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对香菇高温“烂棒”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减少香菇菌棒“烂棒”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年来对香菇"烂棒"现象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和研究,掌握了香菇"烂棒"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香菇菌棒"烂棒"的防治措施,为菇农进行香菇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香菇菌棒在出菇阶段极易出现"烂棒"现象,通过对相关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让菇农将损失降到最低,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代料香菇向全国推广应用,香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香菇菌棒烂筒时有发生,菌棒烂筒是代料香菇栽培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烂筒从菌棒发菌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能发生。一般是前期发生少,中后期发生多,严重时菌棒腐烂殆尽,香菇绝收。笔者就菌棒烂筒发生原因开展了广泛调查与研究,总结形成了香菇菌棒烂筒控防技术,供广大菇农参考,对菌棒烂筒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控防措施,提高菌棒成品率,避免或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5.
施礼  潘祖华  徐向进 《食用菌》2005,27(2):47-47
目前,全国栽培花菇推广的品种主要是香菇135、939、9015。这几个香菇品种菇质紧密,易花,是优质花菇品种。但有一共同弱点,菌龄偏长,春季制棒秋冬季出菇,菌棒需要高温越夏,尤其低海拔高温地区,菌棒在高温期极易烂棒。2003年我国遇到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气候,花菇烂棒率更是严重,据统计,浙江武义县这年花菇烂棒率达35%,不少菇农颗粒无收。现将我县采取三种降温措施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工厂化专业制棒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自行制棒仍是当前中国菇农主要的生产方式。基于12省599份食用菌种植户调查数据,分种植品种、种植规模比较分析菇农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成本与收益,探究菇农自行制棒仍是当前主要生产方式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第一,从种植品种来看,菇农通过购买专业菌棒生产香菇、平菇、黑木耳均能获得比自行制棒更高的净收益,其中平菇的净收益在三者中最高;第二,从种植规模来看,小规模香菇种植户和大规模黑木耳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生产方式所获净收益比购买专业菌棒更高,其余菇农通过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则更有利;第三,因生产习惯偏好和降低菌棒采购成本而更倾向于自行制棒,忽视了采用专业优质菌棒可能实现更高的净收益,菇农总体表现出不完全理性的特征,这为自行制棒生产方式占据主流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因此,建议在保障菌棒高质优价前提下加强对工厂化专业菌棒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种植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农业合作社等组织集体统一购买专业菌棒以降低采购成本,引导菇农进行生产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7.
熊飞 《食用菌》2019,(2):50-51
夏季七八月份,我国部分地区经常出现持续高温酷暑天气,很多地方日平均气温达到35℃以上,局部地区甚至突破40℃。立秋以后,有的地方仍然“高烧”不退。持续的高温对香菇代料生产造成巨大威胁,越夏菌袋有可能出现大量“烂棒”现象,菇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水稻和黑木耳轮作既有利于解决出耳场地连作障碍问题,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是一种良好的稳粮增效模式。但由于南方露地栽培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存在刺孔排场期易爆发高温烧菌烂棒;出耳期常遇连续阴雨天气无法采收、晒干,甚至发生流耳、烂棒等问题,影响产量和质量。介绍耳稻轮作宜机化设施大棚搭建,以及黑木耳工厂化制棒、室内集中催芽和设施栽培工艺技术。该技术通过创建宜机化设施大棚,提高南方黑木耳抵抗不良天气影响的能力,最大限度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条件,同时,采用工厂化制棒和室内集中催芽,大大提高菌棒质量和出芽率,有效促进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9.
开展了培养料配方及含水量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菌棒保存率的影响试验,综合考虑菌棒菌丝生长状况、保存率、烂棒过程、出耳产量等因素,结果显示随着菌棒中含水量和麦麸含量的增加,菌棒保存率逐渐下降;在8种培养料配方中,以W5配方(即麦麸4%、木屑94.5%、石灰0.5%、石膏1.0%)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菌棒补水催蕾是香菇栽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手工补水催蕾劳动强度大、标准化程度低,明显影响香菇生产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香菇菌棒补水催蕾机械装备,对香菇菌棒专用补水催蕾机和传统手工补水催蕾方式进行应用效果比较的试验结果:应用补水催蕾机的注水量和补水后的菌棒重量一致性好,现蕾速度快,现蕾菌棒率高,当潮菇(第二潮)生育时间缩短4天,菇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提高,烂棒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