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外来杨树遗传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不同时期引进的杨树遗传资源。在总结了外来杨树资源对推进我国杨树栽培品种化和育种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的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对基因资源研究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资源保存基地,增强今后杨树育种创新能力;扩大资源评价研究的规模和深度,使外来杨树资源利用更有预见性;杂种杨树的基因渗入可能会改变原有乡土杨树的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对人工育成品种导人不育基因是防止基因污染的关键技术措施,应作为今后推广新品种的一项必备新指标;为应对我国气候变化可能为杨树集约栽培带来的有益性(栽培区北移和生长期延长)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干旱缺水)及病虫灾害所需求新品种作前瞻性准备,必须从现在起开始新一轮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研奔。  相似文献   

2.
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杨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对目前AFLP分子标记在杨树遗传育种中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和克隆,种质资源和品种鉴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综述,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滇杨遗传改良策略初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滇杨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乡土树种,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杨属树种。针对目前国内滇杨遗传改良研究几为空白的现状,对其遗传改良的途径进行了系统探讨。从滇杨的资源特点及研究现状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杨树遗传改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高效、合理可行的滇杨遗传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杨树分子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是中国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杨树资源丰富的国家 .杨树具有速生丰产、实用性强、无性繁殖能力强 ,且基因组较小等特点 ,现已成为研究林木生理和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树种 .该文概述了基因工程技术、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在中国杨树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竹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子遗传育种研究因为受到其生物学特性的限制,一直进展缓慢。近年来,国内外对竹子遗传育种的研究投入加大,竹子的组织培养技术以及转基因育种发展迅速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遗传基础、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3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竹子遗传育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述,并提出加强竹子种质资源保护,重视种质资源保存新技术的研究,加强竹子开花机理和开花人工诱导的研究,把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技术平台,以推动竹子遗传育种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我国林木育种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综述了近年来林木遗传标记技术、林木基因组研究、林木抗虫、抗病、抗逆境、品质改良、遗传转化等基因工程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并探讨了生物技术与林木常规育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竹子生长快、周期短、用途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由于竹子的开花周期长、结实率低,新品种培育极为困难,极大地影响了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竹子育种工作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文中在介绍竹子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综述近年来竹子再生过程中外植体的类型和发育阶段、培养基的选择、生长调节剂和添加物的使用以及遗传转化过程中农杆菌菌液浓度、培养条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竹子遗传改良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该技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桉树可持续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华南地区发展桉树工业纤维用材林对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需求的迫切性出发,分析了桉树引种成功之后遗传改良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要实现华南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桉树长期可持续遗传改良体系,坚持以多世代群体遗传改良为基础,种间杂交无性转化利用为突破,加快育种增益转化为生产力的育种思路;强调新世纪桉树育种要重视常规育种与分子遗传研究相衔接,通过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多层次多育种方式的相互交叉,充分利用各层次的遗传变异,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
关于杨树遗传育种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外杨树育种实践,讨论了树遗传育种的一些理论问题:(1)对的育种目标和杂交遗传变异坪行的;(2)从遗传角分析了交互轮回选择法是一种科学的杨树育种程序;(3)回交能克服杨树杂种不育和后代夭亡。  相似文献   

10.
针叶树种遗传转化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尽管针叶树种的遗传转化相对较难, 但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针叶树种的遗传转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文中从针叶树种主要采用的转化技术和遗传转化研究的应用2个方面对针叶树种遗传转化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并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介绍了杨树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杨树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克隆及转基因应用研究方面的状况,并对杨树基因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总结了杨树基因工程研究的规律,以促进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建立的南林95杨高频再生体系为基础,利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GUS组织染色分析法研究了预培养时间、茵液浓度、As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5个因素在4个水平上对南林95杨遗传转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南林95杨转化中添加卡那霉素的适宜浓度。运用DP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杨树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预培养7d,在含As200μmol/L的茵液浓度为0.6的农杆菌液中侵染20rain,共培养3d为最佳遗传转化体系,适宜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50mg/L;本试验共获得6株转化植株,经GUS染色检测和PCR分析表明.GUS基因已初步整合进入南林95杨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杨树维管组织特异启动子的克隆与启动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启动子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关键性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所控基因表达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依据拟南芥ATH1芯片分析杨树维管形成时期特异表达基因的结果,选取了差异表达基因NST3,通过BLAST比对在杨树EST数据库(PopulusDB)中找到同源性较高的基因NAC068。以毛白杨为材料,在其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该基因5'侧翼区901 bp长的片段,命名为pProNAC068,将该片段置换pBI121载体中的CaMV35S启动子,并在84K杨中检测报告基因GUS的表达情况。经过GUS活性检测分析发现:该启动子可以控制外源基因在次生维管组织中特异表达,从而为基因工程中有目的的控制外源基因在维管组织中的表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外来杨属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天然分布和从国外引进的杨属(PopulusL.)种质资源。总结了中国天然分布的杨属种质资源的派别、种类、分布范围和分布特点。在中国杨属5派中,以青杨派(Tacamahaca)种类最多,白杨派(Populus,以前称Leuce)分布最为广泛,黑杨派(Aigeiros)最具经济价值。将中国杨属树种引种历史划分为解放前的零星引种时期、50年代至80年代的以引进国外培育成功的优良品种为主时期和90年代后注重种质资源引进时期三个阶段,介绍了每个阶段的引种特点和引进的种质资源。在过去50年种,中国天然分布的白杨派和引进的黑杨派(Aigeiros)种质资源在中国的杨树栽培和育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PCR-SSCP用于针叶树种遗传分析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松树单倍体胚乳,双倍体的针叶材料,扩增了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的5个DNA片段,研究了SSCP这一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SSCP分析方法具有坚实的分子基础、较高的分辨率和试验重复性。对SSCP谱带在杂交子代和单倍体胚乳的分离分析,证明了SSCP还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varieties (clones) and knowledge of their genetic relationships are essential for poplar breeding and variety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21 elite poplar varieties of Tacamahaca and Aigeiros in China were fingerprinted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Four AFLP primer pairs developed generated totally 181 AFLP polymorphic fragments, and in particular, each primer pair generated fingerprint profiles specific to each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by dendrogram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sted poplar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groups, and indicated the clear separation of varieti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of poplar and the primary distinction between native and exotic poplar varietie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ested poplar varieties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ir fingerprint profiles and that genetic relationships deduced from the stud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genealogy.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FLP could be used to construct DNA fingerprints of polar clones at a large-scale level and to determine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oplar varietie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06, 28(1): 85–90 [译自: 云南植物研究]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抗虫基因的特性、抗虫机理及其在杨树抗虫育种中的应用,指出了杨树抗虫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