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感染禽类后导致免疫器官发生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 以1日龄SPF雏鸡为试验对象,将100只SPF雏鸡随机均分为REV感染组和未感染病毒的对照组,REV感染组雏鸡经腹腔感染500 μL REV稀释液,对照组雏鸡经相同途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于病毒感染后第1、7、14、21、28和42天,2组雏鸡随机各抽取5只,心脏采血处死雏鸡后快速摘取法氏囊。分别应用HE染色和病理切片成像系统测定分析法氏囊细胞核浆比,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试剂盒测定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C-myc阳性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法氏囊Bcl-2和C-myc 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结果】 ①REV感染1日龄SPF雏鸡后21~42 d,其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百分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雏鸡(P<0.05;P<0.01);②SPF雏鸡感染REV后21和28 d,其法氏囊细胞核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雏鸡(P<0.05);③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中Bcl-2和C-myc阳性细胞数在病毒感染后21和28 d显著高于对照组雏鸡(P<0.05);④REV感染SPF雏鸡后21 d,其法氏囊Bcl-2和C-myc 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雏鸡(P<0.01)。⑤SPF雏鸡感染REV后,其法氏囊中Bcl-2蛋白含量较对照组雏鸡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21和28 d分别差异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病毒感染组雏鸡的C-myc蛋白含量也始终高于对照组雏鸡,且21和28 d极显著增高(P<0.01)。【结论】 REV感染所致SPF雏鸡法氏囊细胞Bcl-2和C-myc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含量异常均与病毒感染导致的法氏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而法氏囊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REV感染引发的机体免疫机能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建立并利用鸡白细胞介素18(Chicken interleukin-18,ChIL-18)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感染肉鸡后主要免疫器官的IL-18 mRNA转录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IL 18的分泌水平在感染后7和14 d均显著升高(P<0.05),在感染21、28、35和42d表达差异均有显著变化(P<0.05).本研究为探讨REV感染的免疫抑制机理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建立并利用鸡白细胞介素18(chicken interleukin-18,ChIL-18)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感染SPF鸡后主要免疫器官的IL-18mRNA转录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IL-18的分泌水平除感染后14d脾脏外,在感染后7,14,21,28,35,42,49d均显著升高(P〈0.05)。本研究为探讨REV感染的免疫抑制机理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拟通过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分子克隆化病毒REV-C99株对1、8日龄SPF鸡的致病性比较,探讨REV的致病性与感染日龄的关系。在1、8日龄SPF鸡,分别腹腔注射REV-C99株1000个TCID50.只-1,以新城疫病毒(ND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滴度的测定结果为指标,比较了REV对不同日龄SPF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日龄SPF鸡感染REV后,即使经过NDV灭活疫苗的二次、三次免疫,对NDV的HI抗体滴度仍然差异显著(P0.05);而8日龄SPF鸡感染REV后则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以及NDV灭活疫苗的二次、三次免疫,对NDV的HI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REV感染1日龄SPF鸡可显著抑制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体液免疫反应,并且这种免疫抑制作用可持续至4个月;而8日龄SPF鸡感染REV后更多表现为一过性的致病作用。显然,REV的致病性对雏鸡感染日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揭示出控制REV早期感染的重要性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对SPF雏鸡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以21日龄SPF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SPF雏鸡感染IBDV后,其哈德尔腺和盲肠扁桃体中TGF-β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1日龄SPF雏鸡感染IBDV强毒后1~28 d,其上述局部黏膜免疫组织中TGF-β1 mRNA表达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雏鸡,其中哈德尔腺TGF-β1 mRNA表达于病毒感染后3~28 d极显著高于对照雏鸡(P<0.01);而盲肠扁桃体的上述被检指标于病毒感染后3~14 d极显著高于对照雏鸡(P<0.01).表明IBDV感染所致的雏鸡免疫抑制与雏鸡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组织TGF-β1 mRNA表达增加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IBDV的免疫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株的致病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性.用包括分子克隆化病毒REV-C99在内的不同来源的6个REV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以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9-AIV、H5-AIV)与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NDV)免疫后HI抗体滴度的测定结果为指标,比较不同REV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分别用3000TCID_(50)·只~(-1)的剂量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6个REV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H9-AIV、H5-AIV与NDV免疫后4、5与6周的HI抗体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但6个REV感染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来源REV株感染1日龄SPF鸡后均造成生长迟缓,并对体液免疫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这也揭示出REV感染可能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鸡群经不同途径感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排毒动态,本试验通过设立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6胚龄卵黄囊感染组、1日龄SPF鸡腹腔感染组以及对上述两组SPF鸡分别加入感染鸡的卵黄囊感染同居组和腹腔感染同居组,建立SPF鸡感染REV模型,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在不同日龄记录各组鸡的体重和死亡情况,并综合运用反转录PCR(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3种检测方法对各感染组进行REV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腹腔感染组和卵黄囊感染组SPF鸡体重增长在感染后第21~70天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卵黄囊感染组SPF鸡的死亡率在感染后第49和63天显著升高(P<0.05),腹腔感染组SPF鸡的死亡率在感染后第42天显著升高(P<0.05),卵黄囊感染组SPF鸡血浆中REV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第21天显著高于腹腔感染组(P<0.05);(2)卵黄囊感染组SPF鸡自出壳即可检测到病毒血症阳性,并在感染后第21天时达到排毒高峰,腹腔感染组SPF鸡在感染后第14天时达到排毒高峰;(3)卵黄囊...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对感染REV后3、7、14、21、28和35 d的SPF雏鸡脾脏进行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e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 peroxidase 1,GPx1)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脾脏器官指数的检测。结果显示,SPF雏鸡感染REV后,脾脏H_2O_2、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T-AOC、抗氧化酶等抗氧化指标及器官指数分别于不同时间不同程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表明SPF雏鸡感染REV后,脾脏发生氧化应激,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可在REV致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对雏鸡中枢免疫器官细胞凋亡及其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将70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REV感染组(I)和对照组(C),应用酶活性检测、荧光定量PCR、ELISA、TUNEL等方法对中枢免疫器官细胞的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Bcl-2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和凋亡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SPF雏鸡感染REV后,其胸腺中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Bcl-2mRNA及其蛋白质含量、凋亡细胞数量均于7~28d内不同程度(P0.05或P0.01)高于对照组雏鸡;法氏囊中上述被检指标均于7~35d内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雏鸡。研究表明REV感染引起SPF雏鸡中枢免疫器官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增强、Bcl-2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上调所致的细胞凋亡与雏鸡免疫器官功能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SPF雏鸡感染REV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通过对 1日龄 SPF雏鸡人工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 REV) ,观察了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和脾脏 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雏鸡感染 REV后胸腺 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于7、2 1、4 2和 4 9日龄明显降低 ( P<0 .0 5) ,于感染后 1 4、2 8和 3 5日龄极显著减弱 ( P<0 .0 1 ) ;脾脏 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分别于感染后 1 4~ 2 8d和 3 5~ 4 9d较对照组雏鸡明显或极明显降低 ( P<0 .0 5,P<0 .0 1 )。法氏囊和脾脏 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分别在感染后 7~ 4 9d和 1 4~ 4 9d极显著减弱 ( P<0 .0 1 )。免疫器官胸腺重量和脾脏重量与体重比值及体重分别于感染后 7~ 4 9、7~ 3 5、7~ 4 9d明显降低 ( P<0 .0 5,P<0 .0 1 )。说明SPF雏鸡感染 REV后 ,免疫器官 (胸腺、法氏囊和脾脏 )淋巴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 ,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发生明显降低或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