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2012年水土保持专项成果、2018—2021年历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公报中的水力、风力侵蚀数据为研究对象,采取统计学方法对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黑龙江省水力侵蚀面积减少8 787.31 km2,减幅达10.72%,水土保持率增长1.99个百分点,呈现“一带一片高、东西中片低”的分布特征,全省土壤侵蚀总体已实现由高强度向低强度转变,并形成了以轻度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力侵蚀覆盖全省128个县(市、区),80%分布在黑河、齐齐哈尔、哈尔滨等6个市,近50%分布在中部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风力侵蚀主要涉及齐齐哈尔、大庆2个市的18个县(区),2011—2021年其侵蚀面积减少695.03 km2,减幅达8.00%。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工程侵蚀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治理工程侵蚀提供科学依据,在GP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福建省于2002年对因工矿、城建、交通以及其他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工程侵蚀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福建省工程侵蚀点多面广,全省共有4481处存在工程侵蚀,侵蚀面积高达1万6671.36hm2;工程侵蚀用地类型复杂,以工矿造成的工程侵蚀为主,有3296处,占73.56%;59.58%工程侵蚀点处于在建状态。引起工程侵蚀的原因,主要是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而大多数业主们水土保持意识淡薄,全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率仅为45.44%,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再加上缺乏相应有效的预防监督措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监测技术、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探索科学治理措施,进行工程侵蚀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以全面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水利部、甘肃省水利厅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总体要求为指引,针对河西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掌握武威市2011—2019年水土流失面积动态变化基础上,分析了武威市各年度水土流失面积及各侵蚀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截至2019年,武威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75.98 km~2,水土保持率从32.73%提高到35.07%,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武威市2030年水土保持率达到38.48%的要求还有差距。从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强化水土保持政策宣传、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水平等方面对武威市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思考,可为武威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沂蒙山区费县祊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研究区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资料,并通过大量现场调查,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础,运用G IS技术生成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侵蚀因子(K)、坡度和坡长因子(LS)、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植被与经营管理因子(C)图;应用ArcG 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建立了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数据库;用建立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估算了流域土壤侵蚀总量与侵蚀模数。研究表明:微度侵蚀面积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9.57%,尽管其侵蚀量仅占总侵蚀量的2.84%,但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研究区土壤侵蚀面积、侵蚀模数、侵蚀量均呈现出减小趋势,说明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成效。本研究为沂蒙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土壤侵蚀分布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宁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 463 40 7km2 ,流失面积、侵蚀程度均以辽西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 4市为重 ,此 4市是全省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区域。坡耕地及林地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 80 % ,特别是林地的土壤侵蚀不容忽视。针对全省土壤侵蚀现状 ,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同市属北方重镇,农牧交错,水蚀与风蚀均较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9 796 km2,占总面积69%,侵蚀强度主要为轻、中度侵蚀。至2015年底,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734.6 km2,治理度48.3%。根据大水土保持现状,认为大同市今后的水土保持方向,应采取以大区域治理与精准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实施高标准、高规格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临泽县地处风力侵蚀类型区的“三北”戈壁沙漠区,具有我国北方水土流失的典型特征,截至2020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 193.46 km2,水土保持率56.5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临泽县水土保持面临新的挑战,在梳理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据此明确了临泽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趋势,即通过采取黑河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防风固沙生态林网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化建设和健全完善水土保持基础支撑体系等发展对策,到2035年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全县水土保持率目标值达到57.63%。  相似文献   

8.
2004年辽阳市进行了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其结论是全市共有土壤侵蚀面积661.2 km2,占总面积的13.93%。其中:耕地中发生侵蚀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3.52%,占总侵蚀面积的43.96%,说明主要分布在旱地坡耕地上,坡耕地治理仍是当前一大薄弱环节。林地中发生侵蚀面积占林地面积的12.47%。草地中土壤侵蚀面积占草地面积的32%。全市土壤侵蚀面积趋势下降,但个别强度上升。主要是开矿、采石等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人为活动而产生,说明本地区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工作存在死角。必须扭转“栽树就等于水土保持的”的错误认识,认真贯彻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水保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9.
<正>霍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面积约4 km~2,以水力侵蚀为主,区内道路布局合理,交通便利,水、电、通信设施配套齐全,是一个集治理、开发、试验、示范和科普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水土保持典范。201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园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8%,建成以茶叶为主导品种的高效产业基地280hm~2和多功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RUSLE的拉萨河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识别土壤侵蚀关键区域,为开展拉萨河流域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提供依据。研究将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与空间信息技术(GIS和RS)相结合,以201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得到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分布、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多年降雨数据,计算得到R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栅格计算功能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情况。对拉萨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土壤侵蚀量为10 006.2万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 076.6t/(km2·a),中度侵蚀面积比例达59.0%,强烈以上侵蚀面积很小,但侵蚀量占比为14.3%,呈大部分区域中度侵蚀、局部区域强烈和轻度侵蚀的特征,中度以上侵蚀分别有24.2%,20.5%和16.8%分布在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和嘉黎县。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与地形、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坡度每增加1个等级,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增加861.6t/(km2·a),土壤侵蚀面积最大的为坡度15°~25°,其次为25°~35°;裸地、稀疏植被、旱地和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7 949,5 621,2 816,2 505t/(km2·a),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超过50%,其中稀疏植被和裸地均大于70%;植被覆盖度低于10%和10%~30%时,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分别为76.8%和90.5%,植被覆盖度高于60%时,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降低到28.3%。流域水土保持本底较好,但土壤侵蚀现状仍不容忽视,应对15°~25°坡度地区重点防治,同时防范陡坡地发生高强度侵蚀;对土壤侵蚀模数高的用地类型采取封育措施,促进自然修复,坡耕地采取增加地表覆盖、保护性耕作和间作套种等措施以提高水土保持功能;防止植被退化,结合综合运用林草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达到防治土壤侵蚀目的。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GIS技术对黄土高原1986年、2000年和2002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土壤侵蚀面积比例由1986年的66.13%上升到2000年的67.14%,到2002年下降为64.8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比例呈现扩大趋势,风力侵蚀面积不断减少,冻融侵蚀面积先减少后增加.从整个黄土高原看,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土壤侵蚀面积较大,青海、陕西关中地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以及山西部分地区土壤侵蚀面积略小.长期以来,土壤侵蚀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都在60%~70%,总体上水土流失仍然严重,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属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泾川县多年来一直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经过近50年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从1965年的1 389.6 km2下降到2014年的296.84 km2。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创新治理模式为动力,以综合治理与开发为特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介绍了泾川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同步开展了我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我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为294.91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29.32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65.59万km2,与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面积355.55万km2相比,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60.64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减少35.56万km2、风力侵蚀面积减少25.08万km2。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土壤侵蚀分布、面积与强度和侵蚀沟道的数量、面积与分布,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仍然在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南岩溶区等地区,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充分利用好全国第四次土壤侵蚀普查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情况普查成果,认真落实《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确定的任务,全力推进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USLE模型的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掌握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对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开展滇池水污染治理和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降雨量、土壤、DEM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RS、GIS技术,结合土壤侵蚀模型计算滇池流域1999—2014年每隔3 a的土壤侵蚀量,分析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无明显侵蚀区域面积在15 a间呈上升趋势,占比从1999年的70%上升为2014年的82%,说明流域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好转;1999—2014年期间滇池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侵蚀面积最大,为776 km2,到2014年下降到为468 km2;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转移矩阵显示15 a间近75%区域侵蚀强度保持不变,其中以微度侵蚀为主,有18.23%的区域侵蚀强度降低,8.36%的区域强度上升;空间变化上,侵蚀强度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于环滇池的入湖河流一带,侵蚀强度上升区域主要为流域东、南、北端海拔较高的山区。该研究有助于分析滇池流域土壤侵蚀在空间上的演变过程,为提出精准的侵蚀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位于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为研究区,收集其遥感影像、降水量、土壤、基础地理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资料,采用遥感监测技术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等信息,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和水土流失面积统计,得到2018年千阳县水土流失程度、面积与分布,并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水土流失消长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千阳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28.71 km~2,比2011年减少了88.58 km~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为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与决策依据。[方法] 基于湟水河流域2000年和2018年的MODIS,Landsat,降雨、人口密度、经济等数据,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RUSLE模型和地统计等方法,开展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计算、验证与时空变化分析。[结果] ①2000年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值为477.81 t/(km2·a),微度侵蚀面积比例为72.06%,中度、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合计为3.46%,轻度、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北部祁连山、中部达坂山及南部拉脊山海拔较高、植被覆盖少的山地、荒地;②2018年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值为1 625.30 t/(km2·a),微度侵蚀面积比例为55.38%,中度、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合计为21.26%。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城镇居民聚集地带与河流滩地;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零散分布于祁连山、达坂山等高山、秃岭裸地区域;③2000—2018年,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16.68%,中度侵蚀面积比例增加8.15%,强烈侵蚀面积比例增加5.60%,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增加4.05%,而侵蚀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裸地和城镇地区。[结论] 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验证区域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结果,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整体趋于严重且存在空间差异性。在祁连山、达坂山、沿湟水河干流等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存在从微度、轻度向中度侵蚀演变的趋势,而这种演变过程与气候暖湿化、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佳芦河流域分辨率为0.38 m的航摄影像和5 m的DEM等为信息源,基于ArcGIS平台,获取了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度、沟壑烈度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对水蚀、风蚀区等不同侵蚀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9月,佳芦河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1068.89 km 2,占流域面积的94.26%,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18.69、206.35、126.29、75.08、542.48 km 2;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占到水土流失面积的69.59%,其中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多发生在风蚀区,而剧烈侵蚀主要发生在水蚀区的沟道中。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制定下一步规划方案提供参考资料。利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长治"五期工程涉及的212个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聚为4类,以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措施为主的3类地区有146个小流域,占总量的68.9%。土壤侵蚀聚为4类,以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为主的4类、一类地区共有158个小流域,占总面积的74.6%。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为:以封禁治理和保土耕作措施为主的地区无明显流失面积较大,这两种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称钩河坝系流域降水、径流、泥沙和水土保持措施的5 a监测统计数据为依据,Quick Bird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ArcGIS 9.3及Region Manager 5.5软件支持下,研究该坝系流域降雨变化和水保措施对径流和产沙量变化的影响,分析坝系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效益。结果表明:2007—2011年间,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是该流域径流和侵蚀产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坡面治理措施面积增加133.04 hm2,坝系流域总控制面积达到8 843.58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54.80%。坝控范围内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8.80 t/km2,侵蚀模数减少5 581.20 t/k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长江源头陕西省商南县为例,分析县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为正确认识与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和做好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 TM7和ETM+影像,获取商南县2010年土地利用信息,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确定方程中各影响因子,对商南县土壤侵蚀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林地是商南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县域总面积的87.05%,其次是耕地(9.43%)、居民地(2.82%)、水体(0.64%)、未利用地和草地(0.06%)。受坡耕地和低覆盖林草地的影响,商南县2010年土壤侵蚀较严重,平均侵蚀模数4 953.76t/(km2·a)。受侵蚀(轻度以上)面积1 319.3km2,占总面积的57.03%。强度和极强度侵蚀级别面积所占比例为24.10%,其次为轻度侵蚀级别,面积为14.31%,中度和剧烈侵蚀级别面积分别为6.23%,12.39%。剧烈和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东南部的山区地段的坡耕地。虽然强度和剧烈侵蚀级别面积比例不是很高,但对该县总侵蚀量的贡献最大,达到52.29%。[结论]不适宜的土地利用是引起严重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应将县域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山区的坡耕地作为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