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抚育间伐措施对天然林的影响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林分生产力及其林分因子、林下植被及灌木、林下土壤和天然更新的影响等方面。作者对国内外学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抚育间伐对林分生产力及其林分因子、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林下土壤等产生影响。对这些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对杉木在不同强度间伐下的生长进行了实验。提出了合理地抚育间伐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以更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确定适宜的抚育间伐强度以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使森林的多种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门源县仙米林区,对青海云杉中幼林进行抚育间伐,并设定9个固定样地,于2016年对固定样地进行复测,通过测定林下植被多样性、林分生产力及林下更新3个方面的9个指标,进行青海云杉林抚育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15%的抚育强度在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方面效果最佳;25%的抚育强度在提高林下植被多样性方面效果最明显;5%的抚育强度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我国森林抚育间伐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从抚育间伐对林分基本测树因子、森林生产力、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森林土壤4方面的影响,对我国森林抚育间伐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提出了在21世纪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抚育间伐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0年生马尾松林分抚育间伐2年后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探讨抚育间伐对马尾松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能对当地今后的马尾松林分抚育间伐工作作出科学指导。调查数据表明:抚育间伐对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间伐林的林分密度有关,对单株生长的生长也有显著甚至极显著的影响,而对林分蓄积生长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并在间伐后的林窗、林隙下套种阔叶树种木荷。对试验地杉木和木荷生长情况进行4 a的持续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了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上述生长指标也不断增大。试验还表明,随着杉木林分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内套种的木荷植株胸径、树高、冠幅呈上升趋势,同时间伐后3a内各处理植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较套种时相关指标均有增加。试验说明合理抚育间伐和林下套种,有利于保留杉木和林下套种木荷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抚育间伐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人类作用于森林的主要措施。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森林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林分产量、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指出,以后的森林经营工作要实施分类经营,重视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油松飞播幼林抚育间伐技术的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首先对油松飞播幼林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林分密度对林木各个生长因子的影响程度。除对高生长影响不明显外,对胸径、冠幅、单株材积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其次,确定了油松飞播幼林抚育间伐的技术指标,即确定了抚育间伐的起始期、间隔期、间伐强度、合理保留密度及抚育间伐方法等指标。并编制了“油松飞播幼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一览表”。  相似文献   

9.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有重要影响。针对抚育间伐对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多样性、生物量、凋落物分解、土壤肥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抚育间伐后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长期定位研究,抚育间伐调控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机制和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等方面,并需要开展各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多种立地条件和不同密度森林的抚育间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抚育间伐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间伐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量以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等直接效果方面, 而对间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涉及较少。文中主要综述了抚育间伐后凋落物性质、林下植被、林内小气候和土壤性质等的变化情况, 以及这些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几十年的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了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天然次生蒙古栎林和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3种林型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抚育间伐没有提高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但极强度和强度间伐能提高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断面积生长率。林分总断面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间伐强度均能提高林分总断面积,极强度间伐除外。抚育间伐能提高红松人工林林分蓄积生长率,弱度区除外;红松人工林林分总收获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间伐强度均能提高林分总收获量,中度间伐效果最好。抚育间伐能提高蒙古栎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生长率以及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各指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度间伐效果最好。抚育间伐能提高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生长率以及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林分总断面积和林分总收获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强度间伐效果最好。可见,合理的间伐强度能够提高3种林型的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  相似文献   

12.
森林抚育能够有效改善林分生长条件,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森林质量。结合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开展,历时7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疏伐强度对人工赤松中龄林生长影响,确定了鲁中南山区人工赤松中龄林生态疏伐合理强度20-30%,为森林质量精准抚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秃杉抚育间伐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溪县福前农场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的9年生秃杉林分设置极强度间伐(60%)、强度间伐(40%)、弱度间伐(20%)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间伐3 a后,调查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等指标,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其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胸径生长、单株材积、蓄积量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而对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对9年生的秃杉林分,选择强度间伐(间伐总株数的40%)进行抚育间伐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在浙江庆元林场3个林区分别开展了不同间伐强度(10%~15%、16%~30%、31%~40%)对杉木(隆宫林区杉木19年生,卢峰和白领头两个林区20年生)人工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3 a后,隆宫和卢峰林区胸径、单株材积都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3个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胸径平均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平均连年生长量都要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而16%~30%和31%~40%间伐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树高平均连年生长量差异都不显著,3个林区31%~40%间伐强度的平均林分蓄积都较小,隆宫和白领头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卢峰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本研究通过综合林分因子分析得出隆宫和白领头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16%~30%,而卢峰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为31%~40%。  相似文献   

15.
抚育间伐对人工红松林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间伐强度后40 a的人工红松林,连续抚育3次的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抚育间伐对人工红松单木胸径和材积、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林分枯损和总收获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可以增加单木平均胸径和材积的生长率,且不同间伐强度表现为相同的规律,即中度(33.2%)强度(43.4%)弱度(23.1%)对照(0.0%);间伐后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具有相似的自然规律,间伐样地的生长率均高于对照;林木枯损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间伐后的林分总收获量平均增加11.6%,间伐林分之间差别不明显。在整个研究阶段,不同的抚育阶段表现不同的规律,抚育间伐可以延缓单木胸径和材积生长速度的降幅;而不同抚育阶段内,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均为增长,也就是说,在一定阶段内间伐可以有效地提高林分平均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从林分枯损状况来看,应该减少间伐间隔期。  相似文献   

16.
Crown size is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trees and is often used in forest management for outlining thinning guidelines or constructing forest growth model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mean crown radius as a function of stem size, stand density and site productivity in even-aged stands of pedunculate oak (Quercus robur L.). Data included measurements of 620 trees from 53 plots in nine thinning experiments and one operational stand in Sweden, Denmark and Great Britain, representing a wide spectrum of thinning practices ranging from the strictly unthinned control to extremely heavy thinning with essentially solitary trees. Three sets of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different predictor variables, including indicators of individual stem siz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stand density/thinning grade (quadratic mean diameter and stand basal area) and site productivity (stand top height).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DBH and (nominal) thinning grade on crown radius. The response pattern of the final models indicated an increasing crown radius with increasing DBH, with increasing thinning grade (decreasing stand density) and with decreasing site productivity. The models are valid for predicting the crown radius of pedunculate oak in even-aged forest stands.  相似文献   

17.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line thinning on stand structure, microclimate and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 of two Cryptomeria japonica D. Don plantations in south-central Japan. In each of two study sites we compared stand structure between the thinned stand and an adjacent unthinned stand and found that line thinning increased the growth rate of residual trees such that stand basal area may recover within 10 years after thinning. In the thinned stand, more open canopy conditions resulted in higher maximum temperatures on the forest floor during the early growing season than in the unthinned stand. The thinned stand had greater understory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biomass than the unthinned stand.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line thinning could potentially enhance biodiversity while simultaneously increasing tree-growth rates in overstocked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s.  相似文献   

18.
基于WF的杉木人工林交互式疏伐可视化模拟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湖南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为试验区,以杉木人工林为试验对象,测定林木胸径、树高、冠幅等测树因子及林木位置信息。利用WF技术,在定义林分生长模型、林分结构分析与林分疏伐模型等5种活动的基础上,利用人机交互方式,以图形形式建立了林分生长、林分结构与林分疏伐间交互的可视化工作流模型,实现了林分交互式疏伐可视化模拟。采用GDI+绘图技术与MOGRE渲染引擎技术,实现了林分结构、林分2维状态与林分3维场景的可视化模拟。结果表明:林分生长、林分结构与林分疏伐间的交互关系得到了直观的可视化模拟,此方法面向经营者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林分疏伐前后的林分结构、2维状态与3维场景得到了形象与逼真的模拟。应用交互式疏伐可视化模拟技术,可实现林分疏伐过程、效果以及林分未来状态的可视化模拟,实现对林分疏伐的实时监管,提高林分疏伐数字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红松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不同间伐强度红松人工林的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以及林下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极强度间伐、强度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直径生长量,增加大径材的出材量,缩短培育大径材的时间,及早达到木材采伐标准。但间伐强度过大影响整个林分的蓄积量。强度间伐有效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植被状况良好。极强度间伐区土壤的养分状况最好,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间伐有利于红松人工林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