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提出协调应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理念来解决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该管理理念在样本班级的班级管理中得到尝试,结果表明该理念能够有效改进大学班级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张帅 《山东农业》2003,(5):13-14
民主选举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前提和保障,是我国政府提升国家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随着我国基层民主的广泛推进,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大大提高,他们不仅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选举的程序和步骤,而且积极参选和监督选举,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只有不断地总结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不断完善选举规范,提高选举质量。一、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  相似文献   

5.
村委会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选民自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村委会选举有利于落实党的领导、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水平、塑造乡风文明和助力乡村振兴。然而,由于受历史文化、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等影响,导致我国村委会选举仍存在选举主体自身水平不足、选举程序不完善以及人情贿选等现实困境。因此,亟需提高选民自身水平、规范选举程序、营造公正选举环境等举措,从而推进村委会选举更加民主和公正。  相似文献   

6.
家族势力的影响一直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阻碍,在选举日益规范的情况下,家族势力影响选举会滋生很多的社会问题。突破家族势力的影响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之一,研究分析家族势力对基层民主的影响于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报》4月10日刊登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张德元的文章说,我们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村委会选举上,很多地方都是选了就算了,似乎村民自治工作就是这项选举工作,不到换届选举,村民自治就几乎没有人提了。实践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自我教育”确实被大大忽视了。我认为,“选举后怎么办”可能才是村民自治更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村民自治的本意不是为选“官”而选“官”,更重要的是要使“官”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去做事。假如选举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工作没有做好,“官”就可能“不做事”或“做坏事”,  相似文献   

8.
影响村民选举的主要因素是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经营机制;落后的经济对村民选举的态度;乡村组织的利益冲突;乡村传统文化、家族帮派“路径依赖”、“村两委”关系及乡村领导信用的影响。提出了推进村民选举的对策思考: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必要的公共事业投入;二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四是削减家族的消极影响;五是提高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村民道德与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以承认利益多元化为前提,主张协调各方利益,谋求社会和谐。西方社会协商民主的研究主要是为了破解选举民主的困境,弥补选举民主的缺陷。目前协商民主理论在我国国内受到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执政党的重视。借鉴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优秀发展成果,从中吸取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反映人类政治发展一般规律的民主理论来改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政治选举是利益的表达方式。村民在民主选举村委会的同时也会衡量各种收益值,斟酌参与选举的成本效益,进而影响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充分保障农民的民主选举权,首要的和基础在于健全和完善村民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239-240
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乡村中的独特运用,其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选举(民主选举)与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为村民自治的两种实践方式,共同促进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介绍了当前我国基层民主发展情况,指出了基层民主发展中存在的"失衡"等问题,提出了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双轮推动基层民主自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农村老百姓从当初的“走南闯北不理你,吃喝拉撒不求你”的漠不关心状态,到现在真正珍惜起自己的民主权利,参加选举的人员之众,参与的热情之高,要求之切,前所未有。中国式“草根民主”正在成为亿万农民最真实的“民主操练”——虽然其中渗透着一种无序与无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扶绥县抓住作为广西村“两委”换届选举试点县的契机,以“公推直选”为突破口,实施村“两委”联动选举,民主选出村民公认的当家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福建省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加大普法力度,提高村民民主与法制意识;(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因谋取眼前利益而参选的行为;(3)健全和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法律法规,保障村委会选举有法可依;(4)加大对选举的监督力度,使选举更加透明化;(5)实行公开演讲制度,避免村民投票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池州市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调查, 我们发现, 历经六届村委会选举, 农村民主选举从形式到实质内容、从观念到具体运作, 获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民主选举已成为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生长点”和田野希望。必须及时总结换届选举经验, 加强和完善选举的制度安排, 科学规范和指引选举操作, 把村委会换届选举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切实推进基层民主, 建设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04-207
简要论述了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和作用,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的简要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基层民主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层面分析了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现实意义,以"两票制"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党委"公推直选"为例,阐述了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主要实践,并分析了基层党内民主选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05年-2007年这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中,623690个村已完成选举,全国平均选举完成率达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目前也列入国务院2008年立法计划。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行近10年,我国村民自治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进—步保障,村民自治已成为村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  相似文献   

18.
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制度能否发挥其实际效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河南省A村村民对村委会选举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分析可知:村民对村委会选举存在着愿望与行动的不一致现象。其原因可归结为:农村基层民主的长期缺失,村民主要需求与村委会主要作为的错节,村委会选举中的"形式主义"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所以,创新宣传方式,鼓励非政府组织,处理好村委会与支委会、乡政府的关系,优化农村环境、拓展村民心理等措施就成了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村委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只有保障村民们的选举权利,使村民们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才能选出自己满意的代表来,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应加强对村委选举的监督,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遏止贿选和派性争斗。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实用技术》2009,(9):23-23
村委会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目前,全国农村有村委会60.4万个,经依法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230多万人.可以说,作为村级民主的起点,村委会换届选举作为农民3年一度的"大选",已在广大的乡村田野深深地扎下根来.但是,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在民主选举中,违法和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贿选"和暴力因素介入选举等现象不断增加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