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鸭病毒性肠炎的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鸭病毒性肠炎俗称鸭瘟,病原为鸭肠炎病毒,该病主要发生于鸭,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易感。以番鸭、麻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天,在人工感染时小鸭较大鸭易感,自然感染则多见于大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这可能由于大鸭常放养,有较多机会接触病原而被感染。某些野生水禽感染病  相似文献   

2.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或鸭败血症,2~8周龄的鸭容易感染,其中以2~3周龄雏鸭最容易感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季多发生。传染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由于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粗放,  相似文献   

3.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1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以番鸭、麻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天,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在人工感染时小鸭较大鸭易感,自然感染则多见于大鸭,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5~10日龄左右的雏鸭发病最多,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达90%。近年来该病发病机率增高,没有规律性,3~30日龄都有可能发生,雏鸭发病率、死亡率高,大鸭有耐过性,给养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应提高认识和警惕。  相似文献   

5.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茵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茵病,是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8周龄的雏鸭对该茵敏感,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慢性耐过鸭主要表现神经性症状,导致残鸭和僵鸭,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茵性传染病之一.阐述了诊治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过程及体会,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多流行于冬春季的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鸭急性接触性传播病。主要以运动失调、转圈、两脚痉挛后踢,头向后背等神经症状为特征。病程急促,发病急,传播快,常在发病后3~4天内死掉。但仅是流行于鸭雏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故又称雏鸭病毒性肝炎,尤其1~2周雏鸭最易感,发病多,其中个体大,强壮的鸭子死亡率高,常在57%~95%左右,是威胁养鸭业的一种严重的疾病,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旧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是由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的 ,其主要危害2周~3周龄仔鸭 ,以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管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浆膜炎为主的症候群 ,是目前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该病在抚顺某大型肉鸭厂发生过 ,笔者参与治疗全过程 ,特报道如下 :1发病经过及临床症状该厂的肉种鸭为樱桃谷SM2改进型肉鸭 ,2000年4月20日从四川绵英引进肉种鸭雏4000只 ,分舍平养 ,各舍的距离适宜 ,种鸭每天的日照时间由人工控制 ,机械喂料 ,人工喂水 ,四个鸭舍中间还建有两个大嬉水池 ,供种鸭游嬉 ,…  相似文献   

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鸭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7周龄雏鸭,尤其多见于10~30日龄雏鸭,成年鸭较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阴冷潮湿季节多发;在新疫区传播蔓延快,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鸭群拥挤、饲养管理不当以及鸭舍  相似文献   

9.
1.病原和流行情况:其病原是一种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的育雏室内能存活70天以上,在阴湿粪便中能存活37天.在2%的来苏尔液中于37℃条件下能存活三小时,在0.l%的福尔马林液中能够生存8小时。此病毒主要侵害3~25日龄的雏鸭,尤以5~10日龄的雏鸭为甚,成年鸭及其他禽均不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2~4月份的孵化季节呈流行性发病。若饲养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矿物质,鸭舍潮湿,密度大等均能导致本病发生。2.主要症状: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病程短促,2~3天后大批死亡。病鸭离群,缩头供背,呆滞,…  相似文献   

10.
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主要侵害鸭的肠道,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的寄生性原虫病.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鸭球虫共计有4属15种,鸭球虫病是主要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引起,在北京地区多发生在3~5周龄的中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鸭、火鸡和其他禽类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鸭败血病、鸭疫里氏杆菌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主要感染2~8周龄的鸭,以2~3周龄的鸭最易  相似文献   

12.
狄高鸭是我国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肉用良种鸭。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饲养45天体重可达到2.6—3.6公斤),饲料报酬高(肉料比1:2.6左右),抗旱性好(故又名旱地鸭)等特点。由于其经济效益好,故引进以来深受养禽专业户的欢迎。饲养狄高鸭己成为农民和城镇居民勤劳致富的主要门路之一。但是,日前我省多利用传统孵化法孵化狄高鸭种蛋,其孵化率普遍偏低,受精蛋孵化率高时为60~70%,低时只有30~40%。为了探求适合狄高鸭种蛋孵化的条件和电机孵化的可行性,提高其孵化率,为大规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1987年9~12月,利用全机孵化法,采用不同的控制温度湿度措施,进行了狄高鸭种蛋的孵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1932年,由美国学者Herdrikson和Hibert首次在纽约长岛的鸭场中发现,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分离鉴定出RA血清型为I型,RA主要感染家鸭,1~8周龄鸭均可感染,但对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高,一般为60%~70%,有时高达90%。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4.
朱琳 《山东畜牧兽医》2012,33(5):103-104
1流行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疫巴氏杆菌。该病是危害养鸭业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2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鸭疫里氏杆菌 ,曾用名鸭疫巴氏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主要感染于雏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 2~ 7周龄的雏鸭 ,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脑膜炎等。1 流行病学调查1 998年至今我们跟踪调查了上海的青浦、九亭、奉贤、嘉定、南汇、江苏无锡等地的一些年饲养量 5万羽以上的肉鸭场 ,饲养的大多是樱桃谷鸭 ,主要发生于 2~ 4周龄的雏鸭 ,尤其 3周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据统计发病率为 2 0 %~ 70 % ,死亡率 1 6%~ 5 0 % ,病愈鸭通常为“落脚鸭” ,生长缓慢。2 临床症状病初雏鸭流泪、流涕、打喷嚏。随着病程的加长 ,出…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浆膜炎为鸭里默氏杆菌,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高,对养鸭业危害大。1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根据报道目前发现21个血清型。2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发生于圈养鸭群,1~7周龄对本病敏感,多发生于10~30日龄小鸭。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伤口及注射时消毒不严也会引起传播。发病率20%~70%,病鸭死亡率高达80%。发病季节一般以冬春多发,番鸭发病率较高。3临床症状病初表现精神不振,昏睡,食欲减退,羽毛松乱。以后出现眼鼻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排出黄绿色稀便,共济失调;部分出现鼻窦部和附关节肿胀。慢性病例则出现扭…  相似文献   

17.
(一)管理难点寒冷天气会增加肉鸭的饲养管理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育雏期长。进雏时室温需保持31℃,按每天降0.5~1℃计算,直至脱温需较长时间。2.防湿难度大。雏鸭饮水多,粪便稀,加上通风不良,易使鸭舍潮湿。潮湿环境使雏鸭消耗热能较多,病原体在环境中生存期也较长,雏鸭感染的机会增加,不利于雏鸭生长。所以管理上要特别注意保持育雏环境干爽。3.育雏保温较难。在寒冷季节,进雏后1~2天内育雏室要保持31℃比较困难,中雏时也要19~24℃,如温度不足或有贼风,雏鸭易患感冒。需待雏鸭正羽长成后才有较好的耐寒能力。4.运动场上积粪多。寒冷季  相似文献   

1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重大细菌性疾病。主要致2~3周龄小鸭感染和发病。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发病原因主要因育雏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蛋白质水平过低等因素诱发本病。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省一些养鸭场均暴发本病。现将基本情况汇  相似文献   

19.
从秋末冬初开始培育雏鸭,经过60~70天的饲养,每只鸭的体重可达2~3公斤,肉料比为1:2.5~3。 (一)精选雏鸭 要求雏鸭出壳正常,绒毛光亮且覆盖肚脐,腹部柔软有弹性,肛门清洁,腿粗、嘴大、眼有神,活泼健壮有力。 (二)雏鸭饲养 雏鸭出壳后要及时喂饮0.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每隔1.5~2小时饮1次。同时将煮得半生半熟、不软不硬的米饭,加适量的白糖,撒在垫  相似文献   

20.
雏鸭衰竭症的主要表现有:叫声不息,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少甚至废绝,体重下降,逐渐消瘦,继而陆续死亡。1发病原因主要是科学育雏管理经验缺乏和环境条件过差,如饲养密度过大,光照强度过大或时间过长,饲料中蛋白含量低以及饮水量太少或水质差等均可导致雏鸭的新陈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使之逐渐衰竭死亡。此期间由于雏鸭体质差,易感染传染病和其他一些疾病,而加大死亡率。2预防措施2.1做好育雏准备工作备足垫料(网上育雏不用垫料),充分晒干,如以稻草作垫料,还要切成3~5厘米长。清洗鸭舍和各种工具,并进行彻底消毒,在雏鸭入舍前12小时,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