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辣椒疫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主要危害根茎,使根茎组织腐烂、病部缢缩,幼苗倒伏,引起湿腐,枯萎死亡。定植后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呈暗绿色水渍状,迅速扩大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干燥后病斑变成淡褐色,叶片脱落。茎部受害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展后病斑加长,后期病部变为黑褐色,皮层软化腐烂,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而且易从病部折断。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先出现水浸状斑点,暗绿色,后病斑扩展,果皮变褐软腐,果实多脱落或失水变成僵果,残留在枝上。  相似文献   

2.
1辣椒疫病引起的烂果辣椒疫病从苗期到成株都可发生,危害茎、叶、果,茎部病斑多发生在分枝处,先出现水浸状斑点,很快扩大成不规则病斑。病部先呈暗绿色,后成黑褐色,皮层软腐,病部以上枝叶凋萎死亡。果实多从蒂部开始,病斑水渍状向果面发展,似水烫状,灰绿色,后变  相似文献   

3.
1 辣椒疫病引起的烂果 辣椒疫病从苗期到成株都可发生,危害茎、叶、果,茎部病斑多发生在分枝处,先出现水浸状斑点,很快扩大成不规则病斑。病部先呈暗绿色,后成黑褐色,皮层软腐,病部以上枝叶凋萎死亡。果实多从蒂部开始,病斑水渍状向果面发展.似水烫状,灰绿色,后变灰色软腐,有稀疏白霉。夏季连阴雨或天气闷热发病快。苗期从基部开始,呈水渍状软腐,向上扩展,直至倒伏。  相似文献   

4.
西葫芦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还可危害茄子、番茄、辣椒、草莓等多种蔬菜水果作物。具体防治要点如下: 1发病症状 西葫芦灰霉病可危害花、果实、茎、叶等器官。病菌先从凋萎的雌花侵人,侵染初期花瓣呈水浸状或水渍状,后变软腐烂并生长出灰褐色霉层,造成花瓣腐烂、萎蔫、脱落。  相似文献   

5.
1果树根部主要病害1.1圆斑根腐病主要危害仁果类、核果类及核桃等果树。病株叶簇、萎蔫、卷缩,枝条干枯、皮层坏死易剥离,须根变褐枯死,病根基部有红褐色圆斑,深入木质部,根变黑死亡。1.2根腐病危害梨、苹果、山楂、杏等。病株局部或全株叶小而薄,黄化脱落。果实小,根水浸状紫色溃烂,皮层和木质部之间有白色扇状菌丝、有蘑菇味。1.3白绢病沙滩地、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易发生。仁果类、核果类、葡萄、柑桔均有发生。发病部位在根颈部,水浸状褐色病斑,上长白色菌丝,病部及地表裂缝中长褐色菌核。1.4白纹羽病危害多种果树。病根表面有白色…  相似文献   

6.
正1症状主要危害枝干、花及幼果。树干受冻表面初呈水渍状,后树皮形成层变褐或整个皮层变褐干枯,树皮崩裂,致幼树和大树的主要枝条死亡。春季开花期往往受晚霜危害,幼芽受冻变黑,花器呈水浸状,花瓣变色脱落,不能结果或结果后早落或果实畸形。受了霜害的幼果,果心变黑褐色,易脱落。2病因苹果花和果实遇较长时间的-2℃受冻害,营养器官-5℃受冻,芽-25℃受冻;温度愈低,冻害愈重。管理粗放,未设防护林,病虫害发生严重,尤其  相似文献   

7.
花蕾 《西北园艺》2000,(1):36-37
辣椒疫病在大棚及露地栽培中均发生严重。 1 症状 幼苗发病。从出苗至5叶期,病菌危害根颈,使根颈组织腐烂,病部缢缩,幼苗折倒。 定植后叶片发病,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迅速扩大,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干后病斑变为淡褐色脱落。 茎部受害,症状与叶上相似,也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展后病斑长达7~10厘米。后期病部变为黑褐色,皮层软化腐烂,常易从病部折断。  相似文献   

8.
郑芳  张梅 《中国果菜》2003,(3):21-21
辣椒疫病是近几年鲁北地区辣椒上发生较重的一种病害。该病发展速度快,几天内即形成灾害。据2001、2002两年的调查,发病率一般在30~40%,重病区在90%以上,甚至有些地块绝产,严重制约着该地区辣椒的生产。 1、病害症状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引起的,在辣椒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可侵染茎、叶、果。叶片受害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扩大后边缘绿色,中央暗褐色,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易脱落,温度高时病部可见到白色霉状物;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潮湿时,表面密生灰绿色霉状物;茎、枝上病斑多呈褐色或黑褐色条斑,也造成根…  相似文献   

9.
发病概况 进入春夏之交.随着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辣椒的病虫害将进入盛发期,据调查,辣椒疫病病株率一般在5—10%.高的达30%;辣椒苗期.成株期均可受疫病为害,茎、叶和果实都能发病;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成株叶片染病,病斑园形或近园形,直径2~3cm,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多年不见的辣椒湿腐病又重新抬头。该病易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季节发生与流行,苗期和初花期最易受害,初为靠近地面的嫩枝、叶片、残花和幼果受害,形成水浸状斑,随后逐渐扩大并导致病组织软化、腐烂,在夏季高温与强光照射下,病梢、病叶、病果干枯或脱落,植株生长严重受阻,甚至枯死。该病的病原菌为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Berk et Rav.)Thaxt〕。  相似文献   

11.
流胶病主要危害主干皮层,也可危害主枝皮层,被害处皮层变褐色,呈水渍状,表皮上有流胶液。此病多在高温雨季发生,尤以6—10月份危害最烈。气温稍低,气候干燥时,皮层与木质部分离,成为疮痂状。影响植株生长,常出现枯枝,叶黄脱落,甚至整株死亡。从我地来看,大多数流胶病由吉丁虫危害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症状特点 辣椒疫病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成株期受害较重。苗期发病,表现为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严重时全株枯死,又称苗期猝倒病。成株期发病,尤以茎基部受害最为严重,最常见的症状为分权处变为黑褐色或黑色。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或黑色条斑,病部明显缢缩,造成地上部折倒。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cm,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湿度大时可见白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辣椒植株水浸液对菜心和油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对辣椒化感物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0.02 g/ml)的辣椒水浸提液对菜心和油麦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0.06,0.08 g/ml)的辣椒水浸提液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0.04g/ml的辣椒水浸提液对菜心和油麦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过去在我国发生一般较轻,进入叨年代有加重发生趋势,已成为辣(甜)椒生产中的重要病害。1995年在包头地区有零星发生。1998年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在内蒙古西部严重发生,据调查该病在7月份一场强降雨后,麻地乡、共青农场等地严重发病,大批辣椒叶片脱落,严重的病株成为光秆,造成植株早衰,严重影响产量,减产30吼~50%。1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正面发病初呈褪绿色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褐色至铁锈色,病斑大小不等,叶肉凹陷、呈薄膜状。干燥时病斑呈锈褐色,有的穿孔。该病一旦发生,遇雨或相对湿度较高时,扩…  相似文献   

15.
辣椒植株水浸提液对菜心和油麦菜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辣椒植株水浸液对菜心和油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对辣椒化感物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0.02 g/ml)的辣椒水浸提液对菜心和油麦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0.06,0.08 g/ml)的辣椒水浸提液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0.04 g/ml的辣椒水浸提液对菜心和油麦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多年不见的辣椒湿腐病又重新抬头。该病易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季节发生与流行,苗期和初花期最易受害,初为靠近地面的嫩枝、叶片、残花和幼果受害,形成水浸状斑,随后逐渐扩大并导致病组织软化、腐烂,在夏季高温与强光照射下,病梢、病叶、病果干枯或脱落,植株生长严重受阻,甚至枯死。该病的病原菌为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Berket Rav.)Thaxt]。  相似文献   

17.
1辣椒根病的识别 1.1疫病疫病又叫黑茎病,是辣椒的毁灭性病害,在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尤以挂果后遇水发病最重。幼苗发病多在根茎上部,最初呈水浸状、暗绿色,后形成菱形大斑.病部缢缩,呈黑褐色,幼苗易折倒伏。  相似文献   

18.
<正>1症状甜椒、辣椒、彩椒黑点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果梗也可受害。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黄褐色长圆斑,边缘褐色,中央呈灰褐色,斑面有隆起的同心轮  相似文献   

19.
<正>1、危害病状为害主干、主枝,果台枝等各级枝条的皮层,枝干发病常见溃疡型与枝枯型两类症状。在粗大的枝干上发病常形成"溃疡斑",早春发病期病斑外皮层病组织变红褐色,水浸状松软腐烂有酒糟味,用手指压时可流出黄褐色或红褐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辣椒叶水浸液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壤酶活性均有随着辣椒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纤维素酶,水浸液在10g·L-1时,其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3.1%;辣椒叶水浸液均随着浓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4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