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筛选异色瓢虫的适宜饲料,观察比较了菜缢管蚜、麦蛾卵和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菜缢管蚜饲养的异色瓢虫发育最快,世代历期为25.3d,产卵前期为11.0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929.3粒;麦蛾卵饲养的世代历期为39.5d,产卵前期为18.2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91.9粒;人工饲料饲养的世代历期为44.9d,产卵前期为17.2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62.3粒。由此表明,菜缢管蚜的饲养效果最好,麦蛾卵和人工饲料虽能满足异色瓢虫世代营养的需求,但发育历期明显延长、产卵量明显下降。因此,在天然食物蚜虫不足时,麦蛾卵和人工饲料可作为补充饲料。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属鞘翅目、瓢虫科,我国多数省(区)都有分布。它是松干蚧、蚜虫,木虱和粉蚧等多种农林害虫的天敌。在受松干蚧危害的松林中,特别是松干蚧卵期,常见多种天敌群集,异色瓢虫是其  相似文献   

3.
利用家蚕幼虫饲养异色瓢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家蚕低龄幼虫饲养异色瓢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幼虫期为9.21d、蛹期为3.22d、饲养成活率达到98.33%、成虫平均体重为29.56mg,卵孵化率97.65%,与用蚜虫饲养相比均无差异产卵前期为7.94d,单雌产卵量为85.46粒。与用蚜虫饲养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山西省异色瓢虫资源分布现状和人工繁殖技术。从异色瓢虫的推广应用、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人工饲料、种群保护等几方面介绍了其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异色瓢虫资源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动化温室大棚,研究了异色瓢虫对不同寄主蚜虫的取食量和不同温度下异色瓢虫产卵情况,结果表明:白菜蚜虫为异色瓢虫最佳饲料,25℃是异色瓢虫最佳产卵温度,利用自动控温大棚可以周年种植白菜,培育白菜蚜虫,实现了异色瓢虫周年工厂化繁育。  相似文献   

6.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是一种常见的食蚜和食蚧瓢虫,目前巳逐步用来防治农林害虫,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在应用以虫治虫过程中,瓢虫的人工繁殖、贮存和适期释放,均与其个体发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只有搞清瓢虫个体发育的规律,才能切实做好饲育壮虫、安全贮存和适期放虫,并对探索提高瓢虫的利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临夏地区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在临夏地区1年发生4代,幼虫共4龄,越冬成虫4月上旬始见,成虫交尾时长为80~160min,交尾后3~5 d开始产卵,在(20±2)℃的室温下饲喂表明:越冬雌虫产卵量(133.40±33.78)粒/头,孵化率98.91%±1.49%;第1代发育历期:卵期(3.03±0.04)d,1龄幼虫(2.06±0.94)d,2龄幼虫(3.27±0.78)d,3龄幼虫(1.82±0.84)d,4龄幼虫(6.50±7.10)d,蛹期(6.80±0.84)d,成虫平均寿命为(19.67±10.34)d,全世代历期43.15 d。10月下旬以成虫越冬。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对紫薇长斑蚜捕食及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紫薇长斑蚜Tinocallis kahawaluokalani的捕食能力,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紫薇长斑蚜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紫薇长斑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反应模型,方程式为Na=0.987 5N/(1+0.005 43N),瞬时攻击率为0.987 5,处置时间为0.005 5 d;通过Hassell和Val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到捕食作用率E与猎物密度P的关系为E=0.542P-0.809,捕食常数为0.542,干扰系数为0.809;通过对Holling反应新模型进行拟合,方程式为Na=127.99exp(-61.55/N),最佳寻找密度为61.55头。田间试验表明释放异色瓢虫成虫能有效控制紫薇长斑蚜密度,其中瓢蚜比1:20和1:10的防治效果基本相同,而1:40的防治效果在短期内(7 d)不如1:20和1:10,但长期(28 d)防效趋于一致。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色瓢虫是多种农林作物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笔者分析了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现状,从实用饲料和化学规定饲料2个方面介绍了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配方研究。其中,着重从基础饲料、促食饲料、其它辅助饲料3个方面分析了实用饲料。以期为进一步规模化饲养异色瓢虫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是一种常见的食蚜、食蚧瓢虫,目前部分地区已被用来防治农、林害虫,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人工代饲料的配制成功,打破了瓢虫自然饲料的限制,推动了瓢虫营养生理学的发展,并为瓢虫品种选育和遗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浙江省松干蚧研究协作组1974年的调查的捕食量测定:杭州桃源岭雷殿山和九里松一带松林中,隐斑瓢虫和异色瓢虫的虫口数量分别占瓢虫总数量的18.6—64.8%和6.8一37.1%;隐斑瓢虫和异色瓢虫的成虫  相似文献   

12.
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在野外对杨树上两种主要蚜虫白杨毛蚜和白毛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对两种蚜虫的选择效应。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是从1到0,EI值是在0到-1范围内依次减少,且数值变化较少,表明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喜好捕食白毛蚜略高于白杨毛蚜;白杨毛蚜数量不变,白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是从1到0,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减少,表明异色瓢虫显现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毛蚜;白毛蚜数量不变,白杨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从+1到∞,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现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杨毛蚜。  相似文献   

13.
采用滤纸接触法于室内测定了六种农药对六种农药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的毒力。实验结果表明这几种药剂的效果差别显著,按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虫螨灵〉世绿〉吡虫啉〉爱禾〉绿园〉辟蚜雾。其中辟蚜雾和绿园对异色异色瓢虫毒性小,选择性高,而爱禾和吡虫啉对异色瓢虫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这四种农药均可在蚜虫防治中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的保护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色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异色瓢虫属的昆虫,是蚧壳虫、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主要天敌,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是当今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农药污染、加强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方法之一。1.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成虫:体半球形、光滑,头缩入前胸内,触角球杆状,在鞘翅近末端有一横脊痕。体色变异较大,总体上可分两种类型:浅色型,体为黄色———桔红色,前胸背板有一“M”型黑斑或断裂成4个黑斑,每一鞘翅上有1~9个黑斑;深色型,体为黑色,两侧白色,每一鞘翅上具有6、4、2、1个黄色至红色斑。卵:枣核形,长1.5mm、宽0.6mm,初…  相似文献   

15.
异色瓢虫生活史及种群数量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方面探讨了影响异色瓢虫种群数量的因子,研究表明,温湿度、食物充足程度、自残习性以及农药的使用等方面都对异色瓢虫种群数量产生影响:最适温度为20~30℃;食物短缺情况下,具有自残习性;施用杀虫剂,直接影响其捕食能力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外对施用8种无公害农药对异色瓢虫成虫及2龄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常规浓度下使用5%吡虫啉、1%苦参碱、1.2%碱烟·苦参碱、对瓢虫幼虫及成虫的毒害性为微害,1.8%阿维菌素、25%灭幼脲Ⅲ号、1%苦皮藤、0.32%印楝素、Bt等异色瓢虫的致死率低,对天敌瓢虫相对安全。在今后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对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种间以及各虫态天敌昆虫共存情况下的竞争干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幼虫与异色瓢虫幼虫竞争干扰明显,在共同捕食时中华草蛉幼虫占优势,成虫间竞争干扰以异色瓢虫捕食蚜虫优势明显大于中华草蛉.2种天敌昆虫各虫态共同捕食蚜虫时高龄幼虫及成虫捕杀低龄幼虫竞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我省枣、柿大害虫——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的几种主要天敌,即1.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和红点唇瓢虫(Chilocorlls kuwanaeSilverstri)等瓢虫;七点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和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以及粉蛉等脉翅目昆虫。2.寄生性天敌主要是赛黄盾软蚧蚜小蜂(Coccophagus ishii Compere)和跳小蜂科之一种(Blasto-thrix sp.)。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天敌等非农药手段防治害虫(1)瓢虫:以成虫和幼虫捕食各种蚜虫、叶螨、介壳虫及低龄鳞翅目幼虫等,春季以七星瓢虫为主,喜食蚜虫幼虫日食10~15头,成虫日食120~140头,当瓢虫与蚜虫比例为1:150时,即可控制蚜虫为害。夏季以异色瓢虫为主,取食量大,且繁殖量大;1头雌虫可产卵达500粒;(2)草蛉:草蛉分布广、食量大,能捕食蚜虫、叶螨、叶蝉、蓟马、介壳虫以及鳞翅目害虫,果园中有大草蛉、中华草蛉、叶色草蛉、普通草蛉等10余种,1年3~5代;  相似文献   

20.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内蒙古重要的造林树种,油松大蚜(Cinaraformosana)是危害油松的害虫之一,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油松大蚜是重要的有效途径,因此,调查油松大蚜的天敌昆虫是非常必要的。在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对油松大蚜及其主要天敌的虫口密度和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室内饲养测定了天敌昆虫日均捕食量。结果表明,样地内油松大蚜的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双钩齐褐蛉(Kimminsiabihamita Yang)、伪郭公虫(Sasajiscymnustsugae)等6种,室内饲养异色瓢虫日均捕食量为23.8头,双钩齐褐蛉幼虫日均捕食量为15.1头,伪郭公虫日均捕食量为11.9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