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苍山县气象站1962—2009年5—9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苍山县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苍山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月中旬最多,苍山县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的苍山夏季高温发生了一次由高到低的跃变过程。苍山县出现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高温和湿热型高温2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临沂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临沂地区10个气象站1962~2007年5~9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临沂地区的高温日自西向东递减,高温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月中旬和7月上旬最多;20世纪70~80年代,临沂地区夏季高温呈减少趋势,极端高温降低,90年代后有所回升,临沂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60年代中、后期,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80年代,90年代中期至今开始转为多高温时期。临沂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高温和湿热型高温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淮安地区6个观测站1961—2010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淮安地区夏季高温基本上呈现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的区域分布特点。全区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倾向率)是-2.45 d/10年,酷热日数年代际变化(倾向率)是-1.95 d/10年,都是负值,呈现减少趋势。总体而言,淮安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淮安地区夏季高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月至8月中旬,以7月中下旬最多。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60—2012年高温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日地理分布不均匀,西南部最多,中部和东南部次之,北部最少;高温天气出现在5—9月,集中在6—8月,6月最多、9月最少。高温年代际变化最多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10年;次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然后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温日数特别少。呼伦贝尔市近53年极端最高气温是42.5℃,出现在2004年7月21日的新巴尔虎右旗。  相似文献   

5.
曾子馨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6):139-140,149
该文利用1961—2012年南京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对南京夏季(6—8月)高温热浪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高温日数从7月初开始急速增多,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1961—2012年南京夏季≥35℃的高温总日数为721d,年均13.9d,≥38℃的危害高温总日数为51d,年均1d,≥40℃的极端高温总日数为2d。南京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南京夏季高温热浪事件偏多、高温强度强,而20世纪80年代高温热浪事件偏少、高温强度弱。  相似文献   

6.
柳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柳州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柳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灰霾日数12月最多,7月最少,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数的70%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期是灰霾日数少而缓慢上升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是急剧上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7年灰霾日数为变化平稳但仍保持较高水平阶段。灰霾日数年际变化多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关,而月、季的分布多受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控制。并对如何降低灰霾天气的发生频率,以及如何做好灰霾天气预测预警工作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丽水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53-2012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丽水市近60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高温、低温日数和高温及低温过程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丽水市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丽水市高温日数表现为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而低温日数表现为少-多-少的单一年代际变化.丽水市最强高温过程出现在2007年6月27日至8月3日,连续38 d日最高气温≥35℃;最强低温过程出现在1973年12月22日至1974年1月9日,连续19 d日最低气温≤0℃;根据气候再现期理论,2007年6月27日至8月3日的连续高温为50年一遇的强高温过程,1973年12月22日至1974年1月9日的连续气温为100年一遇的强低温过程.  相似文献   

8.
孟小绒  杨晓春  曲静  金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00-21302
[目的]研究西安市近59年高温天气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西安观测站195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强度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高温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结果]近59年西安市平均每年有22.95个高温日,4月下旬~9月上旬均可出现;高温日以7月下旬最多,6月下旬次之;≥38.0℃的酷热天6月下旬和7月下旬出现2个峰值;≥40.0℃特热天6月中下旬最多,7月各旬次之,8月几乎不会出现。高温日、酷热日、特热日天气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均呈现多—少—多的趋势,20世纪50~60年代多,70~80年代少,90年代后又复增多。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月中下旬,其次在7月下旬,其年代际变化呈高—低—高的趋势。高温天气过程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也最长;酷热天一般持续2 d,≥40.0℃的特热天气很少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大致可归结为大陆高压控制型、副高控制型、带状高压控制型及西北气流控制型4类。[结论]该研究为高温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铜川地区大风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淑敏  吴宁 《现代农业科技》2015,(1):250-251,254
通过对铜川地区3个观测站1964—2013年50年大风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川地区大风具有北部多、南部次之、中部最少的地域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情况:宜君的大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持续偏多,90年代至2013年呈减少趋势;铜川站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出现了大风的高发时段;耀州区大风有长周期变化特点,在1964—1982年的19年期间出现的较少,1983—2001年的19年期间为多发时段;3个站近年来均呈现减少趋势;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北部宜君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少,这与冷空气影响有一定关系;南部耀州区大风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84.2%,主要是因为南部夏季多对流天气,造成了短时雷雨大风和强降水天气;中部秋冬较少,春季最多。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近55年水稻花期高温热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是长江流域农作物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该研究采用江苏省南京市农业气象观测站近55年(1951~2005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利用气温距平法与时距扩大法分析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期间(7~8月)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月最高气温距平、一般高温危害天气发生频次、严重高温危害天气发生频次以及连续3 d和5 d高温天气发生的时段.结果表明:近55年来,长江流域的7月和8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距平具有一定规律性,20世纪70年代之前与90年代之后高温年居多; 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低温年居多,且55年来导致水稻花期高温危害的天气经常发生,一般高温危害天气发生的频次明显高于严重高温危害天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种危害天气有整体增加趋势;高温危害天气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其中7月下旬发生频次超过70%.该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上通过调整水稻播期以避开花期高温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温对浅层地温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地温作为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在研究生物生长、生物繁衍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农业生 产中经常用到土壤温度资料。地温对气温的相应是最为直接的,两者存在的密切关系,所以研究气温 对浅层地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玉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59-7160
[目的]探究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有效防治该虫提供借鉴。[方法]设计18、21、24、27、30℃5个温度处理,对重阳木锦斑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卵、幼虫、蛹在18~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速率与温度成直线关系。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61、8.07、5.39℃,有效积温分别为74.66、517.24、316.13日度。在上海地区1年可发生4代。[结论]为准确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重阳木锦斑蛾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濉溪县1987-2006年2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表明,旬最低气温、旬最高气温、旬5日滑动平均最低气温和低于某一临界值的旬日数,均与旬均温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当旬均温>3.6℃、或10.0℃、或15.6℃时,整旬逐日日均温和5日滑动平均值一般不会<0℃、5℃或10℃。不同临界值的年度积温与年度合计温度、临界值以上的逐日合计温度和逐旬合计温度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在只有逐旬气象资料的时候,可以利用逐旬合计温度来估算年度积温。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桑树品种,不同的穗芽位置,因温度不同,发育所需的积温和时间也不同。为了掌握桑树发育的有效积温,准确预测桑树叶质的成熟期及采叶收蚁时间,于2001、2002年以云桑1号、湘7920等为材料,测定发育积温。结果,在20~28c、条件下桑树的发育积温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发育所需时间随温度的增加而缩短。在20C、24C、28C的温度下.湖桑32号的转青期积温比湘7920分别增加50.3C、60.2C和58.8C;雀口期积温比湘7920分别增加59.6C、64.9C和66.0C;开叶期积温比湘7920分别增加60.0C、66.3C和70.2C。  相似文献   

15.
低温菌株的筛选及对堆肥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北方低温季节牛粪大量堆积问题,将筛选的糖、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分解菌株复配,优化出组合菌剂(T1+DF2+D2+D5+XB1+XA2),研究低温下优化组合菌剂对低温牛粪堆肥起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外-20℃低温下,牛粪接种优化组合菌剂后物料迅速升温,48h达55.8℃,第4d达64.9℃,高温期维持8~9d,发酵周期缩短至15d,而未加菌和加常温发酵剂的对照则一直未进入高温期。说明添加低温复合发酵剂能使低温下牛粪堆体迅速升温,进入高温期,完成无害化,缩短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16.
结合田间调查和采用室内逐日观察法,在6个温度20、25、28、32、36和40℃,湿度75%的条件下,以银合欢种子为食料,对银合欢豆象在不同温度下的各虫态发育历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豆象卵期、幼虫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52和12.79℃。在20~40℃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相关,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运用气象统计学和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佳木斯市1990~2009年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市地温和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基于地温的四季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0 cm地温和气温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分别建立了以地温为基础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模型。通过该模型的相关性检验而得到了它们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最低预报方程可以分季节应用不同方程来指导预报,最高气温方程更适合冬季应用。  相似文献   

18.
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卵期、幼虫期、蛹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0、6.29和7.39℃,有效积温分别为50.88、183.69和48.84℃.d。  相似文献   

19.
温度的测量     
本文介绍了温度在测量参数中的地位和作用,温度概念的建立和测量是建立在热平衡基础之上的。温标概念在实际测温中具有重要意义,温标的制定是通过一系列理论的推证和实际的测量的复杂过程而制定出目前国际统一的温标。各国对国际温标进行了复现,以校正各种测温仪表。文章最后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测温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