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特色经济作物槟榔种植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测序、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海南部分代表性地区槟榔致死性病原植原体的序列信息与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检测的保亭、屯昌、万宁等海南部分代表性地区的槟榔黄化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一致;BLAST分析表明各株系16S rDNA与16SrI组植原体同源性为100%。序列多重比对分析表明,本研究各槟榔黄化植原体株系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和日本洋葱黄化、美国翠菊黄化等植原体同源性为100%;与已报道的海南万宁、印度、海南三亚的槟榔黄化植原体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99.9%、99.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槟榔黄化植原体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等株系聚于一个分枝,支持率为100%。此外,在发病槟榔叶片、花穗、心叶等组织部位均可检测到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植原体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等植原体株系的同源性极高,槟榔黄化病很可能会以这些寄主植物作为病原传播载体进行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2.
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是槟榔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明确发病槟榔园中植原体遗传多样性及其自然寄主种类,对于全面揭示该病害循环途径及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海南不同地区发病槟榔园中表现典型植原体病害症状的植物样品进行调查、采样,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测序,揭示相关植原体株系的遗传变异规律与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从6个山黄麻丛枝样品中扩增到植原体16S rRNA和secA基因片段,不同样品的2个基因序列均一致,从1个苦楝丛枝样品中扩增到16S rRNA基因片段。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山黄麻植原体与已报道山黄麻丛枝植原体序列相似性为100%,苦楝植原体与已报道苦楝丛枝植原体序列相似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黄麻丛枝植原体与16SrⅩⅩⅩⅡ组植原体株系聚于一个进化分支,苦楝丛枝植原体与16SrⅠ组植原体株系聚于一个进化分支;苦楝丛枝植原体与海南已报道槟榔黄化植原体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100%。及时清理发病槟榔园中苦楝等植原体自然寄主,消除病源,切断植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槟榔黄化病的有效防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鉴定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四环素族抗菌素注射诊断,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的叶脉、叶鞘基部呈水渍状的幼嫩花苞组织内的筛管细胞和伴胞部位均发现植原体(Phytoplas mas)。植原体的大小为 180~550nm,单位膜厚度为9~13nm。但在健康的槟榔植株的相应组织中未发现上述病菌。经四环素族抗菌素2种药物注射槟榔黄化病病株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情发展。上述2种鉴定符合对植原体病原的鉴定程序,故可进一步证实植原体(Phytoplasmas)是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的一种病原。   相似文献   

4.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受多种病害组成的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影响,尤其是槟榔黄化病,使槟榔产量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槟榔黄化病的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全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进行调查,并对全省采集的槟榔黄化样品进行植原体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面积为38 300.04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33.27%,主要发生在海南东部、南部及中部市(县),三亚市发生率最高,为77.48%,万宁市发生面积最大,为9734.66 hm2,西部市(县)的病理性黄化发生率均低于10%;当前海南省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为32 102.38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27.89%,全省各市(县)均有槟榔黄化病发生,主要在海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琼海市、定安县、文昌市、屯昌县及琼中县的植原体检出率分别高达100%、100%、100%、98%、95.38%,除临高县、白沙县及东方市外,其余市(县)检出率均高于50%,万宁市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最大,为7909.41 hm2,其次为琼海市;每个市(县)槟榔植原体在各树体间的含量分布差异较大,定安县植原体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443.36 copies/μL,向周边市(县)递减,除了在海南东北部市(县)的槟榔植原体含量较高外,其他市(县)植原体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海南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严重,植原体是造成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主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对海南表现变叶症状的野茼蒿样品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约1.4 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 Classifier分析表明,海南发生的野茼蒿变叶植原体在分类上属于花生丛枝植原体组中的A亚组,即16Sr II-A亚组。这是我国首次在野茼蒿上发现植原体病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别利用植原体16S rDNA和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自然表现变叶症状的海南长春花样品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16S rDNA基因片段长为1 432 bp,rp基因片段长为1 211 bp。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海南长春花变叶病是由植原体引起的,该植原体株系属于16S rⅠ-B亚组,与候选种Ca.Phytoplasma asteris相关,将其暂命名为长春花变叶病植原体海南株系(Periwinkle phyllody strain Hainan,PP-Hn)。  相似文献   

7.
海南竹柏扁枝病病原植原体的分子检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采自海南万宁热带植物园中表现典型扁枝症状的竹柏植株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P1/P7和R16F2n/R16R2进行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扩增到大小约1.2 kb的植原体特异片段,通过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确定为植原体感染。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GenBank登录号:KP027298)为australasiae植原体候选种相关株系,与australasiae植原体候选种(GenBank 登录号:Y10097)的同源性为99.4%。进一步虚拟RFLP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属于花生丛枝植原体组(16Sr II)的一个新亚组,与其相似性最高的是16Sr II-A亚组(相似系数为0.97)。为指导竹柏扁枝病的防治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田间疑似植原体侵染引起的小叶症状的黄灯笼辣椒样品进行检测,以明确其病原分类地位。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上述黄灯笼辣椒叶片DNA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表明:获得约1.2 kb的特异片段,经序列测定、Blast同源性检索及进化树和iPhyClassifier分析,获得该特异片段长为1 248 bp,与植原体16S rⅡ组中的花生丛枝植原体(L33765)同源性最高,达99%,聚类在同一个进化枝上,相似性系数为1.00,归属于16S rII-A亚组。暂将其命名为黄灯笼辣椒小叶植原体(Capsicum chinense Jacquin little-leaf disease phytoplasma,CcJLL)。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原体16SrⅠ组通用引物对secYF1/secYR1,应用PCR技术从采白海南省儋州地区的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苦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约1.4kb的特异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及系统关系树构建的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358bp,苦楝丛枝病海南株系(Chinaberry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strain Hainan,CWB-Hn)与玉米丛矮(Maize bushy sttmt,MBS)植原体聚类在同一条进化枝上;AluⅠ,MseⅠ和Tsp509Ⅰ这3种酶的电子酶切图谱表明,CWB-Hn与MBS的酶切图谱一致,故初步判定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属于secY-L亚组,在亚组水平上进一步明确了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0.
海南长春花小叶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南儋州地区的长春花上采集了表现小叶症状,疑似植原体感染的病样,利用植原体165 rDNA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应用PCR技术从该样品的总DNA提取物中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特异片段(约1.4kb),该片段的序列分析及系统关系树构建的结果表明,该片段与16Sr Ⅰ组中的植原体同源率均达到99%以上,而与其它组的植原体16S rDNA序列的同源率均低于96%,与16Sr Ⅰ组植原体缬草黄化、翠菊黄化、桑萎缩和玉米丛矮等在同一条进化枝上.故初步认为引起海南长春花小叶病的植原体应归属于16Sr Ⅰ组,将其暂命名为长春花小叶植原体海南株系(Periwinkle little leaf phytoplasma strain Hainan,PLL-Hn).  相似文献   

11.
研究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进风口温度、进料量、空气流量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得到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为进风口温度190℃、进料量25 mL/min、空气流量为700 L/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水分含量、出粉率分别为0.459%、5.17%和88.6%。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槟榔中制备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槟榔色素最佳的提取溶剂为含0.1mol/L盐酸的50%乙醇,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90min。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以75%乙醇为提取溶剂,利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槟榔多酚(槟榔籽和槟榔壳多酚),采用S-8大孔树脂对粗提物进行纯化,探讨纯化前后的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动力学实验判断对酶活性的抑制类型,同时对添加不同浓度槟榔多酚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槟榔籽多酚提取物纯化前后的IC50分别为(0.34±0.12)、(0.33±0.10) μg/mL,槟榔壳多酚提取物纯化前后的IC50分别为(1.73±0.31)、(0.14±0.09)mg/mL,纯化后的槟榔壳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动力学实验表明,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为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混合型抑制。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内源性荧光具有淬灭作用,但对酶的构象没有影响。槟榔籽和槟榔壳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均较强,可为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槟榔为对象,采用色差、气质、液相、紫外等分析手段,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槟榔外观形态、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的干燥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最快到达干燥终点的是微波干燥;干燥后槟榔外皮亮度增加,绿色度下降,黄色度提高;槟榔干制品的厚度与干燥温度呈负相关,低温的冻干可基本保持槟榔的厚度;干燥过程中槟榔的硬度出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失水率50%时硬度最低,为后续粉碎工艺提供理论支持;干燥后槟榔的总黄酮、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新鲜青果,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强于新鲜样品;而槟榔碱含量干燥样品均显著低于新鲜样品,因此可推断槟榔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总黄酮、总酚含量相关,与槟榔碱无明显相关。不同干燥方式对槟榔的影响明显不同,在生产中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干燥方式或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我国槟榔生产情况,槟榔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概况,槟榔病虫害综合防治,槟榔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和槟榔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槟榔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橡胶丛枝病分子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橡胶丛枝病的长春花(菟丝子桥接),通过提取其总DNA,以植原体(phytoplasma)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860bp的DNA片断,片断的大小与设计的相符。而健康长春花扩增得不到此片断。同样,将感染丛枝病的橡胶树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与上述相同。该860bp片断经地高辛标记,核酸杂交结果显示,感染丛枝病的橡胶树阳性反应强烈,健康橡胶树仅有微弱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