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态系统代表性种群在生态预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代表性种群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关键基础。以适宜生境分析为切入点,重点解析海南热带雨林代表性种群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部分区域潜在分布的热带雨林代表性种群数量在10~25种之间,分布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83.86%;2)代表性种群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因素影响较大,种群分布数量整体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由原生林向次生和人工林递减辐射分布;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虽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但仍有较大面积的代表性种群高热点分布区域未纳入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需加强对此类地区的关注和重视。代表性种群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现状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规划、热带雨林修复、代表性种群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对海南岛霸王岭林区沿海拔梯度自然分布的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霸王岭林区此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差异显著;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较差,土壤养分的总含量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中上等级,高于海南全岛土壤养分的平均水平,说明海南岛的原始热带林能较好地保持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2013~2015年冬季,综合运用动物生态调查、种群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技术,在内蒙古根河林业局共布设71条长约2~4 km样线、调查313个10 m×10 m样方、1 489个2 m×2 m样方、共收集117份粪便,373个驼鹿出现点数据。利用驼鹿出现数据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植被类型等22种因子作为生境变量,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分析了深冬时期根河地区驼鹿冬季生境适宜性分布特征和主要生境因子对驼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平均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值)值为0.92,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驼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距道路距离、距火烧迹地距离、距农田距离、海拔、柳、距沼泽距离、距人为活动点距离、距灌丛距离。驼鹿的适宜生境在根河地区呈现连续性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从植被类型上看,适宜生境大部分分布于针叶林,且适宜生境的面积为1 155.8 km^2,约占根河研究区总面积的25.6%。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常规种群调查法和最大熵模型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结构与适宜生境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处于初衰型和衰退状态,种群生存空间狭窄。珙桐种群的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9.54 km~2和158.75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植被类型和坡度;光叶珙桐种群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48.07 km2和176.26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和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土壤物理性质小尺度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各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明显,其半方差函数可以用指数模型、高斯模型和球状模型拟合,变程变化范围为10.810 48.650 m,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范围为10.2%87.8%,表明各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孔隙度和持水特性有较大的块金值,说明存在小尺度(<10 m)的空间异质性;(2)普通克里格插值及绘制物理性质空间分布轮廓图表明,土壤各物理性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斑块性,各物理性质在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一致性,地形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各热带雨林区中,山地雨林的划分都是比较肯定的。“在云南,热带地区山地垂直带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雨林”。但在我省现有的植被资料中,山地雨林的资料却非常之少。在《中国植被》中,山地雨林只列出了三个群系,云南的仅有缅漆、假含笑、滇楠林一种,分布只限于西双版纳。滇东南的山地雨林仅见  相似文献   

7.
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物种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申国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04-109,112
秦岭植被景观类型丰富,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特点,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在分析秦岭植被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秦岭山地植被景观的数量统计特征与海拔的变化关系;利用基于GIS的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秦岭的植被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得到秦岭不同植被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分布范围、植被分布的高度均值和标准差,并以太白山为例,对太白山植物种进行了梯度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各植被型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在海拔1 325 m、1 500 m和2 930 m时出现峰值。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500 m和2 930 m时达到最大值,在海拔1 200~1 470 m和1 600~2 650 m左右处,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值较小,但均匀度指数却较高;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325 m时达到最大值;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海拔2 400 m和3 500 m左右处有2个峰值。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并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相应的植物种。  相似文献   

8.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 500~2 500 m(尤其2 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西双版纳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状况。 2块样地 2次取样 ,共获取大、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6 6 0 6个 ,分属 2 3目。蜱螨目、鞘翅目、弹尾目、膜翅目仍是 2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共有的优势类群 ,但它们在不同样地生境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 ,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样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 ,总体表现出季节雨林具有更多的热带成分 ,山地雨林则界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总数、个体总数及重要生物类群 (个体数量在 10 0 0个·m- 2 以上 )的分布 ,表现为山地雨林 (2 2类 ,4 974个 )多于季节雨林 (19类 ,16 32个 ) ,垂直分布结果表明 2类林地均具明显的表聚现象。从多样性尺度看 ,山地雨林密度 -类群指数高于季节雨林 ,这与 2林地土壤条件的优劣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典型林分结构的分析,结合海南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特征,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提出海南霸王岭山地雨林理想结构的指标与标准(standards),包括林层结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林分基本蓄积量、材积按径阶分布、林分密度、株数按径阶分布、特类~三类商品材树种结构等7个指标和各指标的具体标准(standards),旨在为海南霸王岭山地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依据,为异龄林理想结构的研究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11.
以焉耆县霍拉山临时样地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红果小檗种群特性,通过不同生境类型分析红果小檗与地理变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红果小檗种群平均密度为75.6株/hm2;海拔750~920 m的阳坡带为其分布主生境;其空间格局介于随机到成群分布之间;长势有明显的生境差异,山谷带为最佳;红果小檗喜坡度较小的生境类型,群落多度受海拔、坡度影响明显;冠幅大小随坡位变化具有一定的梯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国有及集体天然林所分布的北豚尾猴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北豚尾猴共有15~20个种群,约300~500只,分布于勐遮、勐混、易武、勐仑、勐腊等乡镇,且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分布区,分布海拔为700~2 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4种。针对存在的生境破碎化、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非法猎杀等问题,提出保护栖息地、严肃查处非法猎杀行为、开展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北豚尾猴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海南典型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区域尖峰岭60 hm~2大样地内萌生植物的物种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及样地内具有萌生现象的木本植物(胸径≥1 cm)为研究对象,统计样地萌生植物的萌生数和萌生率,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将植物的萌生现象分为两类:萌条和分支。[结果]表明:样地具有萌生现象的木本植物共有260种,隶属58个科142个属,科、属、种数量分别占样地植物总数的93.5%、91.6%与89.7%;萌生个体数最多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九节、厚壳桂、卵叶新木姜、钟萼粗叶木、钮子果;除厚壳桂、尖峰岭锥外的其他植物,萌生现象对物种重要值的影响均不超过0.05%。植物的萌生现象与海拔极显著相关(P0.001)。[结论]作为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占优势的更新模式之一,萌生更新不仅是树种对生态位占据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对群落物种共存、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后期还可以对样地萌生现象受台风干扰后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沿坡向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沿坡向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植被分布与坡向的相关关系,基于数字地形图,使用Ar-cView和ERDAS软件制作了数字高程模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使用ArcMap软件提取了植被类型沿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8个坡向的分布图层和植被类型按13个海拔带沿8个坡向分布的图层,并结合植被图制作了植被类型按8个坡向分布的三维立体植被图;用EXCEL软件统计了9个自然植被类型沿8个坡向的分布面积和按13个海拔带沿8个坡向的分布面积;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了坡向与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为:①9个自然植被类型中除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在东、东南、南、西南和西5个坡向外,其他8个植被类型在8个坡向均有分布。②8个坡向的优势植被类型均是季风常绿阔叶林。③坡向对季节雨林和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的分布影响较大,对落叶季雨林和暖温性针叶林的分布有一定影响,对山地雨林、热性竹林和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的分布影响较小,对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暖热性针叶林的分布无影响。④确定了9个自然植被类型的适生坡向。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态系统蓄积量的空间分布及反演研究对碳储量估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尤其是对人力所不能及的热带原始林区,森林调查数据缺失,森林蓄积量的估测和反演存在巨大挑战。以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塞皮克省18.80万hm~2的热带原始雨林区为研究区,利用高分遥感影像RapidEye,QuickBird与Landsat TM,结合野外地面调查数据,对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基于遥感影像得到森林植被参数信息,提取各波段地表反射率、各种植被指数和其他光谱变换形式等遥感因子,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模型,估算研究区森林蓄积量,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其小班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可以分为低海拔平原森林、低海拔高地森林、低山森林、稀疏森林、沼泽森林和其它类型共6种,分类精度达79.2%;2)蓄积量遥感反演模型的多元回归模型R~2为0.694,对森林蓄积量有较好的反演精度;3)研究区森林蓄积量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中部高于周边、北部和中东部山区明显高于西北和东南地区,其与研究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相对应。构建的森林蓄积量反演模型对全球热带原始林区的森林资源蓄积量估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153个野外实测分布点,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以海拔、坡度、坡向、植被、植被覆盖度、年均地表温度为环境变量,对西双版纳野生大花万代兰的适宜生境及潜在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度高(AUC=0.897);海拔、植被是影响大花万代兰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模型贡献率分别达40.7%和21.9%;适宜生境区面积3 25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2%,但83%适宜生境位于现有自然保护区之外,遭受破坏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掌握的海南山鹧鸪分布资料及植被、地形数据,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确定其适宜栖息地分布范围内物种的调查空白地区和保护空白地区,明确海南山鹧鸪保护格局现状,分析保护空缺。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和南部山地,整个分布区面积为13 900km2,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2 280 km2;仅1 140km2被保护区覆盖,占整个分布区总面积的8.2%。保护空白地区主要分布于海南中北部山地。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热带森林资源是很丰富的,在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包括热带珍贵植物资源和热带动物资源等。在植被类型方面,从滨海到中山分布着红树林、砂生草原、稀树草原、多刺灌丛、落叶半落叶季雨林、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润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热带山地草原等。种类有维管束植物约四千余种,特有种五百多种,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有六百种以上。其中乔木树种约有九百种左右,列为商品材树种的有四百五十八种,划为特类材的有母生(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tt.et Chu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热带山地雨林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差异,评估物种与地形关联性,为进一步探索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及其290种木本植物(胸径≥1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样地每块20 m×20 m样地的平均海拔、坡度和凹凸度3个地形指标进行C-均值模糊聚类,将60 hm2大样地分为不同地形类型,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群落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的差异;采用Torus转换检验,对大样地中胸径≥1 cm的独立植株且种群个体数量大于60的230种常见木本植物进行物种与地形关联性分析。【结果】尖峰岭60 hm2大样地可分为低海拔沟谷、陡坡、高海拔沟谷和山脊4类地形,其面积分别为12.6,16.68,15.08和15.64 hm2,对应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74,269,264和267种;种-面积曲线表明,随着取样面积增加,同等面积条件下,低海拔沟谷的物种丰富度始终最大,其他3类地形物种丰富度基本处于陡坡估计值的±1.96×SE置信区间内,三者种-面积曲线相差不大;种-个体数累积曲线表明,随着个体数增加,低海拔沟谷物种丰富度的累积速率最大,陡坡和高海拔沟谷物种丰富度基本处于陡坡估计值的±1.96×SE置信区间内,二者种-个体数累积曲线相差不大,山脊物种丰富度随个体数增加的累积速率最小;高海拔沟谷植株平均胸径最大,陡坡次之,山脊植株平均胸径与大样地植株平均胸径相同,低海拔沟谷植株平均胸径最小;在各个径级内,山脊植株密度均最大,陡坡次之,植株平均胸径≤10 cm时,高海拔沟谷植株密度小于低海拔沟谷,而植株平均胸径≥10 cm时,低海拔沟谷植株密度小于高海拔沟谷;对4类地形内各径级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比例进行分析,平均胸径≥30 cm时,比例表现为高海拔沟谷陡坡山脊低海拔沟谷,平均胸径≥50 cm时,比例表现为低海拔沟谷高海拔沟谷陡坡山脊;低海拔沟谷中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物种为白颜树、柏拉木和大叶蒲葵,而其他3类地形条件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物种均为大叶蒲葵、白颜树和厚壳桂;230种常见植物中,有203个物种(占88.3%)与至少1类地形显著相关,高于世界上其他多个大样地;4类地形显著负相关的物种平均数占被检测物种总数比例表征的地形异质性贡献率为23.7%。【结论】尖峰岭60 hm2大样地中不同地形条件下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具有较大差异,4类地形显著相关的物种数明显不同。地形是影响该大样地中木本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如光照、水分、土壤等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发挥作用。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群落具有生境特化的特性,地形异质性对其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贡献。本研究结果同样具有应用价值,如在恢复热带山地雨林植被、改造或营建混交林时,可以根据物种与地形的关联性,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选择不同的物种组合。  相似文献   

20.
以野生亚洲象监测的位置数据为基础,利用“3S”技术集成多源相关的信息数据,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野生亚洲象的生境选择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海拔、坡度、植被3个自然因子的条件下,坡度在0~10°、海拔800m以下、竹林或竹阔混交林为野生亚洲象最适生境,海拔1 500m以上、坡度大于40°为不适宜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