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兰州市为例,运用PSR模型构建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了16个指标,并运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综合指数和评价标准划定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2007—2016年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小。2007—2010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2011年安全等级变为较不安全的状态;2012—2015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经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社会的不断努力,2016年安全等级变为较安全的状态。因此,为了保证兰州市社会经济能够在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中继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土地生态压力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切实改善兰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算昆明市2011—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发展演化特征,分析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为昆明市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提供科学支撑。选取农药施用量、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当年完成营造林面积等18项指标,基于PSR模型构建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给各项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法测算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值,划分安全等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各因素对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2011—2020年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值由0.25提高到0.88,安全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等级由敏感级上升至安全级。与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值灰色关联度最高的准则层指数是状态指数,而与状态指数的灰色关联度最高的指标则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结论得出,2011—2020年,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水平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显著提高,安全等级也逐渐由敏感级转变为安全级。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为例,从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3方面因素中选取了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00、2004、2008年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0和2004年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属于Ⅱ级水平,为较差状态(风险级);2008年属于Ⅲ级水平,为一般状态(敏感级)。总体上看,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年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针对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基于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安徽省2000—2018年城镇化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安徽省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发展水平在2000—2018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现阶段属于土地生态安全滞后型;(2)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稳步增加,耦合度为拮抗状态,两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从极度失调衰退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发展;(3)预测2019—2023年安徽省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在2023年可能达到良好协调发展的水平。为推动安徽省城镇化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建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保投入、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等。  相似文献   

5.
土地生态安全是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以银川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P-S-R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构建3个准则层15个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银川市2011—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2016—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银川市土地生态安全呈总体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从2011年的0.346 5增长到2015年的0.699 4,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从不安全转变为较安全状态,表明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状况有所改善;压力和响应子系统呈总体上升趋势,状态子系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预测模型表明,2016—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曾琬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219-222
基于P-S-R模型,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构建一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15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5年湖南省整体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改善趋势,目前已处于良好级别;但仍存在一些威胁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要求人们必须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克服这些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模型的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以期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以国家土地资源安全评价应用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特点,构建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1997~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数据为例,对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996~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压力指数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土地资源状态系统安全指数波动显著;土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波动明显,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不安全,第二阶段(1999~2006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安全状态也由较不安全升至临界安全。【建议】应继续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坚持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和特尔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根据综合指数界定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对贵州省2005-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1年,贵州省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0.7149上升到0.7970,安全等级为较安全;2011-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0.7970上升到0.8070,安全等级从较安全上升到理想安全.但是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有待提高、财政收入整体水平仍较低、生活垃圾处理量较低、化肥使用量较高等仍是贵州省土地生态安全的较大隐患.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通过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及对应的障碍因子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5年期间广西柳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有所提升,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整体偏低,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2)从单项指标来看,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这2个指标正在对柳州市土地生态系统产生长久而持续的影响;酸雨频率是柳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潜在的威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也在威胁着土地生态安全。(3)由于柳州市曾长期以发展工业为优先,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较为严重,土地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脆弱,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框架,选取20个指标建立符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最后运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6—2015年的淮南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淮南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程度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2006年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处于恶劣状态,2007—2010年处于敏感级状态,2012年以后有明显改善,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对废弃煤矿的复垦是当地土地生态安全改善的重要原因,但研究区域的土地生态压力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炭城市鸡西市为例,选取16个典型评价因子,遵循客观、科学、简明可行原则,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结构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熵值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确定2008—2014年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结果显示:鸡西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浅山丘陵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2000-2009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应用增量趋势判别法从动态变化中识别生态安全变化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升高趋势,从2000年的0.485 1增至2009年的0.577 3,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好转态势,安全等级从Ⅳ级(中警)转为Ⅲ级(预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水网密度指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农田旱涝保收率、生物丰度指数8项指标是影响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并针对其提出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1-2011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M(1,1)模型对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池州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GM(1,1)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较好地预测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2就土地生态各子系统而言,呈现出土地生态系统压力上升、状态好转、生态环境的人文响应不断加强的变化特征;总体而言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0.765 9增加到2020年的0.860 8,安全等级由良好级上升到安全级.3影响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水土协调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这些因素是今后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袁州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袁州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应用改进的PSR模型框架,构建了袁州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相对熵理论计算贴近度的方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了该区域2005~2014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分值。结果表明:2005~2014年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水平逐渐提高,安全级别由临界级改善至良好级,但土地生态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另外,土地生态内部压力不协调,应从根本上减少土地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2000—2015年河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的态势;自然资源指数呈震荡下降的态势,社会经济指数呈波动提升的态势,生态环境指数呈稳定提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袁州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应用改进的PSR模型框架,构建了袁州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相对熵理论计算贴近度的方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了该区域20052014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分值。结果表明:20052014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分值。结果表明:20052014年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水平逐渐提高,安全级别由临界级改善至良好级,但土地生态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另外,土地生态内部压力不协调,应从根本上减少土地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结合EES模型从环境、经济及社会3方面选取23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对2000—2019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安全等级从Ⅴ级提升到Ⅱ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指数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地垦殖率、工业"三废"等指标是影响环境指数的重要因素;经济指数持续上升,增幅最大;社会指数呈现小幅波动总体平稳上升趋势,科研、教育投入指标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2011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M(1,1)模型对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池州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GM(1,1)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较好地预测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2就土地生态各子系统而言,呈现出土地生态系统压力上升、状态好转、生态环境的人文响应不断加强的变化特征;总体而言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0.765 9增加到2020年的0.860 8,安全等级由良好级上升到安全级.3影响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水土协调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这些因素是今后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19.
以永福县为例,基于演化PSR模型,结合EES和PRED模型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分析其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并运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福县2006—2018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2006—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分起伏变化较大,2010—2018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子系统安全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一直处于不安全与较不安全状态;人口压力、经济压力、环境压力及资源状态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对赣南地区2005—2015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并对当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赣南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307hm~2增加到2015年的0.341hm~2,其中2005—2011年赣南地区一直出去生态赤字状态,2012—2015年赣南地区的区域发展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整个研究期间赣南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0.8,属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占用指数处于1级很贫穷的状态,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也是处于协调性很差的1级。以上数据表明赣南地区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生态压力较大,结合赣南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