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城郊对比分析,使用1959-2007年3个指标值(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表征西安市热岛效应,引入突变分析法对近49 a西安市热岛效应历年、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热岛效应年变化趋势呈直线型,升温率为0.322℃/10 a,存在1980年、1993年两个突变年,热岛效应上升的主要贡献是低温升高;西安热岛效应季节变化,春季最强,冬、夏季次之,秋季最弱;西安热岛效应与人口数量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城市发展影响热岛效应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最大,冬、春次之,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2.
肖薇薇    安彬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4):103-109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风速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0—2017年逐月风速实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历年及四季风速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1) 1960—2017年黄土高原年均风速以-0.007 5 m/(s·a)速率显著下降,春季降幅最大,其次为冬、秋季,夏季降幅最小;年内月平均风速先升后降,4月风速下降最快,7月下降最慢。(2)黄土高原历年及夏、秋、冬季风速均在1980s突变减少,春季平均风速未发生突变,冬季风速突变后较突变前降幅最大,秋季最小。(3)黄土高原历年均风速、历年及四季风速变率均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站点呈下降趋势的春季最多,夏季最少。(4) AO指数的上升、气候变暖及地表植被覆盖增加等,可能不同程度地造成黄土高原风速长期下降趋势。[结论]黄土高原区应将春季作为防风御风重点时段,将西北部地区作为重点防御地区,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疆阿勒泰地区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4-2001年连续38a的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法对该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20世纪70年代的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最高,此后逐年代下降,大部分站点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全区一致,东部有两站不同;夏季平均蒸发量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少;除冬季外,平均季蒸发量与年变化一致。年平均及春、夏、秋季蒸发皿蒸发量呈波动变化状态,冬季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空间分析表明,夏秋季大部分站的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个别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大部分站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季大部站变化不明显。突变检测表明,该地区年及夏秋季蒸发皿蒸发量80年代中期有一次明显的突变,春、冬季突变不明显。各站及不同季节趋势变化和突变时间的不同步,表明气候变化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会有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西北绿洲1960-2011年86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资料,基于降水平均等待时间指数(AWTP)转化而来的相当干期(EDP),利用线性回归和反距离插值(IDW)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西北绿洲的干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西北绿洲的相当干期年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1.109/10 a。在52 a中,1991年的相当干期最大,达到了108.9 d。西北绿洲相当干期季节变化均呈降低趋势,春季减小最明显。突变分析表明,1976和1996年为相当干期的突变年。周期分析表明,西北绿洲的5个分区分别存在13,12,9,13,10 a的主周期。西北绿洲相当干期呈以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和新疆地区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东南部以及柴达木盆地西部组成的区域为两个中心向四周呈减小的半环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近55年来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回归分析法、小波分析、M-K突变分析,对西安站近55a的降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近55a来,西安降水量呈波动变化过程.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西安地区的降水与西北地区东部的降水变化一致,春季、夏季、秋季降水量都在下降,冬季降水在波动中有明显增加趋势;秋季降水与El Nino、La Nina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冬季降水量增加显著与西风势力增强和南来水汽增多有很大的关系;3a、6a左右时间尺度在55a中始终存在,且周期振荡稳定.突变分析表明西安的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左右有显著的突变点存在,即发生了明显的两次突变,两次突变都是由多雨期到少雨期.  相似文献   

6.
曹伟征  邢贞相    李衡    娄丹  张玉国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6):126-130,136
日趋频繁的极端天气和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准确获取径流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运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采用趋势检验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和小波分析对佳木斯地区1956—2010年径流量变化的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佳木斯地区各季节及全年径流量的年际总体变化趋势的倾向率各不相同,春季、夏季、秋季及全年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冬季径流量则呈缓慢上升趋势;各季节及年径流量的时间突变点基本一致,都分别发生在1967年、1972年和1998年左右;该地区四季及年径流量的周期变化特征差异较大,22年、13年、9年和4年左右尺度波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近56年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安徽省17个气象站及周边9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交叉小波等方法分析了1960—2015年安徽省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春季变化幅度最大为0.3℃/10a,上升幅度最大月份分别为2月、4月、5月、10月份;年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冬季和8月份降水增加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他季节、月份和年降水变化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中部江南丘陵区气温高于淮北平原区和江南地区;江南地区为降水高值区,降水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冬季和夏季各地区变化趋势明显。(3)1994年年平均气温突变,突变后显著升高0.8℃;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均发生突变,春季平均气温变化最明显,突变后显著升高1.1℃;降水量在春秋两季发生突变,夏冬两季均无突变。(4)气温、降水量与ENSO有3~5a的显著周期,主要集中于20世纪60,80,90年代,年降水量周期比年均温周期在时间上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8.
利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分别统计四季最大连续无雨日数(日降水量〈0.1mm)的时间序列,采用正交函数分解(EOF)、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分析各季极端干期日数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黔东南各季节极端干期日数的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极端干期日数最多出现在秋季,最少是春季,夏季北部多,春、秋季南部多,冬季南北部多,西部四季相对较少,年内非均匀性特征非常显著;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控制下,各季节极端干期日数事件的步调基本一致,而中东部发生异常的频次较高,不同季节的天气系统对黔东南各区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阶段性;近49a中各季节出现极端干期日数典型多的年份比典型少的年份多;进入21世纪以后,春、秋、冬季的极端干期日数均表现为显著的增多趋势,而夏季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来疏勒河上游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61—2010年疏勒河上游山区气温、降水和径流数据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和R/S分析法,在年、季节尺度上研究了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揭示了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50a来研究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且持续性极强。20世纪60—70年代气温偏低,1986年以后快速上升,并在1990年左右发生暖突变。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增加趋势明显且持续性较强。20世纪60—70年代降水偏少,80年代开始偏多,90年代偏少,1998年左右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研究区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受气候变化影响上游地区径流量显著增加,其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与降水变化相似。冬季和秋季径流变化主要受地下水影响,而春季和夏季径流变化主要受降水和冰雪融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结合趋势非线性统计(M-K)方法及突变分析法对鞍山市近61 a气象要素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气象要素对区域蒸发影响。结果表明:1)从1953—2013年鞍山市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递减明显,递减率分别为-0. 25/10 a、-1. 18/10 a,其他要素变化显著性较弱; 2)各气象要素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差异,夏季日照时数及大气压强递减明显,冬季气温较其他要素M-K统计值最大,下降趋势显著; 3)除平均风速外,其他气象要素突变年份较为一致,均在1996年出现气象突变特征点; 4)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是影响区域年蒸发的2个关键要素;在夏季气温是蒸发影响主因,而冬季日照时数则是影响主因。  相似文献   

11.
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俊莉  曹明明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97-100,109
大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城市郊区化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西安市人口与工业等郊区化的现状特点,揭示了郊区化对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所应采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2006年西安市区Quickbird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结合西安市林地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将GIS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对西安市三环以内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区森林资源总量贫乏,分布不平衡,城市森林面积和质量水平较低,布局上不均匀,小型斑块所占比重大,破碎化度高,植物配置不合理,城市森林的总体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3.
张宇  赵伟  龙凤  黄婧  刘婷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91-196,203
使用Landsat数据对2001—2013年重庆市主城热岛进行研究,选取2001年、2007年的TM、2013年的TIRS三期夏季影像,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出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对主城热岛时空演化的整体特征、热岛强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市高温地表主要分布在主城建成区内,由过去呈一点向多点、零散向成片的分布,发展至目前呈多片块、多中心均衡分布,并有持续向外扩展的趋势;(2)市区内绿化较好或有水体覆盖区域,对城市高温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而长江、嘉陵江表面温度与陆上地表温度相差较大;(3)13年间交通线路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地区及周边区县的城市化发展,使得传统的高温区温度有所降低,在交通路线所能达到的地方形成新的高温区;(4)2001年热场变异指数为0.63,2007年为0.49,2013年达到0.66,较高的热场变异指数使得重庆市热岛强度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基于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郑州市热环境的空间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郑州市未来9年的热环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3年,郑州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发展方向的移动,四环以内的热岛类型正趋于恶化,三环内热岛类型由次低温区、中温区向高温区转移,三环至四环区域内,热岛类型由次低温区向中温区转移,四环以外东南部受到工厂外迁引起的地表温度升高,其余大部仍处于次低温区。未来9年,在现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郑州市四环内的热岛效应可能会加剧,截至2022年,低温区、次低温区、中温区、高温区、超高温区的热岛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0.41%,21.01%,68.96%,9.19%,0.38%。植被减少及建筑物增多是热岛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植被以及水域具有很好的“冷岛”效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京忠  薛冰  刘永涛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88-91,96,278
通过利用多期的TM数据定量反演晴空状态下许昌市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了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表温度分布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城市化规模与城市热岛成正相关,城市热岛与绿地面积、绿地空间分布、绿地的构成以及长势呈负相关;老城区植被覆盖度较低,城区建筑集中,空气流动缓慢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郑许推进区由于工厂企业较多,增温现象明显,热岛效应显著。东城区在大力开发居民小区的同时,注重绿化建设,增温现象不明显,城市生态环境较好。因此,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老城区和郑许推进区的规划建设应该借鉴东城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提高植被覆盖度,注意城市建筑的层次分布,预留城市空气流通带,提高空气流动速度,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宜居环境,增强许昌城市综合评价的竞争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在对湖北省从1996~2003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的增长是湖北省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还运用偏相关分析的方法进一步了指出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增长哪个变量对城市用地的扩张更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林晋大      多玲花      邹自力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362-369
为探究城市扩张与景观破碎化演变过程及其关联机制,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基于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城市破碎指数(UFI)刻画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化水平; 然后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接度分析量化了自然景观和耕地的景观动态演变过程; 最后采用格网分析探究了三者之间的空间自相关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南昌市共有273.26 km2的耕地及45.61 km2的自然景观转为建设用地,整体城市破碎度指数在研究期内由2.27上升至4.94; 耕地核心区数量在15 a时间内持续衰减,自然生境在前期变化平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核心及桥接区不断减少,岛状斑块开始增加; 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景观破碎度与自然生境、耕地平均连通概率三者呈负相关,景观破碎度与耕地、自然生境平均连通概率之间的高低聚集区域集中分布在城市扩张的主要区域。2000—2015年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的破碎化致使耕地及自然生境景观结构发生改变,景观连通性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We reviewed the role of the soil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mitigating the heat island phenomenon and urban flood damage, which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modern urban environment. Urban sprawl has progressed remarkabl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Kanto District of Japan, especially since the 1960s. The grassland/bare land area ratio in the center of Tokyo was more than 70% in the 1930s but less than 40% in 1990.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ving area ratio was ~2% in the 1930s but more than 10 times that amount in 1990. Thus, cities, such as Tokyo,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Kanto District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sealed soil throughout time, and the heat island phenomenon has intensified. Urban green space helps to mitigate the heat island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water retention and heat dissipation function of plants and unsealed soil. A cool island effect was reported during summer days in urban green spaces in Tokyo. The mitigation of the heat island effect seems to be large, even when conditions, such as the park area, land use, afforestation area ratio, and soil type, differ. Soil sealing and compaction affect urban flooding by hindering the penetration of rainwater and increasing surface runoff. According to a survey in the hilly basin (1 km2)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okyo, the proportion of farm- and forestland decreased due to development. The urban area increased from ~10% in the 1970s to ~60% in the 1980s. As a result, the flood arrival time shortened. Green spaces have a high rainwater permeability. The forest soil structure and presence of O horizons further increase the permeability. By promoting permeability to the underground, it is possible to reduce and delay the water runoff on the land surface. To develop urban green space as green infrastructure, it is necessary to accumulate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genda for the future of urban green space.  相似文献   

19.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城市土地规划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土地规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消除效应3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假设。在此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35座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城市土地规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用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回归拟合。计算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趋势,且处在曲线左侧,从而验证了理论假设的正确性。考虑“承载阈值”对土地规划的限制作用,对我国城市土地规划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改良,将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分为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快速发展期和未来城市建设人地和谐期等3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合理化的策略体系,为实现我国城市土地规划合理发展及早进入人地和谐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美国林业局的ArcViewGIS Citygreen 5.0模型中的“Stormwater Analysis”分析模块,以西安市2003年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对二环内6个不同功能区(公园、道路、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土地覆盖情况进行数字化,并结合西安市降雨统计资料和土壤水文特征,定量研究了西安市城市森林减少的暴雨径流效益。结果表明,以32mm作为夏季一次24h典型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城市森林减少暴雨径流的总量为150682.06m^3。不同功能区的净截流量依次是居住区〉道路〉公园〉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不同功能区单位面积截流效益与森林覆盖率和硬铺装率有密切的联系,表现为公园〉道路〉文化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