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蜂螨是养蜂生产上的重要寄生螨害,在蜂群中发现30种螨类,其中绝大多数对蜜蜂没有危害。对蜜蜂造成危害的主要有雅氏瓦螨(又名亚洲螨,简称大蜂螨)和亮热厉螨(简称小蜂螨)。大蜂螨对蜜蜂的影响较为严重。受大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见到许多蜂体变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残缺,工蜂体型变小,雄蜂的性功能降低,蜂王寿命缩短。  相似文献   

2.
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对意蜂抗螨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r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为实验材料,用中华蜜蜂蜂王浆饲喂意大利蜜蜂幼虫,进行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营养杂交,然后检测营养杂交亲本意蜂蜂群、杂交子1代意蜂蜂群和杂交子2代意蜂蜂群的蜂螨自然寄生率;同时采用人为转接蜂螨技术,检测实验蜂群的抗螨力。结果表明:亲本意蜂群与营养杂交子代抗螨力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营养杂交子代的抗螨力得到显著提高;但营养杂交子1代和营养杂交子2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法国抗螨蜂种在云南的适应性·抗螨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饲养观察法国抗螨蜂种在云南的适应性、抗螨性和繁殖能力。[方法]从2009年8月到2010年10月,采取饲养试验法,对法国抗螨蜂种的适应性,大、小蜂螨的寄生情况和蜂群的增殖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法国抗螨王只抗大螨,约1年,适应性强,对小蜂螨危害没有抗性;蜂群增殖最大群势为13.4脾足蜂。[结论]结果西方蜜蜂育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意蜂混合饲养对意蜂蜂螨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4群群势相当的意大利蜂群(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测定其蜂螨寄生率.然后在其中两群蜂中各加入一块带封盖子脾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巢脾,使中意蜂合群饲养,30 d后再次测定4群蜂的蜂螨寄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中蜂子脾的两群蜂的蜂螨寄生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下降.这说明往意蜂群中加入中蜂封盖子脾,可以提高意蜂蜂群的抗螨力.  相似文献   

5.
蜂螨是养蜂生产中严重危害蜂群的蜜蜂的体外寄生虫,被大小蜂螨危害的蜂群,蜜蜂发育不良,体质衰弱,采集力下降,群势减弱。螨害严重的蜂群内部常有封盖的子房盖穿孔,幼虫和蛹死亡现象,在巢门附近可见到卷翅及缺翅的幼蜂,在地上爬行。  相似文献   

6.
蜂螨是蜜蜂的体外寄生虫,是蜂群的大敌。受害的蜂群体质衰弱,寿命缩短,采集力降低;幼蜂则足翅残缺,不能飞翔。因而,群势迅速衰退,甚至造成全群覆灭。尤其在夏秋季节,螨害最易成灾,必须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7.
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为世界公认的对蜂群有毁灭性的寄生虫.瓦螨寄生于蜜蜂体表通过吸食脂肪体传播病毒危害蜜蜂,是引起"蜂群崩溃综合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西方蜜蜂危害最大.为了全面了解瓦螨及其对蜜蜂的危害、瓦螨对杀螨剂的耐药性、经济治疗阈...  相似文献   

8.
蜂螨的种类及蜜蜂主要害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蜂螨是一类危害严重的蜜蜂寄生虫。随着蜂螨抗药性的产生和危害的加重,现已引起各国养蜂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与蜂螨相关的研究进展:①蜂螨的种类;②重要蜜蜂害螨武氏蜂盾螨(Acarapis woodi),狄氏瓦螨(Varroa destructo)和小蜂螨(Tropilaelaps spp.)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危害和防治方法;③与蜂螨相关的蜜蜂信息素研究;④与蜂螨相关的蜜蜂病害研究;并对今后蜂螨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蜜蜂性比值对蜂群繁殖力及分蜂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意大利蜜蜂为材料,把定期害雄蜂封盖的蜂群作为试验组,不割雄蜂封盖的蜂群作为对照组,定期测定各组蜂群的繁殖力及分蜂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两组蜂群繁殖力分蜂性,都是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10.
沈国春 《新农业》2013,(23):46-47
一.蜂螨1.雅氏瓦螨(大蜂螨)在适宜条件下,大蜂螨群体繁殖快,约每3周翻一番。100只螨经16周就会繁殖N3200只,增加30余倍。一旦大蜂螨数量接近“警戒线”(3000只),蜂群的存活力就明显下降。因此,在大蜂螨到达一定数量之前,就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大蜂螨是蜜蜂的体外寄生螨,在幼虫巢房产卵,繁殖于封盖幼虫巢房,寄生于成蜂体表,主要依靠蜜蜂间的接触、迷巢蜂、盗蜂等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技术简介:该杀螨剂采用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天然有机酸及植物精油为主要有效成份,通过先进的缓释技术精制而成。该药剂不但对蜜蜂寄生螨具有强烈的熏蒸毒杀作用,对蜜蜂安全,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成份全部采用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天然物质构成,且在蜂产品中释放挥发极快,因此不会对蜂产品造成有害物质残留。经蜂群实验,对蜜蜂大蜂螨落螨率可达到85%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将蜜蜂螨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相似文献   

12.
苏北地区越冬蜂的繁殖时间宜在9月中旬开始。太早,繁殖的越冬蜂在采集飞翔中损失大,对保存越冬蜂的实力不利;太迟,不但要多消耗饲料並因后期缺粉会造成越冬群势的下降。因此怎样繁殖好越冬蜂,以及怎样管理好越冬蜂至关重要。 一、越冬蜂的繁殖 1.调整群势。对弱群应补足6框以上的群势。淘汰老劣蜂王。双王群应补足8框以上的群势,对10框以下的蜂群应停止生产皇浆,使蜂群全力以赴投入到越冬蜂的繁殖中。同时对有螨害的蜂群应加紧用药治螨,使越冬蜂的螨害降到最低程度。在开始奖饲时加一次抗生素,以增加越冬蜂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技术简介:该杀螨剂采用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天然有机酸及植物精油为主要有效成份,通过先进的缓释技术精制而成。该药剂不但对蜜蜂寄生螨具有强烈的熏蒸毒杀作用,对蜜蜂安全,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成份全部采用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天然物质构成,且在蜂产品中释放挥发极快,因此不会对蜂产品造成有害物质残留。经蜂群实验,对蜜蜂大蜂螨落螨率可达到85%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将蜜蜂螨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一、春繁宜缓不宜早弱蜂群(指两框蜂的群)蜂数少,早春热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是提早春繁,势必加剧工蜂的新陈代谢,缩短其寿命,造成早衰,欲速则不达。沿江、江南,宜在三月上旬,包装繁殖为合适。二、治螨包装,双王同箱蜂螨对蜂群危害极大,又是引起蜜蜂多种病的祸首。所以弱群很大程度是螨害造成的,包装前务必彻底治螨。弱群的包装保温,在培养第一代子时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蜂群能否战胜寒流而少受损失,关系到哺育蜂延长寿命顺利度过交替期,同时也关系到饲料的消耗量。两个弱群同箱繁殖,能更好地利用其热源。具体做法:中间用闸板(最好用缺砂闸板)将蜂箱分成两框,两弱群各占一框靠闸板放置。靠闸板的蜂框与闸板间不留蜂路,靠挡风板的一框  相似文献   

15.
蜂螨是蜜蜂的体外寄生虫.为了防治蜂螨,我们于1976年3月18日选择子脾,蜂势基本相等和巢脾、存饲相仿的蜂群12箱,分三个组,每组4箱,先逐箱检测蜂螨的寄生率.检测方法是随机捕取100只工蜂,用开水将其泡死后,逐蜂点数螨数,并计算百分率.检测结果蜂螨寄生率平均达7~10%.然后每组分别采用不同药剂喷洒治疗作对比.  相似文献   

16.
洪学 《农家科技》2007,(1):25-25
<正>蜂群安全越冬是养蜂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蜂群越冬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来年养蜂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十分重视蜜蜂安全越冬工作。蜜蜂安全越冬的基本措施是: 1.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的越冬适龄蜂群。在培养越冬蜂前期,要抓紧时间治螨和防治白垩病。每年秋天在最后一个蜜源后期,蜂王所产的卵都是越冬蜂。这个期间,要根据气  相似文献   

17.
吴桂英 《农家科技》1997,(11):16-16
<正> 越冬准备期的蜂群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培育适龄越冬蜂、备足越冬饲料、适时断子治螨、预防盗蜂及布置越冬蜂巢等,从而为蜂群安全越冬创造适宜的良好条件。1.培育大批适龄越冬蜂。幼蜂出房后,经过试飞排泄而又没有参加过采集花蜜与哺育工作的蜜蜂,为适龄越冬蜂。这些幼蜂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小蜂螨仅寄生于封盖子脾内的虫蛹上。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小蜂螨可寄生于成年蜂体上。在越冬断子的蜂群中,仅有个别小蜂螨成螨在成年蜂体上越冬。没有断子的越冬群,小蜂螨主要在封盖子脾内越冬,在蜂群内未发现蜂体以外的场所有越冬的小蜂螨。同时发现极少数小蜂螨在中蜂封盖子脾内越冬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