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岩溶山区县域农业碳足迹分析——以毕节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岩溶落后地区的低碳农业发展途径,选择典型岩溶地区——毕节地区,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对其农业碳排放、碳固定和碳足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量最多的黔西县为86 165.4t,最少的织金县为37 169.3t,两者相差48 996.0t,前者是后者碳排放量的1.32倍。碳排放强度最大为黔西县和纳雍县,最少的为织金县,其顺序依次为黔西县>纳雍县>金沙县>大方县>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织金县。(2)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农业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变化差异明显。纳雍县和威宁县的农业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变化呈相反趋势。(3)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碳足迹差异化明显,农业碳足迹都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和单位农业GDP碳足迹差异明显,单位面积碳足迹顺序为威宁县>纳雍县>金沙县>赫章县>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织金县;单位农业GDP碳足迹顺序为威宁县>赫章县>大方县>金沙县>黔西县>毕节市>纳雍县>织金县。威宁县无论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农业GDP碳足迹均最大,织金县最小。  相似文献   

2.
以水土流失严重的毕节地区为例,选择与水土流失最为密切的影响因子,即自然干扰因子(包括多年平均降雨量、山地面积比重、平均坡度、森林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比重)、社会干扰因子(包括垦殖指数、农业占GDP比重、农业人口密度)、水土流失景观格局因子(包括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强烈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中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土壤侵蚀模数、中强度石漠化面积比例)等指标,构建毕节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SPA)方法,对毕节地区8个县市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毕节地区8个县市中,有轻度生态脆弱县1个、中度生态脆弱县市6个、重度生态脆弱县1个。  相似文献   

3.
以毕节岩溶区为例,针对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应用于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力求更客观地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的强度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在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选择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密切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毕节岩溶区的8个县市进行了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毕节8个县市中,有轻度水土流失县1个,中度水土流失县5个,强度水土流失县2个.研究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可为该地区的水上保持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河州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州市之一,全州岩溶面积分布广泛,石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查统计和遥感数据显示,红河州8个试点县市2005、2011、2016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 267.49、2 438.69、2 345.06 km~2,石漠化总体呈逆向演变趋势,岩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其中:2005—2011年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小,石漠化逆向演变特别明显;2011—2016年石漠化面积减少不明显,其中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土地显著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却有所增加。特殊的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发生和演变的主要因素,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出露区,岩性以灰岩、白云岩和灰岩与白云岩组合为主。自2008年开始,红河州主要石漠化分布的县市先后实施了国家第一期和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治理是全区石漠化得以遏制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云南红河州继续推进国家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岩溶石漠化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概念模型,强调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防治等生态环境需水。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清镇市现状和未来1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预测,并分析了其水资源供需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清镇市水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岩溶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中国南方岩溶区总面积约 5 8万km2 ,生态环境脆弱 ,地面岩溶化速率快 ,成土速度慢 ,形成 1cm厚的土壤约需 40 0 0年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石漠化程度高 ,山丘基岩裸露率大于 5 0 %的严重石漠化面积已达 7 5 5万km2 ,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农、林、水各部门在南方岩溶区实施的生态建设试点项目中 ,只有水土保持部门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实效性、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南方岩溶区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力落后 ,群众生活困难 ,急需国家安排专项资金 ,开展连续的、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抢救土地资源 ,防止土地石漠化进一步扩大 ,恢复岩溶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程度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冬季的TM遥感影像,结合遥感技术、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石漠化现状评价模型,并对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粤北典型岩溶山区石漠化程度依然严重,74.03%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被划分为中度以上石漠化等级,主要分布在阳山县中部和乳源县西北部。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表明采用遥感技术获取石漠化景观表征因子,在ArcGIS平台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石漠化现状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炭基有机肥在改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土壤条件下炭基有机肥的施用分区研究对于区域土壤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选择贵州省毕节植烟区为案例区,在对其土壤pH和酸碱缓冲潜力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以改良酸化土壤为目的的炭基有机肥施用适宜性等级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毕节烟区全部采样点的pH均值为6.5,其中大方县、七星关区和威宁县的pH均值较低,分别仅为6.2、6.3和6.3,而织金县、金沙县和黔西县的pH均值超过了7.0,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土壤酸碱缓冲潜力在各县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大方和威宁两县区的缓冲综合指数均仅为0.96,而织金县的缓冲综合指数达到了1.23。各成土母岩和土壤类型的pH和酸碱缓冲潜力的综合分级表明:砂岩、砂页岩和玄武岩土壤属于最适宜施用炭基有机肥来提升土壤pH的区域,其次为砂页岩紫色土,页岩黄壤、黄棕壤、紫色土,以及碳酸盐岩黄棕壤和黄壤,而碳酸盐岩粗骨土和石灰土则属于当前不适宜施用炭基有机肥提升pH的区域。毕节烟区的全部乡镇中,威宁、织金和赫章等县区的82个乡镇属于炭基有机肥重点施用乡镇,大方县和七星关区为主的144个乡镇属于一般施用乡镇,而黔西和金沙等县区中的32个乡镇属于当前不宜施用炭基有机肥的乡镇。研究结果不仅可对毕节烟区土壤的精准施肥和科学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丰富烟区土壤管理分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是目前岩溶学领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研究热点。2008年6月10~12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体现了我国当前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本文以该会议内容为背景,总结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区近年来水土流失动态评价及发展成果,包括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岩溶生态重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几个方面,并提出今后研冤中要加快岩溶科技创新,建立”数字石漠化”,深入岩溶石漠化基础研究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毕节植烟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毕节烟区土壤pH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地统计插值方法获得了土壤pH空间变异特征,并对该地区以改良酸化土壤为目的的炭基有机肥施用适宜性等级进行了划分。毕节烟区土壤pH均值为6.5,其中大方和威宁两县的pH均值较低,仅为6.2,而织金、金沙和黔西三县的pH均值超过了7.0。因子分析表明,成土母岩和土壤类型是毕节烟区土壤pH变异性的主控因子。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土壤pH整体分布呈现东部高于中西部,金沙县西北部、大方县东部、黔西县中部等地区pH均较高,而威宁县南部、赫章中北部和七星关区中西部等地区的土壤pH整体低于其他区域;土壤pH处于适宜等级(5.5相似文献   

11.
云南石林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及治理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区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严重制约着石漠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基于石林县石漠化调查成果及资料分析,提出石林县"一圈、两屏、两域、三区"的石漠化治理格局,并对各治理区治理方向提出建议,为更好地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南广泛分布有大面积的岩溶,由于岩溶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加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岩溶地区大面积的土壤流失,形成石漠化现象。西南地区石漠化、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本文介绍了石漠化的含义、西南石漠化概况、石漠化研究历史、石漠化分类、石漠化形成机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内容,并展望未来石漠化及其治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自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以来,国家先后投入资金11.15亿元,治理小流域476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 411.33 km2,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双下降,并逐步实现了生态治理产业化、监督管理“天地一体化”和监测管理自动化。随着2022年《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印发,毕节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总结毕节市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心编制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精准应用“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补齐水土保持监测弱项和突出加强水土保持能力建设等对策,助推毕节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方农业》2010,(1):59-59
由中宣部等8个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2009年12月23日上午在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黔西县举行,标志着2010年全国“三下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7.
岩溶石漠化是广西脆弱生态恢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1988、1998和2008年3个时相的TM/ETM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碳酸盐空间分布图、石漠化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基于3S技术,构建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研究广西平果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平果县石漠化状况,基本符合实地调查结果;2)平果县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和中部,1988-2008年,平果县总体石漠化程度经历了稍加重然后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石漠化呈现动态、缓慢、反复、可治理等特点.建议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改善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会泽县石漠化演变特征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会泽县岩溶区面积分布广泛,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县之一,加剧的土地石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遥感数据表明,会泽县1987、1999、2011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763.438、894.254、717.257 km2,各石漠化类型面积变化反映出石漠化总体呈先恶化后部分改善的趋势,而人类活动是引起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实地勘察中发现,石漠化分布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关岭组、二叠系阳新组、石炭系马平组和黄龙组、泥盆系宰格组、震旦-寒武系灯影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基于上述成果,在会泽县开展石漠化监测和治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选择具有温凉春干夏湿岩溶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的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5 m分辨率的Spot 5遥感影像、1∶1万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图件,对示范区进行了石漠化遥感解译,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其它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陡坡耕地和裸岩石砾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性是导致石漠化发生程度差异的因素之一,石漠化治理不仅要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示范区人口社会经济情况,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采取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生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0.
广西岩溶区水土保持示范区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及其引发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突出,西南岩溶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已成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以广西岩溶石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果化、弄拉和环江三个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艺措施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比较了各示范区这三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共性、特色和所取得的生态经济效益。果化、弄拉和环江的水土保持成功模式表明,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岩溶区水土保持宏观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地运用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建立立体化生态农业,发展适宜当地环境的作物、水果和药材,以科学技术服务生态建设和土地改良,可以很好地发挥水土保持三大效益,并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