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对干扰行为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分析,认为自然干扰属于自然演替的正常范畴,不作为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影响因子,证实人为干扰在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分析了人为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影响,通过对指标的筛选得到人为干扰压力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各指标权重。最后提出对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多样性影响存在差异,干扰强度在3级以上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且强度越大,多样性指数越低。2级左右的中度干扰,多样性指数增高,符合生态学“中度干扰假说”理论,但完全未受人为干扰的多优种阔叶林多样性指数也高。人为干扰对群落的数量和类型影响明显,在人口聚居区,群落类型少,人为干扰的垂直空间范围在低地河谷为向上200 m的空间范围,在高地缓坡为聚居带向上和向下各100m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3.
人为干扰对珠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森林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景观功能等方面分析了社区人为干扰活动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表明长期以来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降低,并延缓了森林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景观生物量积累少,抗干扰能力弱,生态功能较差,尚难以满足作为我国第3大河流珠江的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需要,景观生态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高大鹿药作为滇西北一种重要的野生蔬菜,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为采集压力.为检验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高大鹿药种群特征的变化,运用对比样方带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密度、株高、基径3个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其种群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重度干扰区,3个指标都明显小于其他区域,且呈无规律变化,种群衰退趋势明显;在中度干扰区,3个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减弱,其种群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在轻度干扰区,3个指标平均值达到最大且变化幅度较小,反映了在人为干扰轻微的区域,其种群仍处于稳定的状态.人为干扰是造成高大鹿药分布面积萎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高大鹿药资源进行合理采集和适当保护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章介绍了干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研究进展,对科尔沁沙地的各种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科尔沁沙地的退化是各种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干扰主要表现在气候性干扰、土壤性干扰和动物性干扰,人为干扰既有正干扰也有负干扰。正干扰主要包括围栏封育及其他各种生态建设措施,负干扰主要体现在过度放牧、过度垦荒和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6.
人为干扰对额济纳胡杨林群落组成及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道强大的生态防线。但由于水资源匮乏和人为干扰影响,绿洲中胡杨林已严重退化。我们认为人为干扰会对胡杨群落的组成和更新造成影响。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从人为干扰角度对额济纳不同地区胡杨群落进行了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会影响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和根孽幼苗生长情况;林下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旅游干扰影响,并与总干扰强度的关系遵循"中度干扰假说";根孽幼苗生长情况与放牧干扰呈负相关,当根孽幼苗数多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界干扰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适度的人为干扰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但要保证胡杨林的繁殖更新,需要以消除放牧干扰影响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从化市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海拔或坡向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为森林公园景观改造、生态系统承载力提高、生态修复提供理论知识,对分散于森林公园的海拔或坡向不同的30块样地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海拔林地生物多样性较高,低海拔和高海拔林地生物多样性均较低,尤其是乔木层和下木层Ⅰ,其生物多样性分别在960 m和900 m达到峰值;坡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受到人为干扰,总体上人为干扰随海拔上升而下降,但由于旅游开发和观光,海拔900 m以下林区受到人为干扰程度与海拔关系不大;森林郁闭度、人为干扰程度随海拔变化的趋势相似,石门森林公园森林郁闭度可以作为评价人为干扰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最小接近距离试验法对绵阳三江(涪江、安昌江和芙蓉溪)的迁徙水鸟的迁徙及人为干扰对水鸟停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8%的水鸟在55 m或更小的距离上通过游走或惊飞对人类的活动做出反应。干扰类型为1人行走,2人行走,3人行走;1人奔跑,2人奔跑,3人奔跑对水鸟移动的距离、移动的次数以及水鸟对人类靠近的反应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人为干扰最小接近距离试验结果表明,水鸟的反应距离是30~60 m。干扰人数为1人时的最小接近距离小于2人和3人,2人小于3人,干扰类型为行走时最小接近距离小于奔跑。记录不同停歇地水鸟的觅食、规避时间,结果为在人为干扰下,水鸟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人为干扰的研究近些年是生态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人为干扰与植物种群关系的研究是干扰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层面,现就人为干扰对植物种群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学问题,以往的观念是,人类活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全球范围内都加快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目前很多的森林、草地及自然资源出现了过度保护现象,导致生物多样性并没有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而增多。为了研究干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人为干扰实验,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nmpson指数、Shannon-Win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无人为干扰和中度干扰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并以此为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和光照强度对物种的数量特征和分布特征产生了影响,有人为干扰样方中的物种多样性比无人为干扰样方中的高,中度干扰样方中物种数量多于轻度干扰样方。有光照的样方中物种数量比荫蔽样方中的物种数量要高。光照强度和人为干扰对地面现存生物量有影响,并且光照强度的影响要大于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1.
木荷生物防火工程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振问 《林业科学》1997,33(4):338-348
进行了木荷防火林带的模拟火烧试验,并对木荷针叶树混交林燃烧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防火林带能够有效地阻隔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通过合理规划与布局,可从宏观上控制林火蔓延,防止大面积森林火灾发生;木荷在混交林中可成为间歇式的限制性林火蔓延带,降低林分燃烧性,形成微观密集型的防火网络体系,控制森林火灾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天山中部林区主要树种理化性质及燃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山中部林区9种主要树种的含水率、热值、灰分及抽提物进行测定,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和可燃性指数综合评价体系,对天山中部主要树种的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树种燃烧性大小依次为:方枝柏>天山云杉>黑果小檗>山楂>忍冬>欧洲山杨>山柳>天山花楸>宽刺蔷薇.这些研究可为新疆天山森林林火发生预报、林火行为预报、灭火指挥、营林用火、生物防火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可燃物失水率快慢是反映燃烧快慢的内在指标之一。本项目采集17种江西省主要针叶、常绿阔叶及灌木树种的枝、叶进行失水率测定分析,得出不同树种不同组分失水率以树叶大于树枝,且日间变化幅度也较树枝更大;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不同可燃物类型失水率模型,日失水率与当日14时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火险预报提供可靠信息,对提高林火管理水平,保护森林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北、内蒙古林区物候点烧技术应用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物候点烧技术是我国当前开设防火隔离带、国境防火带,降低林内可燃物载量、预防重大森林火灾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但近年由于计划烧除时跑火造成森林火灾,使人们对物候点烧技术产生争议。本文是在对东北、内蒙古林区开展物候点烧技术相关事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四省(区)开展物候点烧取得的显著成效,阐述点烧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跑火的主要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并对今后如何加强物候点烧技术的安全性、科学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林火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火是全球大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子, 它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增加有显著影响。林火与气候变化是当前林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文中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和林火排放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将导致森林火险期延长, 出现潜在极端火行为的天数增多, 森林火灾更加严重, 特别是北方森林火灾增加显著。未来的研究趋势是, 采用卫星遥感数据在大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 把林火模型与气候模式和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型耦合, 构建更为复杂的林火排放模型, 以深入揭示林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1-2007年黑龙江省夏季森林火灾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夏季林火种类有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3种,这3种蔓延方式之间相互演变,多数为地表火与地下火同时存在。夏季林火蔓延速度普遍较慢,地表火蔓延速度大多在0.05m/s以下;浅层地下火在有林地的燃烧速度为2-4m/h、草甸为1-3m/h,深层地下火在有林地的燃烧速度为0.2m/h以下、草甸为0.05m/h以下;树冠火蔓延速度一般为180-600m/h。  相似文献   

17.
林火研究综述(Ⅰ)——研究热点与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危害森林的诸因子中火灾是一种最具破坏性的灾害。各林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林火研究工作。森林防火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研究热点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近些年林火研究涉及国家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林火控制技术、雷击火自动定位系统、遥测自动林火天气站网、火发生与火行为规律、计划烧除、火生态、可燃物燃烧过程、灭火喷洒技术、烟尘特征和扩散等。  相似文献   

18.
介绍曲靖市森林防火现状及火烧防火线技术应用概况.阐述森林火烧防火线作业的最佳时期选择、工作程序、人员组织、任务分配、设备配置以及作业程序等.  相似文献   

19.
在“被动扑救森林火灾”向“以预防为主”的森林火灾预防机制转变过程中,通过对寅街镇20年来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起火原因、地域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指出93%属人为野外用火引起,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为非生产性用火中故意纵火、外区烧入、上坟等造成的,野外火源是导致寅街镇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提出落实责任,加强宣传,完善巡查力度,实施计划烧除,抓好森林火灾保险,严格火源管理等寅街镇森林火灾预防对策及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的_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万雷  薛伟 《森林工程》2013,(6):28-32
应用模糊综合分析法结合贮木场实地调查和询问专家意见,对东北林区贮木场的火险等级做出评估.东北林区的贮木场火险隐患主要来自于气象因素、人为因素和场地条件,这3个主要因素又包含相应的子因素.通过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火险等级的影响,做出综合评价,为林区防火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