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超  杨囡君  赵亚娟 《北京农业》2013,(30):127-128
[目的 ]筛选出纯度高、抗病性强,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灰黑色平菇品种,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奠定基础。[方法 ]以7个深色平菇菌株为实验材料,进行熟料分批次栽培出菇试验,观察统计它们的抗黄斑病能力。[结果 ]筛选出了抗黄斑病能力强的优良深色平菇品种:平菇4号、平菇841、天达788。[结论 ]选用对黄斑病抗性优良的平菇菌株可以有效降低黄斑病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平菇菌株“风云888”就是借助我国返回式卫星经太空遨游后,从众多搭载菌株中优选而获得的新菌株。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病性,不易发生黄斑病,即使大水直接喷淋也不会死菇。  相似文献   

3.
平菇菌株"风云888"就是借助我国返回式卫星经太空遨游后,从众多搭载菌株中优选而获得的新菌株.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病性,不易发生黄斑病,即使大水直接喷淋也不会死菇.  相似文献   

4.
正春末夏初是栽培平菇最好的季节,但如果操作不当,在平菇生长期,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使产量及质量均受到较大的影响。下面介绍春末夏初平菇栽培的5种异常现象及处理措施。一、小菇出菌袋后死亡平菇从菌袋中出菇后,部分小菇颜色发黄,进而变软,直至腐烂后死亡。  相似文献   

5.
在15℃~36℃温度范围内能正常出菇的,可称为高温型平菇菌株.其品种有:高平1号、三峡13号、桃红平菇、美昧红平菇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区引进平菇品种多,产量不高,品质欠佳,转代次数不明,适应性差等问题,我们从引进品种中选出表现较好的三个平菇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通过三种处理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孢子配对复壮得到的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早,抗性强,产量高,菇质好,但选育方法要求高,条件严格,操作技术就复杂;而上述组织分离去得到的菌株,产量虽比孢子选育稍低,但方法简便易行。结论:应定期对优良平菇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生育特性。  相似文献   

7.
春雨 《农家顾问》2006,(12):38-38
平菇菌株“风云888”,是我国返回式卫星经太空遨游后,从众多搭载菌株中优选而获得的新菌株,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不易发生黄斑病,即使大水直接喷淋也不会死菇。菌丝在2~35℃可正常生长,出菇温度以3~26℃为佳。菌丝洁白、粗壮,长势快,出菇早,产量高,柄极短,肉质厚,菌盖光鲜、形美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每个品种(菌株)都有其自己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市场需要而人为安排在不太吻合的季节里出菇的话,就必须适当地调控出菇温度,才能保证子实体发生的基本条件,获得比较理想的出菇效果。1.平菇。低温型菌株,如2006、雪立得、83优等,可以在4~20℃条件下出菇,以10~15℃为佳;一旦达到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适合南宁地区栽培的优质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以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南宁地区主栽品种黑侧五为对照,对保存及引进的7个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观察比较各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转潮时间、生物学效率等.[结果]各菌株均能正常发菌、出菇,但各有差异.参试菌株中菌丝生长速度以基因2005最快,达9.14 mm/d,夏丰一号次之,为9.07 mm/d;菇体除白侧五为灰白色,菌柄短,菌盖易碎外,其他菌株菌盖均为灰至深灰色,菌柄为白色,菇形好且紧凑,出菇整齐,光泽好;各参试菌株原基形成时间为27~30 d,以平菇P54和白侧五最短,接种后27 d开始现蕾;生物学效率以白侧五最高,达86.10%,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的生物学效率较高,均超过80.00%.[结论]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旺,菇形及商品性好,生物学效率高,综合表现好,适宜在南宁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合南宁地区栽培的优质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以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南宁地区主栽品种黑侧五为对照,对保存及引进的7个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观察比较各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转潮时间、生物学效率等.[结果]各菌株均能正常发菌、出菇,但各有差异.参试菌株中菌丝生长速度以基因2005最快,达9.14 mm/d,夏丰一号次之,为9.07 mm/d;菇体除白侧五为灰白色,菌柄短,菌盖易碎外,其他菌株菌盖均为灰至深灰色,菌柄为白色,菇形好且紧凑,出菇整齐,光泽好;各参试菌株原基形成时间为27~30 d,以平菇P54和白侧五最短,接种后27 d开始现蕾;生物学效率以白侧五最高,达86.10%,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的生物学效率较高,均超过80.00%.[结论]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旺,菇形及商品性好,生物学效率高,综合表现好,适宜在南宁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正>每个蘑菇品种(菌株)都有其自己的生物学特性。因为市场需要,而人为安排的在不太吻合的季节里出菇的话(比如高温季节采取中温型品种或菌株),则必须适当的调控出菇温度,才能保证子实体发生的基本条件,获得比较理想的出菇效果。平菇低温型菌株,如2006、雪立得、83优等,可以适合在4~20℃条件下出菇,以10~15℃为佳。但是,一旦达到临界最低温度,则表现为发生菇蕾困难、发育太慢、延迟采收、菌盖黝黑等,有时  相似文献   

12.
选用8个平菇品种及其配制的24个自交菌株,研究了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平菇自交后代与其亲本性状的均值有明显差异。因性状和品种不同,由遗传变异引起的性状分离多少亦不同。根据各品种及其自交后代品种内和品种间变异的分析,将性状初步归为3类,产量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期和菌柄长度等重要经济性状表现了特有的遗传变异特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平菇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栽培户管理不善,防病观念不强等原因,平菇黄菇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有的菇棚出一潮菇后.迟迟不出菇:有的出来的小菇未长大就发黄.继而萎缩死亡,导致平菇品质下降.产量难于提高,为此,笔者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出口靠常规品种,内销靠珍稀品种。”这是今年食用菌栽培专家为食用菌生产指出的方向。 有关专家综合市场情况分析,目前我国的常规食用菌已打开国外的市场,名声也较大,出口竞争力较强。常规品种主要是指蘑菇、香菇、金针菇、草菇、平菇五大类。其中,出口的蘑菇大多是高等级菇及小部分的碎片菇,其中碎片菇虽然可以出口但价格较低;出口的香菇大多是高档次的花菇,特别是反季节生产的香菇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的金针菇大多是白色的,这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金黄色的走俏)正好相反;草菇的国外需求和国内相同;出口的平菇大多是灰白色、乳白色的。蘑菇的出口形式为罐头、清水菇、盐渍菇,香菇的出口形式为盐渍菇、干品.平菇的出口形式为盐渍菇。  相似文献   

15.
平菇在栽培过程中,常会受温度、空气湿度、病虫害、菇房管理条件等影响,而出现幼菇大面积萎缩、死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平菇产量和收益,专家建议,进入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气温波动明显,易对平菇种植产生影响,因此平菇此时须细致管理。  相似文献   

16.
姬菇栽培     
姜涛  禹虹霞 《新农业》2011,(11):56-57
姬菇别名小平菇,隶属担子菌亚门,侧耳科。姬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糖分、脂肪、维生素和铁、钙等,其中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蔬菜,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菇肉肥嫩,味鲜爽口,还具有保健功效。是平菇家族中最受消费者青睐的品种之一。特别是夏季空调栽培,将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市场上对姬菇的标准要求很严,一级姬菇的菇盖直径要小于2厘米,因此在子实体刚刚形成而未进入快速生长期之前就要采收。  相似文献   

17.
平菇在出菇期间,因种种不利因素常常出现幼菇萎缩黄烂现象,严重的造成大量死亡。防止措施主要有以下四条:一、选种菌种过于老化、生长能力很差,往往促使用种量增加。这样,在菌丝尚未长满培养料时,菇床上过早出现菌种原基和幼菇,而此时菌丝生理上的转  相似文献   

18.
试验比较了22个平菇菌株菌丝生长耐温性,12个菌株夏季栽培出菇性状。结果表明,夏优1号、高平1号、高平2号、早秋615、江都71、特抗650、夏王40、基因2005等菌株出菇早、菌袋污染率低、产量较高,适合山东夏季栽培,可作为当地夏季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9.
微型平菇子实体歧向发育受菌株差异性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在菌株差异性中,具有长柄性状的菌株具有柄向发育的优势,具有粗中棒、粗短棒、杵状性状的菌株具有盖向发育的优势。在外部因素中,偏高CO2浓度是决定微型菇歧向发育的最关键因素,其作用效果依菌柄类型不同而异;光照对于微型菇歧向发育具有良好的辅助性;高湿和偏低温度有利于微型平菇的发生发育及商品性的提高。该结果有助于微型平菇用种的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高举 《北京农业》2001,(7):20-20
平菇新菌株"农科5号"系中国科学院选育.该菇菇体肉厚、柄短,盖圆正,光滑油亮,新鲜感特强,肉质细腻鲜美,极耐二氧化碳,菇体柔软结实.从而克服常规品种远途运输易破碎的弊端.当外界气温达到15℃以下时,菌盖比黑木耳还黑,属目前典型的黑色食品.投放市场正迎合目前饮食界最为流行的、具有滋补养颜功效的黑色食品的新时尚,因此,倍受市民们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