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白鹇(Muntiacus reevesi)的分布及活动节律,于2022年1-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布设10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调查了36720相机日。结果表明:白鹇倾向于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相对丰富度指数为3.44%),在海拔200~299 m的区域活动更频繁(相对丰富度指数为2.56%),以航头镇的活动强度最大(相对丰富度指数为8.33%);白鹇种群日活动模式为三峰型,活动高峰分别为6:00、11:00和17:00;全年当中以3-4月份和11月份活动较为频繁。研究结果可为白鹇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资源状况,采用公里网格随机布设60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雷公山重点区域地面活动鸟类进行调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100台红外相机野外累计正常工作18 074个相机日,累计获得独立有效鸟类照片(视频)2 883份。调查监测记录到鸟类7目、17科、48种,其中栗苇鳽、红点颏、蓝歌鸲、斑胸钩嘴鹛、灰头绿啄木鸟、灰翅噪鹛、褐翅鸦鹃等7种为雷公山保护区鸟类新纪录。分析结果表明:鸟类相对多度最高为白鹇,其次为灰胸竹鸡和棕头鸦雀;鸟类网格占有率最高为白鹇(42.05%),棕头鸦雀(35.23%)和灰胸竹鸡(25.00%)次之。  相似文献   

3.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 500~2 500 m(尤其2 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变化,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0-08—09、2011-03—09月的研究期和2013-08—2015-05的研究期,分别利用36和60台红外相机,在保护区的90和188个研究相机位点,监测研究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共获得295张有效独立照片。【结果】1)红外相机的拍摄率在4—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5月拍摄率最高;2)红腹角雉雌性和雄性每日均只有1个活动高峰期,其中雌性出现在10:00—12:00;雄性出现在06:00—08:00;3)人类干扰活动有2个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4:00—16:00;在人类活动干扰后,平均间隔10.28天±4.07天才能再次拍摄到红腹角雉活动;4)在有人类活动干扰出现的区域,红腹角雉为了避开人类活动高峰期,变成有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出现在06:00—08:00和16:00—18:00。【结论】初步明确了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和受到的人为活动干扰情况以及红腹角雉在适应人为干扰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徐涛  陈蕾 《绿色科技》2019,(4):29-30
指出了自1996年王香亭主持进行了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外,已多年未进行过野生动物当地资源调查。于2017年1~12月,在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设置了30个1km×1km网格,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保护区内首次监测到了野猪,再添了一个物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定更好的区域性保护策略,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内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对研究区域生境具有选择性,在日活动时间分配上也有所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其它雉类相比,红腹锦鸡在研究区域内分布范围最广,限制其进行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和森林起源类型。具体表现为:主要活动于海拔1 200~2 000m的范围内,不利用海拔高于2 700m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其相对丰度呈递减趋势;在栖息范围内喜欢在人工林及次生林中活动,较少利用天然林;典型的日间活动动物,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活动时段,分别为12:00—14:00,16:00—18:00。  相似文献   

7.
2015年3月至11月期间,在苍山东坡5座山峰6个海拔段布设了30台远红外自动相机,对白腹锦鸡种群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拍摄到498张白腹锦鸡的照片,分布海拔是2 300~3 300 m,平均种群密度46.12只/km2。自动相机监测比本次样带调查数据高9.86只/km2,自动相机适合群居或珍稀濒危物种的监测,为确认其分布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认识其栖息地利用规律和活动节律是对该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先决条件。利用红外相机网络在明溪县雪峰山对白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河涧旁、竹林和林下草本植物丰富的天然阔叶林是白鹇较为偏爱的生境;白鹇的RAI (相对多度指数)随着与村落间的距离增加而显著提升;白鹇属于昼行性动物,且整体上在晨昏两个时间段内活动更为活跃;白鹇日活动节律对人为干扰表现出显著回避,且随季节变化发生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布设了78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鸟类有效照片530张,鉴定鸟类34种,分属4目9科,包括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和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RAI)排名前五的鸟类分别是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鹇、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在季节上,秋季的鸟类相对丰富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空间上,大多数鸟类偏好活动于常绿落阔混交林以及海拔2200—2700 m的生境。部分珍稀保护鸟类(如四川山鹧鸪、血雉等)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建议保护区针对这些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开展更全面的保护工作(如栖息地适宜性调查和种群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10.
2017年7~12月,采用样带调查、红外相机法和访问调查的方法,对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种群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野猪种群的平均密度为2.9~4.5头/km~2,保护区野猪个体总数量在64~99头之间,冬季野猪种群的平均密度为1.6~3.3头/km~2,保护区野猪个体总数量在35~72头之间。野猪日活动高峰期为2:00~4:00,其次为20:00~22:00。野猪主要危害果园、菜地;假人、家犬、围栏是当地村民的主要防治措施,其中假人和家犬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围栏的防治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12.
全面的活动节律研究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豹猫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关于其活动节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于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野外红外相机调查,在92个网格共布设109个红外相机,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共有34个网格拍摄到豹猫,占所有网格的36.9%,拍摄位置主要为海拔1 000~2 400 m范围内较平缓沟谷林地中;(2)豹猫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早晨6∶00前后和晚上的20∶00前后存在两个活动高峰期;(3)豹猫在夏季活动强度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活动强度最低,其四个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差异不显著,重叠系数在春季和夏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13.
红外相机技术相对传统方法在调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型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活动节律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为探究这类动物在康禾保护区的组成等特征,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9 月,通过 30 台红外相机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拍摄到独立照片 2 233 张,鉴定出野生动物 32 种,其中,大中型兽类 3 目 6 科 8 种,鸟类 7 目 14 科 24 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林狸 (Prionodon paricolor)、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 (Pitta nympha);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白鹇 (121.58);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ra)均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此外,鸟兽物种数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4.
红外相机技术相对传统方法在调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型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活动节律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为探究这类动物在康禾保护区的组成等特征,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通过30台红外相机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拍摄到独立照片2?233张,鉴定出野生动物32种,其中,大中型兽类3目6科8种,鸟类7目14科2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林狸(Prionodon paricolor)、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Pitta nympha);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白鹇(121.58);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ra)均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此外,鸟兽物种数呈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在野生动物主要迁徙季节1—6月,使用型号Ltl-6210被动式红外相机,在东凉公路野生动物通道对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进行了监测,并对红外相机"空拍"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迁徙季节(1—6月)不同月份之间,相机空拍率也存在差异,5月份最高(60.36%),1月份最低(0.4%),其余月份从大到小顺序为4月6月3月2月;相机白天空拍率(90.69%)显著高于夜间(9.31%),9:00—13:00是相机空拍率较高的时段;光线干扰、水流干扰、植被干扰是引起红外相机空拍的主要因子,其引起的空拍率分别为24.26%、33.58%和42.16%,差异显著(P0.05)。为降低红外相机空拍现象,建议正确设置相机的朝向,禁止将相机红外感应器朝向正南,避免面对反光的物体;清除相机红外感应器范围内可能晃动的树枝和杂草,减少在植被郁闭度高的地段设置相机;按照季节变化调整相机灵敏度,春季设置为高或中,夏季设置为低。  相似文献   

16.
及时科学补充、更新并完善保护区野生动物名录对于科学掌握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以及针对性的保护管理至关重要.2008年4月—2021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82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对区内林下兽类和鸟类开展监测研究,通过对获得的91915条红外相机影像数据深度分析,共计发现12种保护区物种新记录,分属...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在20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 517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32张,其中47.4%为兽类,50.8%为鸟类,1.8%为工作人员。应用监测照片共鉴定出物种25种,其中兽类8种,鸟类17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北山羊、岩羊、中亚兔;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红嘴山鸦、岩鸽、石鸡。并分析讨论了红外触发相机在保护区监测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优缺点,为红外相机在荒漠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51.2)和毛冠鹿(RAI=32.6),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其余依次为林麝(RAI=13.2)、鬣羚(RAI=4.8)、羚牛(RAI=3.8),最少的为野猪(RAI=2.7)。2、年活动格局上,斑羚和毛冠鹿相似,羚牛和野猪相似,林麝在5月份活动最强,鬣羚在8月份活动最强。3、6种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显示,斑羚和毛冠鹿的日活动节律较为相似高峰都在6:00—10:00和18:00—20:00;林麝的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鬣羚出现在6:00—8:00;羚牛出现在8:00—10:00;野猪出现在14:00—16:00。随着季节变化6种偶蹄类的活动节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4、夜行性调查显示,所有6种动物种,林麝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毛冠鹿夜行性不明显;羚牛、斑羚、鬣羚、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夜行性。  相似文献   

19.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安西板旱荒漠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在20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517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32张,其中47.4%为兽类,50.8%为鸟类,1.8%为工作人员。应用监测照片共鉴定出物种25种,其中兽类8种,鸟类17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北山羊、岩羊、中亚兔;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红嘴山鸦、岩鸽、石鸡。分析讨论了红外触发相机在保护区监测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 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en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5种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该5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表明:(1)5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3.59%,其中毛冠鹿的丰富度最高为29.54%,其次依次为中华鬣羚(12.63%)、四川羚牛(4.09%)、野猪(3.97%)和林麝(3.37%)。(2)林麝、中华鬣羚、野猪在季节性节律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即秋冬季节活动最为频繁,春季逐渐下降,夏季达到活动低谷;而毛冠鹿和四川羚牛则刚好相反,在夏季活动最为频繁,从秋季开始逐渐下降,冬季跌到低谷,春季5月份开始回升。(3)林麝、毛冠鹿的日活动规律相似,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而18:00—20:00的活动强度极高;四川羚牛和野猪都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4)林麝在春季出现一定的活动强度差异性,黄昏时期活动强度极大,中华鬣羚冬季夜间活动最为明显,毛冠鹿和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中华鬣羚具有明显的夜行性行为。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大熊猫与伴生有蹄动物之间生态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