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胶、果胶和胶浆属于很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大分子,是从植物和树木、果实中得到。它们含有一系列不同的单糖单元,包括具有反式构型链和侧链的高度支链结构键合的氧化糖单元。它们是水溶性的,能生成凝胶或高度胶状的溶液。它们主要用于食品(占40%)、造纸  相似文献   

2.
羟甲基化可以显著提高碱木质素的羟基含量,是增强木质素反应活性的有效改性方法。为提高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并分析碱木质素结构变化,笔者通过红外光谱(FTIR)、碳谱(DEPT 135)和异核单量子关系(HSQC)对羟甲基化木质素和原料木质素的结构分别进行表征,分析碱木质素在羟甲基化反应过程中结构变化,并对反应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木质素对羟基肉桂酸单元(PCA)、阿魏酸单元(FA)侧链上C_7、C_8双键,对羟基苯基单元(H)的C-3、C-5,愈创木基单元(G)的C-5和甲醛发生加成反应,形成羟甲基,而木质素的其他结构单元,如:紫丁香基单元(S)、β-O-4醚键结构(A)、苯基香豆满(C),并不能和甲醛发生反应。碱木质素改性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h,pH为11,m(碱木质素)∶m(甲醛)为6∶1。在最优条件下得到的羟甲基化碱木质素的羟甲基质量分数为2.32%。本研究结果可为羟甲基化碱木质素基新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细黄链霉菌菌剂与氮磷钾肥配施桔梗幼苗,研究桔梗幼苗的生理指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细黄链霉菌菌剂与氮磷钾肥配施,均提高了桔梗幼苗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细黄链霉菌菌剂最佳浓度为50倍),而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细黄链霉菌菌剂最佳浓度为20倍)。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桔梗幼苗POD活性分别与蛋白质含量、CAT活性正相关且差异性高度显著(P0.001),蛋白质含量与CAT活性正相关且差异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民勤沙区沙丘的基本特征及其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勤沙区的沙丘包括新月型沙丘、新月型沙丘链、沙垄、沙堆和复合型沙丘及沙丘链5 种类型;沙丘高度一般为4~10 m;沙丘走向有横向(NE-SW)和纵向(NW-SE)以及多风向形成的不规则形。沙丘移动的基本特征是:(1)风是沙丘移动的动力,风向单一时沙丘移动速度快。(2)沙丘越高移动速度越缓慢。(3)沙丘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为主。(4)沙丘移动的方式有前进式、摆动式和摆动前进式3 种。(5)植被盖度越大移动就越缓慢。(6)一年中5月份移动速度最快,9月份最为缓慢。  相似文献   

5.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特点,提出了一套占地面积小、脱氮除磷效果好但工艺流程简单、管理要求低、投资和运行费用省的"厌氧—缺氧—跌水曝气"组合工艺。通过实验室小试试验对各单元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厌氧单元采用2~3级简化型UBF厌氧反应;好氧单元采用5级跌水曝气,总跌水高度2.5m,相邻两池间的跌水高度0.5m;好氧回流比30%,回流至缺氧单元,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及山槐(Albizzia kalkora)树皮提取物中分离出来的水溶性单宁,通过各种降解反应及波谱方法研究,判定均为原花青定,且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十分相似,它们的终端单位均由各占一半左右的(+)—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组成,二者的比例为6:4。延伸单元亦均由(+)—儿茶素与(-)—表儿茶素组成,而以(-)—表儿茶素占绝大部分,二者的比例约为3:7。它们的分子中,2,3—反式与2,3—顺式单元的比例约为2:8。木麻黄和山槐树皮单宁的平均聚合度分别为12和14。  相似文献   

7.
在非生长季,城市绿地中地表覆盖物在缓解空气颗粒物污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北京市海淀区道路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出37条道路作为道路样本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非生长季地表覆盖特征及影响要素,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复合覆盖模式比单一覆盖模式绿地的灌草及地表覆盖率高,超过15个百分点,且覆盖面积超过80%。(2)非生长季灌草及地表覆盖率分别为76.9%和68.94%。有约30%道路绿地是裸露的,较生长季的45%有所改善。(3)灌草覆盖率超过8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37.72%,超过6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53.51%,两者都低于生长季;而地表覆盖率超过8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23.68%,超过6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40.35%,都显著高于生长季。(4)海淀区道路绿地地表覆盖质量整体较好,但四环-五环的绿地区域存在盲区,地表覆盖质量差。最后,文章分析了造成海淀区道路绿地地表土壤裸露的原因,以及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态养护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对沙柳颗粒致密成型过程中的力链特性,在采用PFC2D离散单元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强力链长度和数量等随轴向应变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加载使得更多的高应力颗粒相互粘接形成强力链;强力链长度和数量成反比,统计发现最长的力链是由9个颗粒构成的;初始孔隙率对强力链数量和短程力链影响较大。对不同应变时期的强弱力链进行量化处理发现:强力链聚集在轴线附近,对体系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弱力链聚集在模型边壁和底部,对体系的稳定性影响不大。沙柳颗粒单轴压缩过程经历应力强化、应力波动2个时期,选取时间顺序为轴向应变0.91%,1.88%,2.82%,3.75%时对力链的平面分布进行细致分析,力链整体强度依次递增。模型加载过程中随着应变的增大,强弱力链数量均发生变化,最终在模型顶部生成的力链最强、中心层次之、底部最弱。力链网络显示出很强的各向异性,较为集中的竖直方向力链为体系稳定性发挥了巨大作用,力链各个方向的接触个数和法向接触力分布变化证明了此论断。  相似文献   

9.
以纳米纤维素(NCC)为原料,先采用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氧化制备氧化纳米纤维素(TONC),再与不同链长脂肪胺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得到脂肪胺改性纳米纤维素,当脂肪胺为十二胺(DOA)、十四胺(TEA)、十六胺(HEA)、十八胺(OCA)时,分别制得DOATONC、TEATONC、HEATONC和OCATON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元素分析表明:脂肪链接枝成功,改性后纳米纤维素的晶形没有发生改变,为原有Ⅰ型晶型;接触角和分散性测试表明:随着脂肪链的增长,改性纳米纤维素表面的亲水性明显下降(接触角由65.8°上升至93.9°),而分散率由25.17%先降至11.97%,再升至71.71%。将1%的改性纳米纤维素添加到聚乳酸(PLA)中制得复合膜,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脂肪链的增长,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明显提高,其中PLA/OCATON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40.2 MPa和6.39%。  相似文献   

10.
在不使用离子交换膜的前提下,以活性炭为电极材料,通过构筑不同堆叠单元数量的电容去离子(CDI)系统,以12 mmol/L的NaCl溶液为模拟盐水,考察堆叠单元数量、进水流速对CDI系统产水规模、脱盐容量和能量效率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速4 mL/min下并联1、 2、 4对电极单元,CDI系统脱盐总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0.11、 23.41和34.22 mg,且系统的平均脱盐浓度(ΔC)和热力学能量效率(ηTEE)随电极单元数量增加而显著增加,ΔC由2.16 mmol/L增加到7.31 mmol/L,ηTEE由0.66%增加到2.17%。在2对电极单元的CDI系统中,随着进水流速的增加,充电效率和脱盐容量(QSAC)基本保持不变,系统的ΔC、ηTEE和产水能耗均显著降低。此外,当同比增加电极单元数量和进水流速时,1、 2、 4对电极单元的CDI系统的流速分别为4、 8、 16 mL/min,此时对应的脱盐总量分别为10.11、 22.25和32.89 mg,且在80 W·h/m3  相似文献   

11.
从 Vakaneri 10年生的赤桉人工林中选择五株样木,研究它们的密度变化。研究的结果表明:1.密度(基本的和气干的)随高度而降低;2.平均基本密度为0.61~0.64克/立方厘米,15%含水量的密度为0.77~0.85克/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12.
树种和组织对树干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量估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储量存在空间变异,但在树干NSC储量估算时却很少考虑这种变异性。本研究量化树种、组织和树干高度对树干NSC储量估算的影响,为构建温带森林碳循环模型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无孔材树种兴安落叶松、半环孔材树种胡桃楸和环孔材树种春榆为对象,每树种各选取优势木3株,在生长季后期伐倒后按1 m区分段截取圆盘(18~21个),采用国际通用方法测定生物量;同时按树皮、边材和心材分别取样,采用苯酚硫酸改进法测定样品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后分析树种、组织和树干高度对NSC储量估算的影响。【结果】树种、组织和树干高度对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即可溶性糖与淀粉之和)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树干高度对淀粉的影响除外);3个树种树皮NSC平均储量(8.3%)分别为边材和心材平均储量的3和5倍,心材NSC储量的种间差异不显著,兴安落叶松树皮的NSC储量(12.0%)最高,边材的NSC储量最低(1.9%);3个树种各组织不同树干高度NSC储量的相对变化量为50%左右,其中树皮和整个树干的NSC储量均随树干高度升高而增大,而平均枝下高以下树干边材和心材的NSC储量多随高度升高而略有降低;区分树干NSC储量的变异来源后发现,树种对树干NSC储量相对误差的贡献率达32%,组织间差异的贡献率在25%以上,高度变异的贡献率为9%。【结论】树种、组织及树干高度显著影响树干NSC储量估算,其影响程度为树种组织树干高度。  相似文献   

13.
从甘露糖单元的角度分析半纤维素中糖单元与木质素苯丙烷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阐明裸子植物中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的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使生长中的植物细胞壁甘露糖单元上的碳原子被13C同位素示踪并抑制甘露糖向木质素转化,将带D-13C6-甘露糖、外源性木质素前驱物松伯醇-β-D-葡萄糖苷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抑制剂AOPP一起投入到银杏(Ginkgo biloba L.)植株中。结果表明,新生木质部的LCC中甘露糖单元被13C同位素标记,而且对银杏的正常代谢没有明显的影响。从带13C标记的新生木质部组织提取LCC,并用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酶解LCC得酶解LCC(EDLCC)。用FT-IR及13C NMR分析LCC和EDLCC,结果证明半纤维素中的甘露糖C-6位与木质素侧链的α-C以苯甲醚键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在林木的遗传改良中,为建立种子园或其他育种目的而进行的单株(或集团)选择,是依据它们某一性状的外表形态,即它们因为某性状具有优良的表型而中选的。但是我们要获得一个性状的理想增益,就得进行多代改良。多世代的改良,就象一条长链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松材线虫适生区的精细化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0 m×90 m为最小面积单元,评估了云南省松材线虫的适生性.按高度适生、适生、中度适生、不适生4个水平,给出了全云南省每一个栅格单元水平上的适生性分布地图.结果表明高度适生区土地面积在70%以上的县有13个,在50%~70%之间的县有17个,在25%~50%之间的县有27个,在5%~25%之间的县有26个,5%以下县有26个.在像素点水平上建立空间模型进行适生区分析或风险区分析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法,能为基层单位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精细化的空间数据.  相似文献   

16.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对觅食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种群所选用的觅食地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越冬黑颈鹤的家庭鹤与集群鹤两种类群中对觅食地的8种生境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植被型、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最近水源距离和最近干扰距离)及其相对应的项目均表现出有相同的选择性。除家庭鹤更偏好选用上坡位(54.4%)作觅食地,而集群鹤更偏好选用下坡位(44.5%)作觅食地外;对其他因子的选择频次相差不大。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觅食地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取了主成分。其结果表明:对越冬黑颈鹤觅食地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对其两种类群而言,对家庭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坡向、干扰距离和植被高度;而对集群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水源距离、坡向和植被高度。越冬黑颈鹤所选择的觅食地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开阔(植被高度3~10 cm,上坡位(54.5%))、距离水源较近(100~500 m)、植被盖度适中(>40%~<60%)、背风〔东北坡向(45.4%)和西南风(63.6%)〕、缓坡(<30°)、附近有人类活动(距100~700 m)的鸭茅草草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中家庭鹤与集群鹤对觅食地选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水源距离、植被盖度和干扰距离上。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不同杜仲适生区对良种接穗的需求,本研究探讨了杜仲接穗远距离调运技术。根据不同的建园目的选择芽体饱满、健康无病虫害、与砧木直径匹配、适宜的良种接穗品种,对接穗经摘叶(保留0.30.5cm短柄)处理后,控制接穗长度在300.5cm短柄)处理后,控制接穗长度在3040cm,数量100根为一束进行捆扎,每4束为一个捆绑单元,用塑料膜包扎保湿;保持运输环境温度540cm,数量100根为一束进行捆扎,每4束为一个捆绑单元,用塑料膜包扎保湿;保持运输环境温度515℃、相对湿度80%15℃、相对湿度80%90%、层积高度1.590%、层积高度1.52.0m;控制运输时间在42.0m;控制运输时间在412h;接穗保藏条件为512h;接穗保藏条件为515℃、相对湿度90%,保藏时间不超过7d。采用本技术,杜仲良种嫁接成活率可达80%以上,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阴离子型聚硅氧烷改性萜烯基环氧树脂多元醇(ASTP)水分散体与亲水改性己二异氰酸酯三聚体(HDI)复合,组成了聚硅氧烷(HTPDMS)改性双组分水性环氧树脂(EP)/聚氨酯(PU)复合体系。HTPDMS分子链段接入树脂基体中,在固化交联的过程中硅氧烷链段向聚合物表面富集,当HTPDMS的用量为多元醇质量的10%时,硅氧烷在聚合物表面达到饱和,降低了聚合物表面能,提高了表面接触角,改性后表面接触角约为95°,疏水性增强。由于硅氧烷链段热稳定性好,添加HTPDMS提高了复合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然而硅氧烷链段玻璃化温度低,且易与聚氨酯基体树脂形成微相分离,添加HTPDMS降低了复合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储能模量。  相似文献   

19.
陈云平  程贤甦 《林业研究》2008,19(2):159-163
稻壳高沸醇木质素(RHL)是通过高沸醇溶剂法制备得到的,借助化学组分分析、红外吸收光普、氢质谱和碳质谱分析法分析其结构性质.把稻壳与70%(90%的丁二醇水溶液混合后,放入高压釜中,在一定的固液比下,加热至200(220℃,保持1.0(3.0小时.加水沉淀后,就可以得到水不溶的RHL.温度越低,木质素的得率也越低;丁二醇浓度越低,木质素得率也将越低.化学分析得到RHL分子量是1939 g(mol-1、残糖量5.12%;核磁共振得到RHL脂肪基对芳香甲氧基的相对强度分别出现在3.5-3.8 ppm和 3.8-4.0 ppm,RHL各单元主要通过β-O-4 和 β-5 碳-碳链链接.利用上述数据计算得到了经典的C9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聚乳酸材料的结晶性能、耐热性能和亲水性,以乳酸和葡萄糖为原料,熔融聚合制备了聚L-乳酸-葡萄糖共聚物(PLLAG)和聚D-乳酸-葡萄糖共聚物(PDLAG),并将PLLAG和PDLAG溶液共混,制备含葡萄糖基的聚乳酸立构复合物(sc-PLAG)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法、X射线衍射(XRD)法、偏光显微镜(POM)法和接触角法等对sc-PLAG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c-PLAG的立构复合结晶(SC)结构由PLLAG的L-乳酸链段与PDLAG的D-乳酸链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晶速度快、球晶形貌规整。当PLLAG用量为40%~60%时,sc-PLAG只生成立构复合结晶;当PLLAG用量小于40%或大于60%时,sc-PLAG则同时含有SC和同质结晶(HC)。当葡萄糖基质量分数均为5%时,所有sc-PLAG的SC熔点(T_m)均为197.5℃,与PLLAG用量无关。sc-PLAG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T_m和接触角均随着葡萄糖基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其结晶度则随着葡萄糖基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当葡萄糖基质量分数为5.0%时结晶度最大,为53.84%。含葡萄糖基的聚乳酸立构复合物改善了聚乳酸材料的结晶性能、耐热性能和亲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