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断流 (利津站 )始于 1972年 ,1972 - 1996年 2 5年内有 19年发生断流。最近 4年来年内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 :1993年 6 1天 ;1994年 72天 ;1995年 118天 ;1996年 136天。而且断流的长度也越来越长 ,1996年断流段已从河口向上延伸到河南封丘县的爽河滩水文站 ,长达 6 2 2km。因此 ,最近 2 5年来 ,黄河下游实际上已成为一条间歇河。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 ,不是由于近年黄河上、下游流域气候干旱 ,因历史上的干旱时期 16 32 - 16 42年 ,黄河只出现过支流汾、沁、漳等河及晋西黄河干断流的记载 ,曾未出现过下游长河段长时间断流的记载。造成黄…  相似文献   

2.
一、黄河濮阳段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濮阳位于黄河下游左岸,河道自濮阳县渠村入境,流经濮阳、范县、台前三县的21个乡镇,547个自然村,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流入山东省境内,河道长167.5千米,落差19.5米,河道形态上宽下窄,河床比降上陡下缓,泄洪不畅,为由游荡型向弯曲型过渡的e河段。“96.8“洪水后,黄河下游河道来水较少,河道萎缩严重,近几年连续进行的几次调水调沙刷深了河槽,平滩流量又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3800立方米/秒左右,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形势仍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河道地貌特征是影响河流水动力地质作用和悬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首次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下游河道地貌进行了定量的分形分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度量尺度由0.1km增大至100km,河床的分形弯曲度随由1.54减小为1.11,且不同河段的分形弯曲度不同;②河床浅滩数量与大小呈单对数线性相关关系,但是由1986年至2000年表现出规律性变化;③悬河的稳定性随不同河段河床分维值D值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断流以来,永定河下游河道被侵占、破坏严重,2019年和2020年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工作。本文选取永定河宛平湖至黄良铁路间河段,模拟不同生态流量和洪水脉冲流量设定下河流形态特征,目的是将补水流量变化与河流形态变化联系,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1)运用Tennant法计算永定河下游生态流量,并选取3种不同等级的生态流量作为后续模拟输入;(2)使用CAESAR-Lisflood 模型模拟3种生态流量和4种洪水脉冲流量下的形态特征。  结果  (1)模拟得到3种生态流量下河道内年平均水面面积为439.29 ~ 462.74 hm2,水面高度在40 ~ 52 m之间,最大流速为1.49 ~ 2.24 m/s。河道内侵蚀区域面积为52.18 ~ 77.94 hm2,沉积区域为61.70 ~ 101.39 hm2。4种洪水脉冲流量下,河道内年平均水面面积为637.58 ~ 769.25 hm2,水面高度在42 ~ 55 m之间,最大流速在3.92 ~ 5.85 m/s之间。(2)根据不同河段的形态特征,河道内侵蚀/沉积区域范围和5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提出不同河段修复策略,并确定河道内弹性空间范围。  结论  在生态补水工作的促进下,研究河段以及整个永定河北京段断流河段的修复应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预留充足的河流空间,允许河道形态变化,发挥河道自我修复能力。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人工监测和策略调整,逐渐恢复断流区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及自然河流景观。   相似文献   

5.
<正>黄河滩区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滩地既是汛期排洪泄洪和沉沙区域,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土地。长期以来受黄河洪水影响,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黄河滩区存在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需继续进行研究治理。1黄河滩区概况黄河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从河南兰考县铜瓦乡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形成的,黄河下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  相似文献   

6.
黄河梁山段近46年凌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卫华  王哲  王友强  关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782+7960-7782,7960
梁山地处黄河下游河道,冬、春两季因上下游河水结冰时间不同,常形成冰水齐下、冰凌壅塞和水位上涨,造成凌汛洪水灾害。选取黄河梁山孙口水文站和县气象局1964~2009年黄河梁山段的冰情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6年来该河段凌汛、封冻和岸冰厚度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分析表明:该河段的凌汛期为11月下旬到翌年3月中旬,凌汛、河道封冻和岸冰厚度都呈减弱趋势;凌汛与近期冬季平均气温呈变暖趋势呈十分明显的反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气温变化预测凌汛的强弱,以避免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一、断流造成的影响 1.对沿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由于黄河断流严重,又值黄河下游遭遇百年一遇的夏秋大旱,1997年全省沿黄地区受旱面积达153.3多万公顷,其中重旱107万公顷,绝产50万公顷,预计粮食减产27.5亿千克。特别是滨州  相似文献   

8.
黄河忧思录     
黄河,这条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二大长河,曾经养育了千百万的华夏子孙,因而被誉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母亲河。然而,近年来她却变成了季节河,时而出现断流“缺乳”。  相似文献   

9.
锦和锦江右线特大桥所在河段水面宽窄不一,河道蜿蜒曲折,且有狭长江心洲将河道分成左侧主汊,右侧支汊。桥位下游有既有线锦和锦江特大桥和锦和水闸,对水流流态流速影响较大,河势复杂。采用MIKE21模型,根据河段20年一遇洪水标准,选择不同桥墩布置方案,对工程河段进行模拟。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工程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由于沿黄地区水消耗量的增长,尤其是引黄灌溉工程迅猛发展,因此黄河断流频发。自1972至1996年有19年出现断流,时至90年代,更有断流发生早、历时长。根据三角洲植物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森林旱田、普通草甸、盐生植被、湿生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芳 《农业考古》2005,(3):153-156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南宋以前主流基本在今黄河河道以北摆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为阻止金兵南进,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南堤,自泗入淮,黄河主流河道南徙,开始了长达700余年泛淮夺淮人海的流势。之后,由于治理不力,黄河在黄淮平原横冲直撞,大致以荥泽为顶点向东在今黄河和颍水之间呈扇形泛滥,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似熵的径流序列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引入近似熵并给出人类活动影响程度E的基础上,对黄河径流序列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对黄河上游实测径流变化的研究应以洪水的变化为主,对天然径流变化的分析应以干旱(断流)为重点;而对黄河下游实测径流变化及天然径流的研究均应以干旱(断流)为主。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南川河部分河段水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水质恶化的现状,分析了南川河水生态存在的问题,包括河道水量不足,下游河段水质较差,河道泥沙淤积。从废污水截污纳管,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裸露河滩生态修复,制度保障几方面,提出了南川河部分河段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屈章彬  孙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84-5787,5799
利用历史资料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西汉以来黄河下游河南境河段在堤防控制下的河床形态和河床堆积形态。复原了故道河流平面形态与滩地纵剖面,初步建立典型的滑澶段及开归段的堆积模式和桃花峪沉积剖面,认识到西汉末、宋金、明清加积时段的存在和加积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床砂粒径的变化与加积、河道变徙的联系,加积与下游丰水多沙时段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河兰州段城市防洪与河道规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兰州市黄河河道概况、河床演变及桑园峡的分析研究,得出了黄河小峡在控制水位、壅水原因、高度及范围,并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河道整治宽度进行了研究。试验及计算结果与原型河段实测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调查分析兰州市新城黄河大桥所在河段的水文泥沙特征,确定河道按百年一遇流量标准设防,其设计流量为6 500 m3/s,河道平均流速为3.98 m/s,主流冲刷系数P=1.39,河床覆盖层平均颗粒为30 mm。计算了河段主槽与边滩以及各个桥墩的冲刷深度,得出了较为详细的黄河兰州新城段河床演变规律和旧桥桥渡冲刷结果。以上结果可以为即将兴建的新城黄河新桥起到非常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2012年黄河宁夏段洪水对河道纵、横断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河道纵剖面的影响表现为淤积,其中卫宁段淤积,青石段冲刷,主槽冲刷0.54亿t,最大冲刷深度达4~5 m,滩地淤积0.59亿t,全河段淤积0.05亿t.对河道横断面的影响表现为对卫宁段分汊型河道河势影响不大,对青石段游荡型河段河势影响较大,河道摆动剧烈,最大幅度达300 m.整个洪水过程对减少河段淤积极为有利,塑槽作用显著,增加了过洪能力.为实现宁蒙河段的长治久安,建议尽快启动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说明黄河断流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及断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解决黄河断流的四条途径,即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及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动态调控模型,进行人工调控,在对这些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动态调控模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建模原理与方法及其若干宏观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一治理概况和问题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泥沙河流,西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由于历史上自然和社会各因素的影响,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水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干旱缺水,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平均年泄入黄河沙16亿吨,下游河道淤积4亿吨,形成黄河中上游地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和黄河下游大堤“越加越险,越险越加”的两个恶性循环。直接妨碍着黄土高原的生产发展,严重威协着下游华北平原的安全。因此,黄土高原的  相似文献   

20.
李娜  卢勇 《古今农业》2015,(2):56-64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称著于世,北宋之前,以北流为主,南宋时起,改道南泛,清咸丰五年之后,复北流。南泛期间,在黄淮大平原上来回滚动,对砀山河段变迁的考证,印证了河道多次变迁。黄河河道在黄淮地区的变迁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灾频繁、摧屋毁稼,沙灾伴之、破坏环境,淹没城市、城址变迁,治理黄河、建设河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