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辣椒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阐述了辣椒疫病在福鼎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并从种植抗性品种、采用农业栽培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其防治技术,以供辣椒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措施对辣椒疫病的生态控制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多年对不同农业栽培措施下辣椒疫病发生情况的观察和研究,表明起垄覆膜栽培,轮作倒茬、合理套作以及控制灌水等对辣椒疫病具有明显的生态控制效应,是防治辣椒疫的有效措施,在重病区进行的起垄覆膜轮作倒茬、浅灌控水主要内容的农业措施防病示范,获明显防病、增产效果,田间病体率比常规撒和低了73.9%,产量提高了13.0%。  相似文献   

3.
大棚辣椒疫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棚辣椒疫病在鲁南发生严重。作者在对大棚辣椒疫病症状、发生规律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 ,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方面介绍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辣椒优质丰产栽培的基础,辣椒生产者必须对病虫害危害的症状,发生规律有所了解,才能进一步正确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积极有效地防治各种病虫害。尖扎县辣椒栽培中经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病毒病、疫病、疮痂病等;虫害主要有潜叶蝇、红蜘蛛、蚜虫等。综合防治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科学的农业栽培措施,生物和物理的防治方法,避免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降低成本和减少农药污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张家川县气候条件和栽培特点的分析,结合大棚辣椒疫病发生规律及特点,经过综合防治示范,探索大棚辣椒疫病防治措施,提高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西安地区设施蔬菜连茬栽培,棚室内辣椒病虫害发生严重,主要从栽培措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技巧和化学防治几个方面进行集成防治,确保棚室辣椒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7.
色素辣椒疫病已成为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死株率最高可达70%以上,对辣椒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了极大影响。防治措施上选用农业综合防治技术并结合化学防治技术,实现色素辣椒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8.
根据华亭县辣椒栽培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辣椒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情况,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以期为今后辣椒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高垄覆膜+小水勤灌+测土配方施肥的农业防治方法防治辣椒疫病模式,辣椒疫病农业防治率可达99%。笔者就农业综合防治辣椒疫病进行初步试验,为辣椒生产者有效地防治辣椒疫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蚜虫、棉铃虫、病毒病、疮痂病、生理性日灼、辣椒疫病等六种辣椒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并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三种防治措施进行简单介绍。在辣椒病虫害防治中,要综合利用物理、农业、化学以及生物防控技术,有效减缓病虫害危害程度,同时还可以减轻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高效、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构建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及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设想,并从设立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财政专项和运行专项;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甘肃省主要植物病害灾害发生的地理和环境条件进行了评述,对甘肃省市要植物病害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生态防治、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持续植保工程,作为甘肃省植物病害减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甘肃省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测评方法对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处于现代农业的准备实现阶段.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推进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现代农业发展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村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构建了包括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5个方面20项指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得到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了不同时段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评价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的拉升作用较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资源减量化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是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08年影响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因素,其约束度为57.03%,然后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其约束度分别为20.06%、17.12%和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依据甘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将甘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分为农业生产与农具恢复、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与水利抗旱、有计划大规模的发展、改革开放与结构调整及面向市场全面发展五个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相比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和科技应用贡献率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目前甘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甘肃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玉米、薯类生产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旱作节水机械化及畜牧业生产机械化。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甘肃省玉米监测的应用水平,开展了玉米苗情监测,在监测玉米长势的基础上,调查土壤、农田小气候、生产管理、生育时期、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规范化调查,并建立起规范统一的玉米苗情长势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出了适合甘肃省春玉米区苗情长势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多指标综合测评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2002—2016年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空间分异显著,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特征,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集聚趋势明显,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显著,河西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陇南地区为低水平集聚区,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增强,并持续表现出空间稳定性特征;3)人均农机化财政支出、公路密度和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导入机制等方面促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均衡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技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中共中央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而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也在积极贯彻并落实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任务当中。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共14个主要城市2013年农业科技数据为依据,构建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主要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进行排序,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各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按相似性分为四类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与该地区农业经济、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各地区间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提升空间和发展势头不可小觑。并提出提高甘肃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为研究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做出典型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我国2010—2017年农业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时序演化特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产中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构建了以农业用水量、能源产品使用量、排灌耗能量、能源产品生产用水量作为输入变量,以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GDP)为输出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我国有19个省份尚未达到DEA有效状态,大部分省份的农业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有较大上升空间。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省份(20个)的综合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宁夏、甘肃、新疆三个西北省份的纯技术效率明显落后,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