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沙棘果中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8个主产地沙棘果进行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检测,为沙棘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沙棘果中铅、砷、汞和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结果看到,山西沙棘果重金属铅、砷、汞和农药残留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均极少,甚至未检出。表明山西沙棘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均未超标,符合药食用标准,并且优于国家相关标准。因此,山西沙棘果无论药用还是食用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沙棘产品与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其它的水果一样,沙棘果可被加工成一系列的产品.沙棘果可鲜食,可被用作食品、保健营养品、宠物食品、化妆品等,具有保持健康及改善皮肤的功效.沙棘果在果梗处易破损,采收时造成汁液流失,从而使果实的市场鲜销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沙棘果可被用作某些食品的添加剂或改良剂,以提高产品的感官或风味.沙棘果由相对较结实的表皮、果肉、果汁和种子组成.图1是沙棘果加工工艺流程图.果实的加工工艺流程从压榨制汁开始.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主要研究沙棘果榨汁后的沉淀物中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乙醇回流浸提的方法提取沙棘果泥中的黄酮,使用分光光度计对沙棘果泥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利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h、料液比1∶45。  相似文献   

4.
以Na型活性沸石为吸附剂,对沙棘果油脱砷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砷含量、沙棘果油色泽为检测指标,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试验表明:活性沸石的加入量为3.5g/50g沙棘果油,在85℃时反应40min。在此条件下砷的含量<0.1μg/g,油的色泽为亮黄色,且清澈透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沙棘果浆提油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分步提取的方法,既先采用乳脂离心机进行初步提取沙棘果油,沙棘果浆出油率6.1%;对离心后的沙棘果浆用盐水破乳处理,通过离心分离去除大量水分,通过添加高温豆粕调整轻相液的水分,然后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对沙棘下脚料进行萃取,分析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对沙棘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的萃取条件:料粕比1∶2、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提取时间50min、分离温度45℃,提油率可达68.3%。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Leh地区沙棘果油中脂肪酸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果油中脂肪(酸)含量为24.9%,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42.06%)、棕榈酸(28.11%)和油酸(12.29%).  相似文献   

7.
不同产地沙棘果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沙棘甘油三酯和甘油磷脂中的糖、果酸(气相色谱-质谱法,TMS衍生物)、矿物质(FAAS,ETAAS)、挥发性物质(顶部空间气相色谱-质谱法)、Vc(高压液相色谱)和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法,甲基酯)的分析方法,优化不同产地的沙棘果。对1997年10-11月采集的中国沙棘果(CH)和8月底采集的芬兰沙棘果(FI)和俄罗斯沙棘果(RU)的成分进行比较,得到了为今后开展更广泛的沙棘项目所需要的足够的资料。中国沙棘果汁中的Vc含量极高,平均8g/l(4.2-13.2g/l),是芬兰沙棘果汁中含量的5倍。主要矿物元素的含量比其它可食用的浆果中丰富得多,钾是沙棘果(6-14g/kg,干重)和沙棘籽(5-9g/kg,干重)中的主要矿物质之一,在一些样品中铅和镉含量的增加表明存在轻微的污染。压榨的沙棘果汁中糖的含量从1-20g/100ml有很大的变化,含量最高的是晚秋收获的中国沙棘果,最低的是8月收获的芬兰沙棘果。糖主要是葡萄糖(占总糖分的50%以上)、果糖及葡萄糖衍生物。苹果酸和奎宁酸是主要的果酸(77%-97%),含量为每100ml果汁中4.2-9.1g。果汁上部油脂的特点是形成了C2-C5n-、iso-、和ante-iso乙醇,C4-C5n-,iso,及ante-ISO酸,也呈现出挥发性油脂的籽油乙醇前体。不同的产地和采收时间对挥发物有着明显的影响,整个果中的含油量为2%-11%(鲜重),籽中的含  相似文献   

8.
水浸提沙棘果渣总黄酮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供了水浸提沙棘果渣总黄酮的工艺流程,主要技术参数为:将新榨出的沙棘果渣湿粉碎20~30目、沸水入锅、煮沸浸提进行预处理;提取的最优工艺组合是温度90℃,固液比1:10,提取次数4次,浸提时间为45min。洗脱的最佳工艺组合为乙醇浓度为40%、乙醇用量为8倍量、洗脱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9.
吴起县通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种植沙棘,迅速恢复植被,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同时沙棘果、叶的开发利用,沙棘产业的初步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沙棘果、种子和叶片中的大量营养和药用价值已经被长篇累牍地报道。众所周知的源自沙棘果实的沙棘油,目前被利用作为护肤品中的一种抗氧化剂和防紫外线成分或食品增补剂。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8个杂交优良沙棘无性系反映丰产性的单枝果实密度、百果重,反映抗旱性的落果率、果生长恢复率,反映丰产性和抗旱性综合表现的单株果产量,比较和评价了8个杂优沙棘丰产性和抗旱性的差异,给出了防落果,育大果,促高产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宁大面积中国沙棘人工林的调查,依据中国沙棘的果实经济性状、形态特征、果实的表型性状等划分为24个变异类型,选出了适于经济林和叶用的优良类型。摸清了中国沙棘的基因资源和选择优良类型,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发挥沙棘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为沙棘品种的遗传改良,选育区域化栽培良种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九成宫基地,定位观察了三株杂交沙棘的新梢生长、叶数、叶重、结果数、落果率、果重等多个参数,研究了在严重水分亏缺胁迫下,沙棘随季节变化这些参数的相关胁变性。结果看到,干旱加重,出现了茎、叶、果的部分脱落,又以新梢脱落最重。新梢脱落的规律是由枝条下部开始,逐渐向上部发展,具有生理脱落的位移应答反应。杂交沙棘对干旱胁迫较敏感,在种植管理中注重在于早年份和干旱季节适时灌溉,减轻干旱胁迫引起的枯梢落叶和落果,是增产的必要和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s L.),属于胡颓子属,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地区称作“Chharma and Surch”,沙棘能够在这种非常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自然生长。本文介绍了制作沙棘饮料的一系列程序和如何储存饮料120d而不使其变质的方法。沙棘果实采自印度喜马偕尔邦河谷。用碎浆机提取沙棘汁,制作沙棘饮料要准备好合适比例的沙棘汁和制作饮料所需的糖。随着果浆比例的升高,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降低。而随着糖和果浆的增加以及储存期的延长,还原性糖呈上升趋势。当饮料中果浆和糖的比例分别为10%和13%、12.5%和13%、15%和15%时,饮料最为宜口,给于较高的评价。在喜马偕尔邦,人们一直认为沙棘具有商业价值,但是其价值在此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沙棘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是药食同源的功能植物,果实中含有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黄酮醇、原花青素等多种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溃疡、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沙棘抗氧化活性物质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半干旱地区九成宫研究了"太阳"、"楚依"和"优胜"与"蛮汗山"杂种F1代无性株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种性状优势表现为:提高了单株果枝数、新梢数、叶面积指数和百果重,并增强了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杂种生理优势表现为:光合强度偏向母本,水分利用效率偏向于父本,没有"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7.
沙棘果实产量与骨干枝、果枝、花序数,花序果密度和果枝果密度等表型数量具有相关关系,可通过抽样调查果密度、果枝密度和百果重3因子估算果产量;以小样本抽样调查果密度和果枝密度,确定果枝和3年枝平均长度是提高调查精度的关键环节;树冠不同方向和部位果枝及果枝上、中、下段的百果重差异很大,应选择半阴面中位果枝,采摘全部果实,随机抽取100粒果称量得百果重。调查估算果产量与剪枝摘果实测果产量的平均误差10%,准确率90%。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沙棘籽油和沙棘果油对过敏性皮炎患者皮肤表层粗糙程度的影响,进行了有安慰剂对照的平行性研究。16位患者在4个月内每日分别服用5g沙棘籽油,沙棘果油或石蜡油。本研究包括皮肤表面粗糙程度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参数的优化选择以及服油前、后手背和肩部非病变区皮肤表面的粗糙程度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服油前后皮肤表面的粗糙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变化,说明沙棘油对过敏性皮炎患者非病变区皮肤的影响小于对病变区皮肤的影响。由于本研究中患者人数有限,此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用表面光度测量仪可明显指示不同部位皮肤表层结构和粗糙程度的差异,在对皮肤的研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丰富我国沙棘良种资源,提高沙棘种植建园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及沙棘企业收益,引进俄罗斯优质大果沙棘,观察其在辽宁半干旱区的物候特征及生长表现显得十分重要。试验通过观测成活率、生长状况等相关因子,分析其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从中选择表现较好的资源深化研究,将为今后沙棘杂交育种提供丰富的种源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