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茶叶》2008,(3):39-39
在20只小鼠和20只大鼠上分别做武夷岩茶抗疲劳和抗氧化作用试验。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和自来水;试验组添加3%的武夷岩茶,饮0.5%的茶汤;试验期3周。抗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死亡时间为(1.90±0.66)min;试验组死三时间为(2.52±0.77)min,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  相似文献   

2.
大麦型饲粮中添加GXC酶对生长肥育猪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90头体重约33kg的“杜长大”杂交仔猪,按饲养要求分成3组,其中一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另外二组分别饲喂含0和0.2%GXC的大麦-豆粕型饲粮,进行了为期84d的饲养试验(分生长、肥育两个阶段),在试验后期进行了消化试验。饲养试验结果显示,添加GXC使日增重在生长阶段和肥育阶段分别提高了8.75%(P<0.01)和5.32(P<0.01),料重比降低了8.90%(P<0.05)和7.95%(P<0.05);消化试验表明,饲粮中添加GXC酶使生长期的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4.16%(P<0.01)、12.31%(P<0.01)和85.00%(P<0.01)。  相似文献   

3.
茶汤沉淀机理的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影响茶乳酪形成的因素3.1 茶叶品种:茶叶按鲜叶、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红茶、青茶、绿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茶类。加工茶叶饮料常用的是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不同的茶类,组成差异很大,产生茶乳酪的能力也不一样。Smith(1968)研究指出:不同品种的红茶,因其组成的差异,形成茶乳的能力不同,所形成茶乳的组成也有所不同[2]。3.2 萃取温度:茶汤萃取时萃取温度的高低影响茶叶溶出物含量的差异,会影响茶汤的澄清度及茶乳酪的生成量。RutterandStainsby(1975)探讨不同萃取温度对红…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对Wistar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普洱茶对试验大鼠骨密度及骨钙、骨磷含量的影响。采用10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普洱熟茶低、中、高剂量组,普洱生茶低、中、高剂量组和绿茶的低、中、高剂量组(共10组),每组10只,分别按每千克体重0.5、1.0、2.0 g灌胃纯净水以及1 g/mL的普洱茶茶汤和绿茶茶汤,进行为期90 d的灌胃试验。试验结束后将实验大鼠处死,剥离左股骨,对骨钙骨磷含量、股骨密度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普洱生茶、绿茶组及低、中剂量的普洱熟茶组骨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大鼠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和绿茶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密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试验条件下,本批次普洱茶对试验动物的骨密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在饲料中添加茶粉对鱼的生长、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初重为75.23±0.42 g的罗非鱼为对象,设计3组试验,分别饲喂基础饲料(A组),添加1%、2%大叶种喷干红茶粉的饲料(B、C组),试验在水泥养殖池(4 m×2 m×1.1 m)中进行,饲养180 d后测定罗非鱼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A组作对比,B、C组增重率提高、内脏比和体长体高比降低;B组肥满度提高,C组肥满度降低;B、C组粗脂肪含量显著减少(P<0.05),粗蛋白含量增加、冷冻肉渗出损失降低;B、C组VE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B组SOD、T-AOC活性提高,C组SOD、T-AOC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合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红茶粉的推荐添加量为2%.  相似文献   

6.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含钙离子水冲泡速溶茶粉,研究了不同浓度钙离子对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以及钙离子对不同发酵程度茶类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5~40 mg·L-1)的增加,绿茶茶汤的沉淀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钙离子质量浓度与绿茶沉淀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r=0.98,P<0.01),而沉淀中的茶多酚(r=0.95,P<0.01)、总糖(r=0.99,P<0.01)和咖啡碱(r=0.82,P<0.05)含量也与沉淀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同钙离子浓度下,绿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红茶、普洱茶茶汤沉淀形成量差异较大。随着茶叶发酵程度的加重,茶汤沉淀量呈增加的趋势,而钙离子对茶汤沉淀形成的促进作用逐步降低。通过分析发现,钙离子促进沉淀形成的增长率与茶汤中茶多酚所占的比率有显著相关性(r=0.78,P<0.05),说明钙离子可能是主要通过影响茶多酚的络合作用来促进茶汤沉淀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相似文献   

9.
采用7个茶树品种(品系)相同标准鲜叶为原料分别制作蒸青绿茶、烘青绿茶和工夫红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样中咖啡碱含量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间咖啡碱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单株2号无论是绿茶还是红茶,咖啡碱含量均最高;同一品种(品系)的绿茶与红茶,其咖啡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工夫红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添加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 pH 和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期(46 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不同茶枝生物质炭添加量对茶园红壤、黄壤 pH 和氮素净转化速率的影响。生物质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 t·hm-2)、H1(8 t·hm-2)、H2(16 t·hm-2)、H3(32 t·hm-2)、H4(64 t·hm-2),生物质炭来源为茶树枝条。结果表明:培养结束时,与不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相比(H0),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均可提高2种茶园土壤 pH 值,红壤增加0.24~1.20个单位,黄壤增加0.26~1.34个单位,pH 提高幅度与生物质炭用量呈正相关。添加生物质炭后显著降低了茶园土壤氮矿化量、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P <0.05),特别是 NO-3-N 含量,抑制茶园土壤硝化作用,抑制程度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强。红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及净硝化速率要高于黄壤,黄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表现为净固持;相同添加量的生物质炭对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大于黄壤。综上所述,短期培养条件下,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茶园土壤矿质态含量,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其抑制效果因生物质炭用量和土壤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1.
以相同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连续灌喂28天,探讨了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饮水、饮食、血糖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血糖水平达到高血糖标准,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胰腺指数显著上升(P<0.05);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P<0.05);各剂量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显著下降(P<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岛素含量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除红茶低剂量组外各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同时可修复受损胰岛;与红茶组相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显著优于红茶高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在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显著优于红茶中、高剂量组(P<0.05)。由此表明,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发花红砖茶优于红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红茶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的影响。将36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红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及别嘌呤醇组。空白组和给茶组连续1周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红茶提取物,给茶组第7天造模后1 h给茶;模型组在第7天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并灌胃酵母膏造模。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茶组血尿酸(UA)水平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组血尿素氮(BUN)水平均降低,其中、高剂量给茶组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给茶组血肌酐(Cr)值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下降(P0.001)。高剂量组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低、中剂量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红茶提取物对氧嗪酸钾和酵母膏导致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相同品种的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氧嗪酸钾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别嘌呤醇组,连续灌喂14 d,探讨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降尿酸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各剂量组的体质量、肾脏指数、血尿酸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发花红砖茶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上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种茶各剂量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也均极显著降低(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尿尿素氮极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的尿尿酸极显著升高(P<0.01);除红茶低剂量组尿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之外,其他给茶组的尿肌酐均达到极显著升高(P<0.01);除发花红砖茶中剂量组显著降低黄嘌呤氧化酶和腺苷脱氨酶活性(P<0.05)之外,红茶中剂量组及两种茶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降低这两种酶的活性(P<0.01)。结果表明,红茶及发花红砖茶均可减少尿酸的产生,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与升高尿尿酸、尿尿素氮、尿肌酐方面优于红茶,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茶桑混合袋泡茶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茶桑混合袋泡茶的降血糖作用进行了研究。以低、中、高三个剂量(0.5、1、3g/kg·bw)的袋泡茶饲喂正常小鼠模型、高血糖小鼠模型14d后,给予葡萄糖2.5g/kg·bw灌胃,于0、0.5h和2.0h时相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和耐糖量(GT)。结果表明,在由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模型动物糖耐量试验中,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0.5h和2h时相血糖含量和0.5~0h时相血糖差值,且不影响正常对照组的血糖、糖耐量、糖耐量差值,表明茶桑混合袋泡茶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茶多糖对小鼠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周杰  丁建平 《茶叶科学》1997,17(1):75-79
研究了从粗老茶中提取的茶多糖对小鼠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腔注射50mg/kg·bw茶多糖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P<0.01);对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影响不大,但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每天连续口服25mg/kg·bw茶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急性毒性试验表明,24h内腹腔注射总量1.0g/kg·bw,未发现小鼠对茶多糖有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16.
绿茶粉对老年犬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颜泽清  李群 《茶叶科学》2010,30(4):313-316
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水平绿茶粉对老年犬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0岁初始体重34.5~37.5 kg的拉布拉多72头,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添加0、1 000、2 000、4 000 mg/kg绿茶粉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犬,试验进行9周。结果显示,添加量为2 000 mg/kg时,T淋巴细胞转化率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47.83%(P<0.05)。低添加量绿茶粉(1 000 mg/kg)降低了老年犬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2 000 mg/kg和4 000 mg/kg绿茶粉处理组溶菌酶含量分别提高了32.76%(P<0.01)和19.39%(P<0.01)。同时提高了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随着绿茶粉添加量的增加,球蛋白含量有所增加,4 000 mg/kg组球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论花茶湿窨中茶坯吸香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伟丽 《茶叶科学》2001,21(2):81-84
本文对花茶湿窨中茶坯吸香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多年研究 ,结果表明 :高含水量茶坯中的水分和水浸出物是吸香的载体 ;茶坯的吸香能力和保香效果随其含水量增加而增强 ;茶坯的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有关 ,而茶坯的比表面积和吸附量与其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茶坯的吸香效果与堆温和配花量呈显著正相关 ;吸附和解吸平衡与不同茶坯有关。这些变化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汝城白毛茶对中老年人高脂血症的降脂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黎星辉  宋双良 《茶叶科学》1997,17(2):235-239
汝城白毛茶是一个由野生毛叶茶(Cameliaptilophyla)驯化栽培后开发的新绿茶产品。用该茶对64例高脂血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虽然汝城白毛茶和普通绿茶(对照)均有良好的降脂效果,它们在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乳糜微粒和β-脂蛋白4个指标上的效果差异甚至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前者比后者效果更好、更快,两种茶的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汝城白毛茶的降脂作用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也无明显副作用,但停饮后与其他降脂药物一样,其降脂作用消失。本试验提示,供试的两种绿茶对减肥均无效。  相似文献   

19.
5类茶叶对Con A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3H-TdR掺入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玉春  高依卿 《茶叶科学》1993,13(2):157-160
研究了5类茶对 ConA 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3H-TdR 掺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的茉莉花茶、绿茶、红茶和白茶灌胃,均能显著促进 ConA 刺激的正常和血虚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但乌龙茶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对不同浓度 ConA 刺激的正常和血虚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2%的茉莉花茶、绿茶、红茶和白茶也分别高于对照组。小鼠脾淋巴细胞活化所需的最适 ConA 浓度,健康小鼠为12.5μg/ml(绿茶、红茶和白茶)和17.5μg/ml(茉莉花茶),血虚小鼠为22.5μg/ml。上述结果表明,2%的茉莉花茶  相似文献   

20.
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