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海盐碱地盐度为34.89的咸井水,经沉淀、曝晒、充气、消毒。施用EDTA2~3~106络合重金属离子,再用淡水调成盐度12的半咸水,进行罗氏沼虾育苗试验。当卵子由淡黄变为浅灰时,移至半咸水中孵化,每天5:00用120目筛绢网将孵出的蚤状幼体捞入幼体培育池,布他密度8~12万尾/m3。幼体在动期前,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2~3次,Z6期后改投蛋黄、蛋羹,口喂8次。4000尾亲虾在290m3水体中,育出虾苗571.9万尾,幼体成活率25%以上。专家鉴定认为,在同类研究中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孙先交 《齐鲁渔业》1999,16(1):15-17
采用逐步降低培育用水盐度,合理控制培育密度,严格掌握饵料投喂量,蚤状Ⅰ期投喂烫死的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Ⅴ期幼体变态时投喂充足的成体卤虫等措施,提高了河蟹育苗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结果:在500m^中,560只亲蟹一次出苗205.6kg,变态成大眼幼体140.6kg,成活率23.4%,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苗0.4kg。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青蟹人工育苗难题,对盐度及饵料影响锯缘青蟹蚤状幼体Ⅰ期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蚤状Ⅰ期的适宜海水比重是1.016-1.020,以1.020的幼体最活泼;螺旋藻混合轮虫投喂比蛋黄混全豆浆效果更好;单独投喂螺旋藻比单喂轮虫效果好,主要原因是轮虫密度不够。  相似文献   

4.
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盐度32~34条件下,从产卵至孵化需要257h,从第1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仔蟹苗(C1)约需11~13d。整个育苗共投放蚤状幼体46.6万尾,培育出大眼幼体10.11万只,成活率为21.7%,培育成仔蟹苗5.14万只,育苗成活率为11.6%。文中还对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温度和饵料的关系以及幼体培育成活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黑斑口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幼体各时期在解剖镜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黑斑口虾蛄幼体发育经过11个假蚤状幼体期。在水温24-29℃、盐度22-32的条件下,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发育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历时24-27d;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发育至第Ⅰ期稚虾蛄历时4-7d。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以及第Ⅰ期稚虾蛄的形态特征,并与口虾蛄(O.oratoria)的发育形态进行比较,以为黑斑口虾的开发利用提供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周剑敏 《齐鲁渔业》1998,15(2):22-24
报道了中国对虾保水育苗的工艺流程及管理措施:海水沉淀24h后,用1000目网过滤;放养无节幼体密度为10万尾/m^2;水温控制:无节幼体20~22℃,蚤状幼体22~23℃,糠虾期23~24℃,仔虾期25~25.5℃;以较强光照培育单胞藻;连续充气,其强度随发育阶段而逐渐增强;前期主投小硅藻,后期主喂卤虫,辅喂蛋黄、蛋羹,严格控制投喂量。经18天培育,出苗率达55%,单位水体出苗量在4.9~6.4成  相似文献   

7.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8.
河蟹幼体对盐度变化忍受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对河蟹氵蚤Ⅱ~Ⅴ幼体及1~2日龄大眼幼体在盐度变化情况下的忍受力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显示:氵蚤Ⅱ~Ⅲ幼体发育期盐度日降幅不宜大于1‰;氵蚤Ⅳ~Ⅴ幼体发育期盐度日降幅不宜大于2‰~3‰;至1~2日龄大眼幼体阶段盐度日降幅于5‰以下对存活率已无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0.
本课题以提高中华绒螯蟹育苗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为目的,进行育苗技术的研究。在幼体培育全过程中,注重检查、观察、水质管理。换水温差为±1℃,盐度差不超过±3‰,pH8.1—8.5,溶解氧保持4.9mg/l以上,三角褐指藻25万个细胞—5万个细胞/ml,从(氵蚤)_2开始以丰年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水温17.8—24.2℃,盐度 20.1—23.8‰,中华绒螯蟹(氵蚤)状幼体经23天培养,发育成大眼幼体。育苗成活率达到27%,平均单位水体苗量4.57万只/m~2,产苗1370万只。  相似文献   

11.
1.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分为溞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溞状幼体阶段又分为五期,大眼幼体仅一期。2.在海水温度20.5~29.0℃,盐度30.5~31.1‰条件下,幼体自孵出到发育为第一期幼蟹共蜕皮6次,经过18~23天。幼体每蜕皮一次,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进入新的一期。3.腹部第一节背面细刺的数目,尾叉后缘内侧棘毛的数目,第一、二对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的数目及胸肢、腹肢的大小与形状是溞状幼体分期的主要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雌性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休克法和冷休克法分别对胚胎处于第1极体、第2极体外排期、膜内无节幼体期及膜内蚤状幼体期的三疣梭子蟹亲蟹处理后进行室外水泥池育苗,幼体发育至Ⅲ期仔蟹(CⅢ)时每池随机取样3次,每次取样200只,在解剖镜下辨别雌、雄生殖孔的位置来确定雌性比例.结果显示,膜内无节幼体期热、冷休克处理和膜内蚤状幼体期热、冷休克处理的亲蟹成活率分别为80%、60%、80%和100%,幼体雌性比例分别为(57±0.5)%、(64±0.5)%、(56.5±0.5)%和(65±0.5)%.  相似文献   

13.
选取450只平均抱卵量为960粒/尾健康活力强的抱卵虾作为亲本进行育苗试验,并对日本沼虾蚤状幼体分期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在孵化期间共获得蚤状幼体408 240尾,孵化率为94.5%,育苗后期共获得仔虾242 086尾,蚤状幼体发育到仔虾的成活率为59.3%,蚤状幼体可分为Ⅴ期。本试验结果为今后日本沼虾人工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金钱虾等,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因其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易养殖等优点,而深受养殖户欢迎。罗氏沼虾受精卵刚孵出的幼体即是罗氏沼虾蚤状幼体,经过11次蜕皮,变态成仔虾,此过程称为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培育。若培育池中已有80%幼体发育成为仔虾,便可淡化3天~5天再进行池塘养殖。沼状幼体能否变成仔虾,是罗氏沼虾育苗关键,本文为大家介绍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是继对虾、贝类工厂化人工育苗之后,又一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的全人工育苗。由于工厂化河蟹育苗与对虾、贝类的工厂化育苗在生产工艺流程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对河蟹育苗工厂的供水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一万m‘水体(即河蟹育苗池总容水量)河蟹育苗工厂的生产实践.谈一下供水、供热、供气设计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海水供水系统设计1.l海水最大供水量确定河蟹幼体的发育主要经过蚤状幼体l~5期,到大眼幼体即可上市销售。幼体发育前期,一般不换水,从蚤状幼体第3期开始换水,换水量为地水的25…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南沼虾的幼体发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以蜕皮次数为依据,将海南沼虾幼体分为11期。当水温28℃、盐度15‰时,幼体在变态时需蜕皮11次,约21~25天。根据此法分类,前5期同期幼体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之后几期就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在江西人工半咸水进行罗氏沼虾育苗的育苗时间、育苗用水的调配、布苗密度、水质环境控制、饵料投喂等技术。Z1布苗密度为 10万尾 /m3,水温为 2 8 75± 1 39℃至2 9 16± 1 12℃时 ,经 19至 2 3天的培育 ,单位水体出苗量为 5 0 1± 1 89万尾 /m3,蚤状幼体成活率为4 4 6 8± 15 6 3%。  相似文献   

18.
通过脊尾白虾幼体饵料搭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海水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分别与虾片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速率、存活率及体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虾片的育苗效果较差,幼体发育至2期溞状幼体后开始大量死亡,只有约30%的幼体变态成3期溞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的脊尾白虾幼体组在第8d时有46%的幼体变态为仔虾,至第10d时幼体100%变态为仔虾;此外,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幼体的存活率为92%,其幼体在1期仔虾平均体长为5.199mm,平均日增长达到0.3079mm/d。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有利于脊尾白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可用于脊尾白虾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20.
温度与盐度和缢蛏幼体生存、生长及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林笔水  吴天明 《水产学报》1990,14(3):171-178
本文以长期生活在较高盐度(26—28‰)海域的亲蛏所繁衍的幼体为材料,探索温度和盐度单因子及双因子结合与幼体生存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浮游幼虫期适盐范围为8.4—32.4‰,最适盐度为12.4‰,稚贝适盐范围为8.4—28.4‰,最佳盐度为12.4‰。温度对幼体的影响,是受盐度高低所支配。在盐度为28.4‰生境中培育,浮游幼虫期适温范围为17—25℃,最适温度为21℃,稚贝适温范围为13—25℃,最适温度为17℃,幼体对25℃以上的较高温度的忍耐力较差。若在最适盐度(12.4‰)中培育,浮游幼虫期最适水温为25℃,稚贝最适水温为21℃。幼虫对较高盐度的忍耐力比对较低盐度的忍耐力来得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