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现有番茄种质资源生长特性。【方法】以不同生态区引进的15份番茄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在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部分外观品质及果实性状等31个性状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在新疆的表现。【结果】31个性状可简化为6个主成分,分别为果实外观、叶片性状、产量因子、品质因子等,累积贡献率达到87.9%;利用欧式距离、类平均法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包括7个品种;第II类群包括6个品种;第III类群包括2个品种(丽妃2号和香妃3号)。【结论】第I类群株高较矮,心室多,单株产量较高。该品种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单果重大,横径和纵径大,叶长和叶宽较大、单株产量高,该类型品种整体表现较好;第四类群单株产量和单果重较低,株高较大、叶片数多,果梗洼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没有果面棱沟、果面茸毛和裂口,该类型品种外观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蓖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蓖麻Ricinus communi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揭示蓖麻优异种质的特性及分布规律,为蓖麻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内外引进的40份蓖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0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分析了蓖麻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40份资源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类群Ⅰ为选育大果穗亲本材料;类群Ⅱ为大粒型具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类群Ⅲ为分枝多、蒴果多,小粒型材料;类群Ⅳ为丰产性较好,选育高产的目标亲本;类群Ⅴ为大穗、大粒型双重选育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将蓖麻的13个数量性状指标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06%;在影响蓖麻单株产量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主穗位高,其次是单株有效蒴果数、主穗蒴果数、百粒质量和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依据这些性状可以对种质资源进行早期间接评价选择。【结论】所引进的蓖麻种质类型丰富、资源间的性状差异各具特点,可作为优异种质材料供将来选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3.
山桐子果实性状的自然变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陕西省山桐子自然分布区的大量调查、系统观察与测定,研究山桐子果实性状的自然变异状况并进行类型划分,为山桐子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收集保存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山桐子分布区内全面踏察,选取果实性状特异的植株,观察记录其果穗形状和果粒颜色,测量果穗长度、果穗直径、果柄长度、果粒纵径和果粒横径,并计算平均果径和果形指数等性状。根据果实性状自然变异调查的结果确定类型划分依据进行类型划分,然后对其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山桐子在果穗形状、长度、紧密度及果粒形状、大小、颜色等性状上存在广泛的变异,依据果穗长度、果粒颜色、果粒大小及形状,可将陕南地区山桐子划分为红果短穗小果型、红果短穗大果型、红果短穗梨果型、红果长穗小果型、红果长穗大果型和黄果短穗型6种果实形态变异类型。通过对各类型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丰产、高含油率的红果长穗大果型可作为优良类型加以利用。【结论】山桐子果实性状自然变异很丰富,类型较多,黄果型和梨果型比较特殊,可以作为山桐子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保存;红果长穗大果型单株产量和产油量都较高,在目前还没有无性系品种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丰产高含油率类型试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97份番茄品种果实性状,分析解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筛选具有特异性状的番茄品种,为番茄品种资源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生长相同条件下的97份不同番茄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番茄生长发育时期,每个品种调查21个果实性状指标;其中数量性状指标14个,分别是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心室数、果柄长度、果梗洼大小、叶长、叶宽、第二花序节位、首花序节位、单花序果数、小区产量和单株产量;质量性状指标7个,分别为叶片类型、叶片形状、成熟果色、胎座胶状物质颜色、果面茸毛、果实横切面形状和果形;进行番茄果实形状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97份番茄材料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在0.89~2.29,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1.17%~54.03%,其中单花序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54.03%),第二花序节位的变异系数最小(11.17%);与果实横径以及果实形状之间具有相关性的性状最多,有14个,与成熟果色之间具有相关性的性状最少,有1个;通过聚类分析以及依照同一类群的品种遗传相似性较大,不同类群的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则,将97份番茄资源分为5大类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伊朗鹰嘴豆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异种质,为鹰嘴豆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引进的133份伊朗鹰嘴豆种质为材料,分析其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D值评价,筛选出可用于鹰嘴豆种质综合评价的农艺性状指标及综合表现较好的种质。【结果】12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03%~96.33%,秕荚数变异系数最大,以播种至开花期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12个性状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4838~2.0716,平均值为1.8570,其中,单荚粒数、百粒重和播种至开花期天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高,均高于2.0000;秕荚数、单株一级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低,均低于1.7000。133份伊朗鹰嘴豆种质分为七大类群,其中,第Ⅰ和Ⅱ类群各包含1份种质,其中第Ⅰ类群具有高产、中晚熟特性;第Ⅱ类群具有大粒、晚熟、高杆特性;第Ⅲ类群包含6份种质,该类群具有晚熟、高杆特性;第Ⅳ类群包含14份种质,具有小粒特性;第Ⅴ类群包含7份种质,具有大荚、花期长、高产特性;第Ⅵ类群包含2份种质,具有花期一致、花期早的特性;第Ⅶ类群包含102份种质,具有大荚、矮杆特性。整体来看,12个性状中大部分性状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其中,在极显著相关的性状中,以播种至见花期天数与播种至开花期天数间、单株一级分枝数与有效分枝数间及单株产量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前6个主成分(PC1~PC6)的累积贡献率为91.3798%,PC1的主要因子是实荚数和有效分枝数;PC2的主要因子是生育期相关性状;PC3的主要因子是产量和单株产量,为产量因子;PC4的主要因子是见花至开花期天数,为花期因子;PC5的主要因子是单荚粒数;PC6的主要因子是秕荚数。综合评价D值大于0.5000的种质有26份,其中综合评价D值大于0.6000的种质有6份,说明这些伊朗鹰嘴豆综合表现较好。【结论】伊朗鹰嘴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初步筛选到26份综合表现较好的鹰嘴豆种质,可作为我国鹰嘴豆种质创新基础材料。实荚数、有效分枝数、播种至开花期天数、单株产量、见花至开花期天数、单荚粒数、秕荚数和株高8个性状可作为鹰嘴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方小米辣资源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强小米辣资源的研究利用。【方法】对调查收集的云南86份小米辣资源2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云南小米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17个质量性状,叶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4.439,茎茸毛多样性指数最低为4.325;10个数量性状,单株果数变异系数最大为45.12%,果肉厚最小为13.80%;基于各种质之间的遗传差异,把86份小米辣种质聚类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32份材料,占37.21%;第Ⅱ类群16份材料,占18.60%;第Ⅲ类群28份材料,占32.56%;第Ⅳ类群6份材料,占6.98%;第Ⅴ类群2份材料,占2.33%;第Ⅵ类群2份材料,占2.33%。前6个主成分贡献率累计达88.76%,第一、二、三、四主成分分别反映产量构成因子、株型、果实性状、熟性。【结论】云南小米辣地方种质资源间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主要表型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变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确定牡丹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方法】以25份牡丹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供试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6%~82.57%,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蓇葖宽、冠幅面积、单株新枝数、单株2年生枝数、单株花朵数和小叶数等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产量与聚合蓇葖果直径、复叶宽、复叶叶长叶柄比等性状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产量与种子含水量、顶小叶长和顶小叶叶形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发现共有5个主成分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69%;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千粒质量和顶小叶叶形指数等性状显著相关。【结论】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表型性状依次为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有效果实数和出籽率,应在油用牡丹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海岛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岛棉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优异性状的海岛棉种质,为海岛棉优异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75份海岛棉12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权重和利用隶属函数产生综合评价值D进行海岛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表型性状变异范围在6.40%—28.10%,海岛棉类型较丰富;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2.05,各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国内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国内,新疆与疆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转换为3个综合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9.34%、18.03%和10.63%,累计贡献率为78.00%,第一主成分荷载较大为株高、始节数、始节高、有效果枝数、铃数、有效铃数、单株籽棉重和单株皮棉重,代表生长及有效产量因子;第二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衣分、单铃籽棉重和单铃皮棉重,代表单铃产量因子;第三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蕾铃脱落数,代表蕾铃脱落因子;海岛棉资源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极端种质差异不大,表现中等的海岛棉资源材料国内较多,在国内,疆外极端种质所占比例较高,新疆与疆外中间型种质差异较小;通过聚类分析将175份海岛棉资源分为4个类群,Ⅰ类群是矮秆、低产的较差种质;Ⅱ类群是高衣分、单株皮棉重较高的潜在增产种质;Ⅲ类群是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Ⅳ类群低重心、衣分较高的极端特殊种质,综合评价筛选到综合性状较优的2个品种:XH30和270;利用逐步回归筛选到海岛棉种质评价的5个关键性指标(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结论】参试海岛棉种质资源类型较丰富但遗传多样性较差;株高、果枝数、衣分和单株皮棉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其余性状呈偏态分布;参试种质分为4个类群;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5个指标可作为海岛棉种质评价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方法】分析232份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有效分蘖数、千粒重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和聚类综合评价。【结果】新疆232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9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介于1.68~2.10,变异类型丰富,变异系数幅度为10.3%~43.6%,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顺序为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主穗粒重>主穗长>主穗粒数>最多粒数>株高>小穗数>千粒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分蘖数(0.838)>主穗粒重(0.564)>主穗粒数(0.559)>最多粒数(0.301)>千粒重(0.269)>主穗长(0.224)>株高(-0.196)>小穗数(-0.102),有效分蘖数、主穗粒重、主穗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在欧式距离为16的位置将232个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分析各类群的9个农艺性状特征发现,类群间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较大,且遗传多样性丰富。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西地方苦瓜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苦瓜抗枯萎病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2018—2020年分别在江西不同地点开展苦瓜表型性状和枯萎病抗性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出商品性佳且抗枯萎病种质。【结果】多年多地表型性状和病害的综合鉴定表明,55份苦瓜种质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幅为0.091~2.122,其中第一雌花节位的H'最高,商品瓜横径和商品瓜纵径的H'次之。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群,第I类群种质早熟且综合农艺性状优异,可用于苦瓜品种早熟、高产改良;第II类群多为江西地方古老种质;第III类群瓜形美观,符合江西省消费习惯,可用作改良苦瓜商品性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多为野生型苦瓜,果实较小,可用作观赏和提取功能性物质。在16个表型性状中,除瓜面光泽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其中单瓜重与瓜横径和瓜纵径均呈极显著强相关,说明提高苦瓜产量可从改良瓜横径等性状着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因子对表型变异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7.544%。枯萎病抗性试验鉴定出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8份,中抗材料5份,感病材料10份,以及高感材料18份。【结论】江西地方苦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育种潜力巨大,可将单瓜重、瓜纵横径、肉厚和瓜瘤大小等性状作为产量性状进行改良,以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数作为早熟性状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披碱草种质性状,为优良披碱草种质材料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21份不同来源的披碱草种质为材料,通过测定17个农艺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披碱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明确披碱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披碱草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11.07%(花序长)~45.53%(基部茎长)。相关性分析表明,披碱草单株干草产量与基部茎长、旗叶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种子产量与分蘖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表明,株高、茎粗、基部茎长、穗下茎长、旗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叶鞘长、倒二叶宽、花序长、小穗长、茎叶比是影响单株干草产量的主要因子,其中茎粗、基部茎长、穗下茎长、旗叶宽、倒二叶叶鞘长、小穗长、茎叶比对单株干草产量的影响有直接效应;株高、倒二叶叶鞘长、小穗长、分蘖数、千粒质量是影响单株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其中小穗长、分蘖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有直接效应。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9.304%。根据第1,2主成分筛选出PJC09、PJC14、PJC15、PJC17、PJC18、PJC26、PJC27共7份单株干草产量和单株种子产量表现均较高的披碱草种质材料,其平均单株干草产量为197.02 g,单株种子产量为21.39 g。聚类分析表明,21份披碱草种质材料被聚为3类,第Ⅰ类包含2份种质材料,可作为筛选单株种子产量高的种质利用,第Ⅱ类包含10份种质材料,可作为筛选单株干草产量和单株种子产量均高的种质利用,第Ⅲ类包含9份种质材料,可依据育种目标筛选特异性状的种质利用。【结论】确定了11个影响披碱草单株干草产量的主要因子和5个影响单株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筛选出单株干草产量和单株种子产量均表现优异的7份披碱草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大果甜杨桃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及挖掘其优异种质资源,提高优胜大果甜杨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5种大果甜杨桃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6个复叶性状、3个顶生小叶性状和3个侧生小叶性状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叶片表型及多样性特征。【结果】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97%~28.94%,平均变异系数为16.86%,多样性较为丰富;大果甜杨桃叶片12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为其叶片性状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成分分析将12个数量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723%,可作为大果甜杨桃叶片性状选择的综合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平方欧氏距离为5时,将所有材料分为3个类群,第2类群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等9个表型性状指标中均最优,可作为叶片性状育种优先考虑的种质资源。【结论】综合各供试杨桃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结果,大果甜杨桃2号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复叶鲜质量、小叶数量、顶生小叶长、侧生小叶长、侧生小叶宽和侧生小叶鲜质量9...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木通属植物进行物候期调查及表型多样性分析,为更加高效利用木通属植物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份木通属植物种质为材料,对不同种质的物候期进行田间观测与记录,对其质量性状、产量性状及果肉品质、果皮品质及籽油品质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R型和Q型聚类对指标和种质进行分析。【结果】与白木通和木通种质的物候期相比,三叶木通种质的总体生育期长,成熟期较晚,幼果褪色情况也不同。6个质量性状的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70~3.29,仅果色与果形的香农多样性指数较高,14个产量性状的CV为8.55%~45.31%,香农多样性指数在2.45~2.91;果肉品质中,仅含水率CV小于10.00%,大多数指标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在2.40以上;果皮品质指标的CV为13.01%~160.55%,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2~2.79;籽油品质指标中棕榈酸与皂化值的CV与香农多样性指数均较小,其余指标的CV为12.33%~119.20%,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18~2.89。R型聚类将35个性状指标降为18个性状指标,基于这18个性状指标进行Q型聚类分析,得到四大类群,其中Ⅰ类群均为白木通种质(除B1外),综合表现较好,其主要特征是单果质量较大(177.53 g),种子含油率高(43.67%),果肉中总糖含量高(213.29 mg/g),果肉口感也较为软糯(支直比为1.52),果皮中a-常春藤皂苷(2.30%)、木通苯乙醇苷B(0.35%)和果胶含量(9.53%)均较高。【结论】21份木通属植物表型变异大,多样性丰富,可满足不同产品加工需求,其中Ⅰ类群综合表现较优,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疆本地棉花种质基因库,筛选适于作优异亲本的种质资源。【方法】 以288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对4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 变异系数分别为单铃重(9.14%)、衣分(8.34%)、单株铃数(14.03%)、果枝数(6.26%)、上半部平均长度(4.50%),整齐度指数(1.56%)、马克隆值(6.43%)、伸长率(1.99%)、断裂比强度(7.26%);单铃重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及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与单株铃数、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上半部平均长度与伸长率、整齐度指数及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前3个成分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61.68,第1主成分主要跟单株铃数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纤维品质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跟衣分有关;聚类分析将288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为11.5时划分为4类,第Ⅰ类群包含88份材料,马克隆值最好的材料。第Ⅱ类群包含75份,类群材料衣分平均数为43.2,4个类群衣分平均里是最高的;第3类群包含124份材料,材料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都相对较好;第Ⅳ类群材料稀絮H10属于特异种质资源,被单独分为一类。【结论】 288份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幅度较大(1.56~14.03)。单株铃数变异系数最大为14.03,样本间差异较大;其它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10,材料纤维品质性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的性状变化规律,为指导广适性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将多年选育的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分别种植于温、湿度差异较明显的温室和试验田,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质量等10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考察,并对性状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除穗长和一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差异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其中最明显的是高温、高湿条件下,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有效穗数极显著减少,材料间的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离散程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环境条件下,单株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相关性均最大,但有效穗数与其余8个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将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材料聚为4类,分别占总材料数的14.5%、38.1%、27.3%和20.1%,第Ⅰ和Ⅱ类群品种单株产量较高,但其性状易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株高显著变高,穗数显著减少,导致其单株产量显著减少;第Ⅲ和Ⅳ类群品种单株产量低,但不同环境条件下性状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其中第Ⅲ类群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性状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野生黑果枸杞种质资源主要表型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对48份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18种主要表型、品质性状(15个数量性状、3个质量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主成分、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431~2.095,其变异系数在19%~189%,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实纵径,其次是果实横径、枝粗、枝长、单枝成熟果实数和叶宽;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45~1.007,其中果实形状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叶片形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948,果实颜色的多样性指数为0.74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09%,果实纵径、果实颜色、叶面积、花色苷含量、果实横径和枝粗可作为反映黑果枸杞产量及品质的主要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横径、平均单果质量、单簇叶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花色苷含量、果实颜色、单枝成熟果实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果柄长与果实形状、果实颜色、花色苷含量和枝粗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基于种质间性状的遗传差异,48份黑果枸杞种质被聚...  相似文献   

18.
引进辣椒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引进的23份下垂辣椒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鉴定,并进行了变异度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果数、单果质量、单株产量、果顶形状、果肩形状、果肉厚、果实纵径和分枝性的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这些性状有较强的选择潜力;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肉厚、果实横径、果肩形状、单株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性状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利用下垂辣椒时,特别是育种过程中要重点注意这些性状,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淮山药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地区淮山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分类特征,为淮山药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的44份淮山药种质资源的19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分类特征。【结果】44份淮山药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间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在12个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形(1.53),其次是薯皮颜色(1.51);薯形的频率分布最高(93.18%),其次为薯肉颜色(90.91%)和茎蔓形状(81.82%)。在7个数量性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薯块长度(1.89),其次是生育期(1.84)和薯块径粗(1.77);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株产量(79.25%),其次为薯块径粗(42.21%)和单株结薯数(35.62%),最小的为生育期(17.57%)。根据各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可将44份淮山药种质聚为四大类群;第Ⅰ类群种质均来源于广西,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加工型亲本材料;第Ⅱ类群种质主要来源于广西,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亲本;第Ⅲ类群种质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均是人工栽培的野生类型品种,为一般性亲本;第Ⅳ类群种质主要来源于北方省区的种质,可作为一般性早熟选育亲本。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73%,第一主成分反映高产株型综合因子,第二主成分反映加工株型因子,第三主成分反映植株结薯因子,第四、五、六主成分分别反映薯块、薯皮颜色和茎蔓颜色因子。【结论】我国淮山药主要地方栽培种质资源间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亲缘关系呈现一定地域生态环境规律;南方地区在品种选育中应注重对第一、第二主成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海岛棉分离群体,筛选抗、敏极端材料,为棉花抗旱种质改良和优质抗逆品种选育提供原材料,为棉花抗旱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以双亲及海海重组自交系群体71个株系为材料,在花铃期进行田间自然干旱胁迫,通过测定形态指标和产量相关指标,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双亲及RILs家系进行抗旱性鉴定及评价。【结果】 7个性状被分为植株形态及单株产量相关性状和纤维产量相关性状2个综合因子;RILs材料划分为较敏旱型(28份)、抗旱型(26份)、敏旱型(14份)和强抗旱型(3份)共4个类群。得到多元线性模型:D值=-0.771+0.089×DC株高+0.117×DC有效果枝数+0.132×DC铃数+0.343×DC有效铃数+0.338×DC单铃皮棉重+0.230×DC单株籽棉产量。【结论】 筛选出强抗旱材料HH-16、HH-61、HH-70和敏旱材料HH-051、HH-05,可以应用于抗旱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及抗逆种质创新研究。有效铃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产量可以作为棉花自交系田间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