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垫江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至2006年9月底,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3%,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7%。2005年全县劳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人均创收5263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劳务输出是该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对促进该县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自2004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项目以来,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2007年,全省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70亿元,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1178元,占人均总收入的28%。今年,全省预计可转移农村劳动力375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10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450元。农村劳务经济已成为我省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我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一、目标任务 2009年至2012年,全省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超过1900万人,创劳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到2012年,全省年输转劳动力稳定在5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00亿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71.5万人。试点地区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常年稳定型输转比例达到60%以上,有组织输转率达到60%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超过50%,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到目前为止,扶余县已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4000人,其中,离土离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达到46000人,离土不离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达到41700人,离乡不离土到域外从事种养业的农民达到6300人。劳务收入达到4.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38元。全县已有3423户、9146口人举家迁人城市。  相似文献   

5.
徽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有富余劳动力5万多人,占农业人口的26.50%,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过去,农民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识不强,更因长期以来积淀在广大农民心中的“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的陈旧观念,增收空间狭窄。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徽县扬长避短,积极梳理引导,下决心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增加劳务培训投入,拓宽用工信息获取渠道,扩展劳务基地,扩大劳务输转规模,增加务工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劳务输转3.60万人(次),占全县富余劳动力的70%以上,其中:有组织输出1.44万人(次),占40%,就地转移0.46万人(次),其它渠道输出1.70万人(次)。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有序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根据河南劳动部门统计,到2004.年底,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达1411万人,较2003年增加101万人,全省劳务总收入达到613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85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4350元。外出打工收入,已经占到全省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玉溪市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经过多年的转移和输出,截止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员达2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8%。然而,在培训和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宣威是一个拥有141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73.2万个,有富余劳力34万个,占农村劳动总数的46%。近几年来,宣威一直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力22.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收入10.04亿元。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加快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劳务经济是河南的重大战略之一。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积微鼓励、支持引导,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4年底.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达1411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28001万的50%多.其中省外输出838万人。全年劳务总收入达613亿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  相似文献   

10.
《四川农业科技》2005,(8):41-41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28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由去年的2.5亿元增加到4亿元。  相似文献   

11.
截至9月末,共青团永吉县委通过开展“共青桥”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活动,输出全县青年富余劳动力150多人,年创收近100万元。  相似文献   

12.
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宣威市文兴乡属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是宣威市劳务输出大乡,每年外出打工人员12000余人,基本达到户均1人。去年组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200多名,仅从乡邮政所就兑付总金额660万元,比前年414万元增2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80元,“劳务经济”已成为该乡农民  相似文献   

13.
1.实施“阳光工程”的重大意义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全省现有16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且每年将新增50多万。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开展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万州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大产业来抓,采取切实措施推动这一产业加快发展。2004年,全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3万人,转移就业总数达到34.39万人,占农村从业劳动力46.3%。其中区内转移12.8万人,区外市内转移4.4万人,市外国内转移17.18万人.境外转移0.0l万人;各类培训农村劳动力18226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4697人,结业13775人.实现转移就业12250人,就业率达到88.9%;劳务总收入1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相似文献   

15.
开化县位于浙江西部,全县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6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68%,年劳务收入10亿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但自从2009年10月以来,大量农民工返乡,农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为此,下面就如何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职业教育在转移富余劳动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在这些农村劳动力中,有1.5亿左右人为富余劳动力,而且在“十五”计划期间,每年还会新增1000万人。这些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是劳动力的浪费。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事实上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农村要发展,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首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的转移和向城镇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农村科技》2005,(9):51-51
今年以来,精河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214人次,劳务创收1323万元,精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喜人局面主要得益于充分调动了“两个积极性”:一是对县、乡、村各级领导都实行了严格的考核责任制;二是县里注重发挥农村能人、农村劳务经济人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农民在劳务经济人和村两委班子的组织带领下。既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又不用担心工资被拖欠,增强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李志利  白雪  李涛 《油气储运》2009,(12):10-12
安丘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2008年,农村劳动力总数达45.6万人。到目前,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50元,其中非农产业收入占57%,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开化县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的源头,全县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6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68%,年劳务收入10亿多元,农户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开化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如何合理有序地把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出去 ,使“打工经济”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又一重要任务。马龙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作了许多有效的探索 ,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一、基本情况马龙县是昆明的远郊 ,曲靖的近郊 ,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土地和生态优势。200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096人 ,培训后转移就业816人 ,其中 ,就地转移就业630人 ,向外地转移就业186人 ,实现经济收入约605万元 ;2004年以来全县已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758人 ,培训后转移就业564人 ,其中 ,就地转移就业418人 ,向外地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