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安徽省黄山市降雨型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进行研究,拟为黄山市各区县精细化滑坡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山市2004—2019年历史滑坡点及其对应的降雨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经验性阈值Caine模型,通过比较滑坡前有效降雨量的方式确定诱发滑坡降雨历时,建立各区县降雨强度—历时(I-D)阈值曲线。考虑到I-D曲线在灾害预警中的实用性,以歙县滑坡点为例,将该县诱发滑坡的降雨事件按照气象预报的雨强标准分为小中雨组、大雨组和暴雨及以上组。根据雨强的分组情况建立歙县复合型降雨I-D阈值。[结果]黄山市降雨型滑坡多由中长历时降雨诱发,复合型I-D阈值更能体现各雨况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此阈值可直接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对滑坡进行预警。[结论]I-D阈值具有强烈的区域适用性,依据气象预报对降雨强度分组的滑坡复合型降雨阈值曲线,可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数据进行区域滑坡预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历时降雨强度与区域滑坡灾害的关系,并对滑坡灾害的气象预警阈值进行研究,为地方管理部门地质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了2013—2021年研究区348个雨量站的逐小时降雨数据和231处近10 a已发生灾情、险情滑坡事件的时间及位置,基于平均降雨强度(I)—降雨历时(D)模型,分地貌单元,提出了不同降雨历时的临界降雨预警阈值和分级预警阈值。 [结果] 研究区丘陵地貌区不同前期降雨条件下1,3,6,12,24和48 h平均雨强的红色预警阈值依次为29.774,18.579,14.416,11.186,8.679和6.734 mm;低山地貌区不同前期降雨条件下1,3,6,12,24和48 h平均雨强的红色预警阈值依次为28.849,15.542,10.520,7.121,4.820和3.263 mm。 [结论] 在24 h前期降雨条件下,低山区对降雨的敏感性明显比丘陵区高,具体表现为低山区1,3,6,12和24 h的临界预警阈值明显比丘陵区更低,但随着降雨历时进一步延长,低山区和丘陵区域临界预警阈值趋于相近。  相似文献   

3.
文县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县后,针对全县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在泥石流监测预警点和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点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对滑坡和泥石流的监测机制、预警网络建设、科学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准确预警预报为出发点,以"防大汛、避大灾、减少灾害损失,服务于发展山区经济"为目的,成功地预报了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并进行了险情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保障,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降雨诱发滑坡灾害的气象预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8—2014年的滑坡灾害与前期降雨量间的关系,构建降雨诱发滑坡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优化模型的权重参数,为四川省滑坡灾害预警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基于降雨信息资料,对四川省滑坡灾害的前期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分别计算和优化灾害的前期综合日降雨量间的权重关系和气象预警模型中地质环境背景值与降雨诱发灾害概率值的权重系数。[结果]滑坡灾害的当日降雨量、前一日降雨量和前两日降雨量对灾害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87,0.220,0.189,气象预警模型的地质背景概率和综合雨量概率的权重参数分别为0.394,0.606。根据以上研究构建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利用已有灾害点对其进行验证,证得模型的整体准确率为78.36%,进而通过2013年7月10日的群发滑坡灾害个例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良好。[结论]该模型预警效果良好,精确度较高,能为相关部门提供的防灾减灾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滑坡破坏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研究不同条件对土壤边坡发生滑坡破坏的影响。主要通过水槽试验,对不同降雨强度(40、70和100 mm/h)、坡角(45~55°)和土壤初始含水量(5%~12%)条件下造成土壤边坡发生滑坡破坏的现象进行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固定坡角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滑坡破坏速度与降雨强度呈正比变化;固定土壤初始含水量、降雨强度<70 mm/h时,滑坡破坏速度与坡角呈反比变化;降雨强度>70 mm/h时,滑坡破坏速度与坡角呈正比变化;固定坡角和降雨强度,滑坡破坏速度与土壤初始含水量呈正比变化。试验结果可为预测、判断边坡发生滑坡破坏现象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壤侵蚀模型的浅层滑坡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佼佼  范文  吕远强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3):227-230,236
[目的]利用土壤侵蚀模型进行浅层滑坡的预警研究,为山区滑坡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陕西省紫阳县境内440km~2区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在已有历史滑坡资料、气象资料和卫星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土壤侵蚀模型(USLE),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滑坡临界土壤侵蚀强度,再根据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推求滑坡点的预警降雨量。[结果]土壤侵蚀强度与滑坡的发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研究区域滑坡预警的临界土壤侵蚀强度按等级分别为69.6,136.7,179.4t/km~2。[结论]相比以往仅仅统计滑坡与降雨之间关系的传统方法,基于土壤侵蚀模型的方法考虑更全面,也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极端降雨事件对小流域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进而为流域综合治理与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处黄土残塬区的晋西吉县蔡家川农地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2021年10月山西极端降雨事件前后坡沟系统进行航测与实地调查,分析极端降雨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量化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识别滑坡点位空间分布与地形特征,评价流域内典型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结果]农地流域此次降雨历时84 h,累计降雨量160.4 mm,降雨强度1.9 mm/h,降雨频率0.16%,为百年一遇的极端暴雨。暴雨后流域斑块数量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大,蔓延度指数减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减小。暴雨前流域内泥沙连通性分布不均,暴雨后泥沙连通性增大。暴雨后滑坡位点泥沙连通性减小,滑坡多发生在0°~10°和40°~50°的条件下,所占比例分别为29.11%和17.74%。[结论]极端暴雨事件诱发的滑坡影响了泥沙连通性,根据泥沙连通性空间变化可识别水土流失位点,能够用于评估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及极端降雨事件发生后开展生态恢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集中,发生频繁,危害面广,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治理滑坡、泥石流灾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实行以防避为主,充分发挥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站点的辐射效应,普及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基础知识,动员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开展群测群防,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失为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1995年康定城区洪灾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钟敦伦 《山地研究》1997,15(2):129-131
分析洪灾成因:长时间连续降雨和随后而至的暴雨,是山洪成灾主要因素:特殊的水系结构使洪峰流量和城区河流汇合处叠加:山洪的功能大,挟带泥沙和冲蚀能力强,泥石流,滑坡,崩塌强烈活动,为山洪提供大量泥沙,推移质;人类经济活动不当,加大了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0.
陇南陕南片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试点县成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试点中 ,武都、舟曲、文县 3个县成功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 16起 ,避免人员伤亡 70 2 1人 ,减少财产损失 2 .0 8× 10 7元 ,投入效益比为 1∶ 8.6 5。同时 ,及时处理滑坡、泥石流险情 75处 ,使 736 77人 ,2 .5 5× 10 8元险区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得到了安全保障。通过试点 ,不但把山地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而且探索了方法 ,积累了经验 ,走出了一条以预警站点为依托 ,以群测群防为基础 ,预警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减灾避灾新路子 ,为群测群防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石棉县地质灾害发生的雨量条件与气象预警(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棉县发育地质灾害共280处,其发育、发生与降雨过程密切相关。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于最大降雨量出现后的2~5d内,而泥石流灾害往往发生在最大降雨量出现的当天;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地质背景,对石棉县进行了气象预警分区,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和相应降雨过程,确定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当日降雨量和前期降雨量条件,建立了不同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区内的基本雨量警戒线与不同降雨组合条件下的气象预警等级,并绘制出18幅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列图,研究成果可为石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展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链为基础的风险监测预警研究,为改善降雨诱发型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预警精度,提高防灾减灾工作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降雨模型模拟试验来探讨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破坏过程,通过对降雨量、体积含水率和坡体变形破坏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灾害链风险预警阈值。试验设置长时间中雨(50 mm/h)、长时间暴雨(120 mm/h)、循环间歇暴雨和干旱突发型暴雨4种降雨工况。 [结果] 在降雨持续作用下,灾害链发展过程为:地表冲刷、蠕滑、快速滑动、泥石流运移及运移结束。坡体破坏最先从左侧坡脚开始,右侧坡脚稍后。不同降雨工况下坡体破坏形式不同:暴雨工况下坡体中部会产生一条横向裂缝,而形成上下两个滑块;中雨工况下坡体则陆续形成多个滑块;干旱突发暴雨工况下泥石流形成时间最短,运移距离最远,流通和堆积范围相比其他降雨工况更广。 [结论] 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预警监测指标主要为累积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含水率变化和坡体变形发展现场监测。这些监测参数受降雨条件、土体性质、坡角和外部动力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降雨对西宁市浅层滑坡失稳的影响,为该市降雨型浅层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以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H7滑坡为例,采用“天—空—地”协同观测技术对滑坡体进行观测调查,基于流固耦合原理和非饱和土强度理论进行水力耦合数值模拟,得出降雨作用下斜坡的孔隙水压力、应力、位移演化及塑性区分布,通过强度折减法计算不同降雨时长下斜坡安全系数。 [结果] ①南川东路H7滑坡整体形态呈长条状,为“牵引—推移”式滑坡,运动模式表现为坡脚失稳牵引、中部变形滑移及顶部失稳推移。 ②雨水入渗引发斜坡土体饱和度上升、基质吸力消散、有效应力降低、抗剪强度衰弱,导致斜坡的下滑力增大、抗滑力减小,诱使南川东路滑坡稳定性持续下降。 ③ 模拟降雨72 h后,在浅层土体内形成接近贯穿的圆弧形塑性滑动面,斜坡的安全系数从1.17降至1.01,处于“暂时稳定—变形”的欠稳定状态。水平位移在坡脚处最大,为6.89 cm;竖向位移在坡体上部最大,为5.98 cm。 [结论] ①“天—空—地”协同观测技术可有效支撑滑坡灾害的调查与评估,有限元水力耦合数值模拟对降雨型滑坡稳定性研究适用性强、效果较好。 ②南川东路H7滑坡在高强度持续降雨下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威胁道路、建筑及居民安全,需重视潜在滑坡风险。  相似文献   

14.
明确判定泥石流发生时间及危险程度,回归分析关系。在过去研究中,预测精度不高,半衰期变化还没有明确的依据。2006年日本筑波大学恩田裕一等学者对已取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求得半衰期实效雨量与降雨强度。并依据土质、岩性,在一定地区和流域,可作为引发泥石流的降雨条件指标。可有效地设置水土流失灾害、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避难警戒线。今后,用比较多的资料,有必要在任何流域建立半衰期判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地形高差悬殊,地质构造复杂,降雨丰沛且多暴雨,是我国泥石流、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区内发育降雨型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和冰雪消融型泥石流,以及地震滑坡、工程滑坡和降雨滑坡。泥石流和滑坡主要沿断裂带、河流和交通线成线状密集分布,在地震区成群分布,其活动具有突发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季节性和夜发性、灾害链生效应等特征,对城镇、道路、矿山、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资源和风景名胜、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考虑到灾害活动特点和现有的减灾基础,提出如下减灾对策:开展全区灾害普查,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全面考虑减灾需求,合理部署减灾工作;重视基础研究,研发减灾技术,规范减灾行为;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精度;加大重点灾害的治理力度,建立不同类型灾害治理模式;进行灾害风险分析,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探索新时期减灾规律,建立灾害持续治理和减灾长效运行机制;加强能力建设,进行减灾教育和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震后降雨滑坡的类型、活动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来政  周小军  方华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5):113-116,121
汶川地震造成许多山体的整体性破坏,部分山体后缘出现裂缝,岩土体在主震作用下产生损伤,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在降雨激发作用下极易产生新的滑坡灾害。在分析汶川震后滑坡发育条件变化和降雨滑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震后降雨诱发滑坡分为5种类型。震后降雨滑坡的活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小型的塌滑最为典型且数量多,沿河道两岸广泛发育,且震区滑坡发生与降雨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滑坡发生滞后时间短,在强暴雨条件下多为群发型滑坡。从震后降雨滑坡发展趋势来看,初期主要以中小型的滑塌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型滑塌数量将逐渐减少,大型、特大型滑坡发生的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各国广泛的研究由暴雨引发的土沙灾害,应用土壤雨量指数制定预防土沙灾害对策,设定雨量警戒、避难的基准。但靠降雨资料获得的数据对土壤斜面滑坡构成的因素差异很大,不能反映各测试区域不同地形、土壤结构的实际情况。2011年日本宇都宫大学执印康裕等人围绕引起土壤滑坡发生的地形因子,应用程序模型对一定空间范围内适宜降雨特性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模型中输出的数据对土壤潜在滑坡面积指数进行定义,并与土壤雨量指数进行比较。该研究明确了2个指数都能检测出致滑坡发生和非致滑坡发生的暴雨的差别;并能检测出滑坡发生和非发生的暴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秭归县鸡鸣寺滑坡监测预报方法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鸣寺大型滑坡,由于滑前开展了系统的监测工作,做到了预报准确、报警及时,极大地减少了滑坡损失。为验证滑坡监测预报的科学性,采用不稳定斜坡危险度判别法、滑坡位移历时曲线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鸡鸣寺滑坡的监测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依据,其预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三峡库区25°径流小区侵蚀泥沙对0.285,0.978,1.737 mm/min 3种不同降雨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径流泥沙量,随产流历时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减少,最终趋于稳定。侵蚀泥沙峰值量出现的时间随着雨强的增大在整个产流历程中不断提前。坡面径流的累积产沙量随产流历时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相同降雨历时大降雨强度的累积产沙量明显高于小降雨强度的累积产沙量。在降雨强度为0.285,0.978,1.737 mm/min时,侵蚀泥沙中大颗粒的砂粒含量随产流历时的增加大致呈现降低趋势,侵蚀泥沙中细颗粒的粘粒及粉粒含量随着产流历时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但不同降雨强度下侵蚀泥沙机械组成的波动性有显著差异,雨强越大,侵蚀泥沙机械组成与产流历时回归模型拟合越好。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泥沙沉积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洞庭湖是一个吞吐型的过水湖泊,其泥沙沉积量大,1951~1983年累计沉积泥沙约48.07亿t,年平均沉积1.5亿t。泥沙沉积于汛期,多为长江冲积物。严重的泥沙淤积,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十分强烈。泥沙沉积灾害发生在湖区,突出表现为洪涝、土壤潜育化和血吸虫感染。侵蚀灾害发生在山丘区,它导致土壤退化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加剧。加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和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提高人均产值,消除或减轻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从根本上控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