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从邮递员接过来的《云南林业》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后,随手一翻,杂志内容的丰富,编排的新颖,紧紧地吸引住我,使我一气从头到尾读完,深感“相见恨晚”。刊物中,我获悉全国最大的“云南的玉兰树王”、“我国自然保护区之最”、“花之最”、“云南古树小录”等,使我增添丁知识,开扩了眼界,《云南林业》不愧是我的良师益友。最后提点意见供参考,可否在每期中开辟一“木  相似文献   

2.
良师益友     
今天,我又拿起搁置了五年的笔开始爬格子,写这篇征文,怀念我与《云南林业》的不解之缘,倾叙我对《云南林业》的情与爱,算是对《云南林业》创刊五十周年不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退休后,我最爱看的书报,依然是《云南林业》杂志。是因为感情关系,还是她的吸引力?可能两者皆有。我在云南,干了一辈子林业工作,我与《云南林业》杂志断断续续也有近50年的接触。细品如今的《云南林业》,图文并茂,明快新颖,确有“漫游绿海触宇宙,潜探林深看世界”的味道。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我每每捧读这份屡屡获得全省、全国优秀期刊称号的读物时,心中就不禁感慨万分,会遥想起当年《云南林业》前身——《绿化快报》唯一的一幅插图来。  相似文献   

4.
启蒙———我与《云南林业》楚雄州林业局金振发1980年《云南林业》复刊,1984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至今已整整100期了。1975年,我从基层行政单位调到楚雄县林业局工作,可谓半路出家。初来乍到,认为“林业工作不过是栽树砍木头没多大干头”。不久,我作为...  相似文献   

5.
历史没有忘记□侯家序敬爱的编辑同志:在《云南林业》杂志第100期面世之际,有句话我想告诉您:您在办刊工作中的辛勤劳动,历史没有忘记。作为林业战线的一名老职工和《云南林业》的一名忠实的读者,我清楚地记得:《云南林业》创刊于1958年,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6.
另一扇门     
“我与《云南林业》征文”的启事已经刊载半年了,作为这个栏目年轻的责任编辑,我小心翼翼收取和编辑着“征文”的稿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这些文字里我体味着那么多前辈和关心“云南林业》的读者、作者对这本杂志的厚爱和关切,感受着这本杂志对于他们的意义。当然,也看到一些对《云南林业》杂志的微辞,我善意地把它们当作是对办好《云南林业》的重要意见,我越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7.
当朋友问起我如何从一名基层的“泥腿子”成为市级机关优秀信息员,又如何从一名持有中专毕业证的“半文盲”成长为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40多万字的“笔杆子”时,我都会谈起我的良师益友,伴随我十载的《云南林业》。  相似文献   

8.
不解缘———写在《云南林业》出版百期之际□李广联1980年春,我调到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适逢《云南林业》杂志创刊(其实是复刊,因1959,1960年《云南林业》曾出版过2年)。万事开头难。草创的刊物,出版条件极差。当时的做法是,厅宣传处将稿件汇集起来...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我调入会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都要从零开始。有一天收发员送来两份杂志,一本是《支部生活》,一本是《云南林业》。我对《云南林业》不屑一顾,认为它无甚可读,倒对《支部生活》有所好感。因为我以前就见过它,读完《支部生活》后觉得没啥可读的,就随手翻起《云南林业》。《云南林业》吸引了我,我手不释卷地读了下去,发现它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粗浅,而是大有可观。从此她成了我的忠实伴侣,让我有所靠依。  相似文献   

10.
"我与《云南林业》征文"活动,已于2008年9月30日结束。经评委会评选,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2名)《我与云南林业的情缘》作者李广联(《云南林业》原主编)  相似文献   

11.
文字的乐园     
二十年来,我与《云南林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真挚的友谊!《云南林业》成了我文字的乐园,她伴随着我走过了许多收获喜悦与成功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受教十余载志趣永存留□张汉光我是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从参加工作起就喜爱新闻写作。80年代以前,我曾给有关报刊投稿,但数量不多。《云南林业》复刊后,由于工作业务亲近,我很快与它相识相知。1984年,我被聘为《云南林业》的特约通讯员,从此刊物便成了我的良...  相似文献   

13.
相伴50年     
退休10多年,本与舞文弄墨之事已不大相干,但见到“我与《云南林业》”征文启事后,总觉得我与《云南林业》相伴50年这份情缘真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又拿起本已显得笨拙的笔。  相似文献   

14.
润物无声     
写办刊工作的清苦,编辑老师的无私奉献,抑或从记忆深处翻出结识《云南林业》的点滴?作为《云南林业》忠实的读者,真正动笔写“我与《云南林业》”征文,反而不知从何入手,因为想说的话太多!  相似文献   

15.
迎着21世纪初升的朝阳,复刊21年的《云南林业》杂志,又翻开了崭新的、充满希望的一页。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在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回眸《云南林业》杂志走过的难忘历程,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1958年,《云南林业》杂志伴随着大跃进的步伐而诞生。在艰难的岁月里,它记下了云南林业那段不寻常的发展轨迹,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文革”期间,《云南林业》杂志和其他一些期刊一样面临厄运,被迫停刊。1979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云南林业》杂志正式复刊。从此,这株复苏的小树苗在云岭高原的沃土上一…  相似文献   

16.
亦师亦友     
很久以来,都想对钟爱的《云南林业》说说心里话。今天,正好借"我与《云南林业》征文"这个平台,倾诉我与《云南林业》20多年亦师亦友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云南林业》是我最喜爱的杂志。因为我刚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就躬耕于林业岗位,所以他是我最爱看、也最欣赏的专业杂志。每一期我都在期盼,看完上期盼下期,期期品读、认真体会、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云南林业》给了我很大启发,也给了我很大帮助,可以说我在林业工作中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云南林业》。  相似文献   

18.
我可以说是《新疆林业》杂志的老读者,也是个林业工作者,经常写一点东西,在他们指正下,得以变为铅字,结下不解之缘。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刊物越办越好,诚如现在目录眉顶上的四句话“实用的技术性,丰富的知识性,翔实的资料性,浓郁的趣味性”吸引着我,读《新疆林业》使我学习和掌握了不少知识,也丰富了生活情趣,所以我说《新疆林业》是比较好的一种专业期刊,应该说他是广大林业工作者尤其是在新疆林业战线上工作的同志的良师益友,当然对不是在新疆工作的同行也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新疆。对不在林业战线上工作的同志如巴楚县二中张启胜…  相似文献   

19.
鲁遐龄 《湖南林业》2013,(Z1):37-38
自从1954年考进北京林学院以来,"志愿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就成了我终生的奋斗目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林业杂志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1958年我毕业后,来到原林业部长沙木材水运设计院,从此与《林业与生态》杂志的前身《湖南林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我被选为湖南省林学会理事和省林业经济学会、省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学会和研究会每年都要举办学术研讨会,要求理事们带头写文章。这时《湖南林业》杂志就成了指导我写文章的良师益友,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写文章的  相似文献   

20.
刘锐章同志的《怎样给林木修枝打杈》《载《云南林业》1986年第4期)和李德生同志的《亦谈修枝》(载《云南林业》1987年第3期)两篇争鸣文章,开创《云南林业》在技术问题上进行公开讨论,畅所欲言之先例。它对发展技术、服务生产是有益的。我为它拍手叫好。在此,我也想借《云南林业》一角。谈谈我对修枝打杈季节的看法。也算是与刘同志商榷吧。刘同志说:“修枝的季节一般以晚秋和早春为好。”我想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因树而异”。晚秋和早春树木已停止或尚未开始生长,养分大都贮藏在根部,此时修枝,养分损失小,对生长也毫无不良影响。从避免切口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