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叶片涂抹的方法研究了铁营养状况与不同外源激素对玉米体内铁分配与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缺铁条件下 ,外源乙烯利处理玉米植株初生叶可促进初生叶衰老 ,提高初生叶中铁再利用率 ,改善新叶的铁营养状况 ,增加其中的活性铁与全铁含量 ;外源细胞分裂素处理新叶可促进新叶的生长发育 ,提高新叶中全铁及活性铁含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根技术、营养液培养方法 ,研究缺铁条件下供应不同形态氮素对玉米苗期体内不同铁库中铁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缺铁条件下 ,玉米新生叶片铁营养状况不仅受体内铁库强度大小的影响 ,而且也受外界调节措施—氮素形态的调节。研究发现 ,与NO3-N相比 ,不考虑根细胞质外体铁库时 ,供应NH4-N可使初生叶中 32 %的铁再利用 ,考虑根系铁库时 ,初生叶铁变化不明显 ,而可使根系 40 %的铁转移至地上部。无论根系是否有铁库 ,缺铁条件下 ,NH4-N能提高新叶活性铁含量和伤流液中铁浓度。  相似文献   

3.
铁肥根系输液矫正苹果缺铁失绿症效果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输液条件下,N-Fe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矫正苹果缺铁失绿症,EDTA-Fe容易产生肥害,柠檬酸铁效果居中。红色邻二氮杂菲铁示踪结果表明:二价铁肥根系输处理时仍以二价态由根被动吸收,运输到根、茎、叶和主脉内,运输部位都是靠近形成层的木质部,运输速度每小时可达数十厘米。室内营养液培养的八棱海棠苗用^59Fe示踪结果表明,断根中分配的^59Fe为19.3%,叶中分配的^59Fe占70.9%,八棱海棠  相似文献   

4.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铁和两种形态氮素对玉米植株吸收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及其在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硝态氮(NO3--N)相比,铵态氮(NH4+-N)显著提高了玉米对铁的吸收,降低了对锰、铜及锌的吸收。供铁也明显提高了植株地上部铁的吸收总量,降低了锰及锌的吸收量,尤其是在供应No3--N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在缺铁条件下,NH4+-N处理的玉米新叶中铁的含量明显高于NO3--N处理;而新叶、老叶、茎中锰、锌、铜含量以及根中锰、锌含量都明显低于NO3--N处理。但使用NH4+-N时,根中铜的含量较高。在供铁条件下,NH4+-N处理的玉米植株四个不同器官中锰和锌的含量显著低于NO3--N处理的植株,而铜的含量正好相反。在缺铁条件下,玉米新叶中活性锰、活性锌的含量显著高于供铁处理;与NO3--N相比,NH4+-N的供应也显著降低了玉米新叶中活性锰以及活性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影响菜豆体内铁再利用效率的因素及其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人工气候室中,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并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铁的供应状况,两种形态氮素(NO^-3-N和NH^+4-N)及叶处遮光对菜豆体内铁再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其有关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铁的缺乏有利于累积在根和初生叶中的铁身新生组织中转移,铁的再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无论有缺铁还供铁条件下,NH^+4-N的供应使得菜豆新叶中活性铁含量、新叶叶绿素含量及体内铁的再利用效率都明显高于N  相似文献   

6.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铁和两种形态氮素(NO3--N和NH4+-N)对玉米植株吸收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钙、镁等中量元素及其在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O3--N相比,供应NH4+-N促进了玉米对氮的吸收,在缺铁条件下,降低了对磷、钾、钙及镁的吸收。铁和NH4+-N都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各器官中氮的含量。与NH4+-N处理相比,NO3--N处理的新叶中磷含量显著增加,但铁的供应对植物体内磷的含量无显著影响。使用NO3--N显著提高了玉米新叶和老叶中钾的含量,根和茎中钾的含量无明显影响。铁的供应降低了新叶和老叶中钾的含量。供铁时,NH4+-N处理的玉米新叶中钙和镁的含量显著低于NO3--N处理,而在缺铁时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和钾水平对杂交稻及其亲本和常规稻生长、叶绿素含量、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生长、叶绿素的含量及养分吸收与氮源供应密切相关。在供钾充足的条件下 ,杂交稻上位叶的干物质产量以硝态氮营养的最高 ,其次为硝态氮与铵态氮混合营养 ;保持系与杂交稻的趋势一致。杂交稻下位叶和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受 3种氮源的影响与恢复系相一致 ,即 :硝 +铵混合 硝态氮 铵态氮。硝态氮营养比硝 +铵混合及铵态氮更有效地提高杂交稻功能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杂交稻与其亲本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受 3种氮源的影响为 :硝 +铵混合 硝态氮 铵态氮 ;然而杂交稻地上部的吸氮量受氮源的影响为硝态氮硝 +铵混合 铵态氮 ,与保持系的规律一致。杂交稻地上部钾含量及吸收量在 3种氮源处理间有差异 ,表现为硝态氮 硝 +铵混合 铵态氮 ,保持系的趋势一致 ,但与恢复系不同。研究结果还表明 ,杂交稻对硝态氮的营养特性具有明显杂种优势。 3种氮源对水稻生长、营养吸收的影响程度与钾营养状况及水稻品种有关 ;杂交水稻及其亲本较常规稻受影响更大。在高钾供应时 ,各项指标受到氮源影响的程度都明显高于低钾处理 ,其中以硝态氮为氮源更有利于杂交水稻生理及营养优势特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铁和两种形态氮素对玉米植株吸收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及其在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硝态氮(NO3--N)相比,铵态氮(NH4+-N)显著提高了玉米对铁的吸收,降低了对锰、铜及锌的吸收。供铁也明显提高了植株地上部铁的吸收总量,降低了锰及锌的吸收量,尤其是在供应No3--N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在缺铁条件下,NH4+-N处理的玉米新叶中铁的含量明显高于NO3--N处理;而新叶、老叶、茎中锰、锌、铜含量以及根中锰、锌含量都明显低于NO3--N处理。但使用NH4+-N时,根中铜的含量较高。在供铁条件下,NH4+-N处理的玉米植株四个不同器官中锰和锌的含量显著低于NO3--N处理的植株,而铜的含量正好相反。在缺铁条件下,玉米新叶中活性锰、活性锌的含量显著高于供铁处理;与NO3--N相比,NH4+-N的供应也显著降低了玉米新叶中活性锰以及活性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我国北方农业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现象较普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是当地主要种植方式。研究轮作体系氮肥减施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根系形态及根际中无机氮特征的影响,为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河北衡水潮土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开展了三年田间试验,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夏玉米。冬小麦季设置N 0、180、225、300 kg/hm2四个氮肥用量处理,其夏玉米季相应氮肥用量依次设置为N 0、144、180和240 kg/hm2,为不施氮肥、减施40%、减施25%和习惯施氮量处理。分别在玉米生育期的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及收获期在处理小区随机选植株5株,测定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氮含量、氮累积量及根际土壤中无机氮等指标,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获取根长、直径等数据。【结果】与N240 处理相比,N144、N180处理连续三年的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含氮量与氮累积量、根系长度与直径、根际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农田氮素表观损失降低。三季N0、N144和N180处理的夏玉米籽粒产量、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出现下降。除2008年大喇叭口期之外,三季玉米所有生育时期中,施用氮肥处理的夏玉米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2008年玉米抽雄期,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在收获期,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比非根际土壤明显降低。同一生育期,氮肥减施未明显降低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2008和2009年两季玉米籽粒产量均与大喇叭口期以后地上部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而2010年只与苗期和成熟期显著相关。2009年玉米根际硝态氮含量均与玉米产量呈正相关,生育后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除大喇叭口期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玉米籽粒产量不相关外,其他生育期的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与籽粒产量显著相关。【结论】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下,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地区,连续三年减氮 25% 甚至 40%,未显著改变夏玉米根系形态及根际无机氮供应水平,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但非根际无机氮供应水平和籽粒产量有下降趋势。因此,在河北高肥力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短期减少氮肥用量可行,持续减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氮素形态和光照强度对烟草生长和H2O2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氮素形态和光照强度对烟草植株生长和H2O2清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弱光下,氮素形态不影响植株生长,但在强光下,铵态氮明显抑制植株的生长。弱光下供应按态氮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地高于供应硝态氮的叶片;而强光下供应铵态氮叶片单位鲜重叶绿素含量反而显著地低于供应硝态氮的叶片。强光下供应按态氮的叶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供应硝酸盐的叶片,但在弱光下则无明显的差异。供应硝态氮叶片中AsA含量高于供应铵态氮的叶片;但供应铵态氮叶片中DAsA含量高于供应硝态氮叶片,尤其是强光下其差异更大。光照强度的增加明显提高AsA-POD、MDAsA还原酶、DAsA还原酶和GSSG还原酶活性。强光下供应镀态氮叶片中AsA-POD和GSSG还原酶活性明显地高于供应硝态氮的叶片,而MDAsA还原酶活性则相反。弱光下供应铵态氮叶片AsA-POD和MDAsA还原酶活性明显高于供应硝态氮的叶片,而GSSG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则不显著。铵态氮不显著提高DAsA还原酶的活性。SOD和CAT活性在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增加光照强度和供应铵态氮都明显地提高AsA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在不同供铁条件下不同形态N和韧皮部烫伤对玉米苗期韧皮部Fe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韧皮部烫伤提高了玉米根系Fe的再利用,降低了初生叶中Fe的再利用,尤其在缺Fe条件下这种作用更明显,提高和降低的幅度更大。韧皮部烫伤还降低了伤流总量,增加了Fe的浓度。在供应铵态N的条件下,Fe的韧皮部运输比供应硝态N条件下有显著增加,Fe的再利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比较0~14 d持续淹水胁迫条件下,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对砂姜黑土区富钾低肥土壤上种植玉米苗期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氮、磷和钾含量与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3叶1心期(淹水胁迫处理前),施硝酸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除施硝酸铵处理以外的其它处理(P0.05)。在3个缺素处理中,不施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低于不施磷处理(P0.05),但与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淹水胁迫过程中,施肥和淹水胁迫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施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显著影响玉米地上部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P0.05),并极显著影响磷累积量和钾累积量(P0.01);淹水胁迫也显著降低了此时玉米植株地上部的氮累积量,并极显著降低其钾累积量(P0.01),且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 d时,淹水胁迫还引起生物量和磷累积量的显著下降(P0.05)。延长淹水胁迫持续时间,对生物量、氮累积量和钾累积量的肥效差异与胁迫的抑制效应分别呈现加大和增强的趋势。比较F值大小可知,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氮肥种类是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氮和磷累积量变化的主要诱因;而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d时,淹水胁迫则上升为主要决定因子。与此不同,胁迫处理开始后,淹水胁迫始终是钾累积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在淹水胁迫条件下,尿素可能是有利于提高富钾低肥土壤苗期玉米耐淹水胁迫性的氮肥种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O4+-N)是土壤中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两种无机态氮,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不同。研究不同比例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O4+-N)供应下植物器官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养分对植物体内C、N、P营养元素分配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一年生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为试材,进行了NO3--N和NO4+-N配比试验。在供氮量均为12.5 g/pot的前提下,设5个硝、铵供应比例处理:1:0、2:1、1:1、1:2、0:1。试验处理20天后,取雷竹竹冠上、中、下部叶片和细根样品,测定其C、N、P含量,并对其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硝铵比例处理间雷竹叶片和细根C含量差异不显著,N、P含量差异显著。随着氮素供应中NO4+-N比例的增加,叶片和细根的N、P含量均在硝铵比为1:1、1:2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N、C:P、N:P总体上呈降低趋势,表明生长速率提高;叶片和细根N与C、N与P的Ⅱ类线性回归斜率在硝铵比为1:1、1:2时显著增大,表明相同N供应水平下,硝铵比为1:1、1:2时,C、P有更多的积累量。【结论】不同硝铵比显著影响着雷竹叶片和细根C、N、P的化学计量特征,合理的硝铵混合比例可促进雷竹对C的固定和N、P吸收,以硝铵比为1:1、1:2较适宜雷竹生长与养分积累。  相似文献   

14.
Plants show different growth responses to N sources supplied with either NH4+ or NO3-.The uptake of different N sources also affects the rhizosphere pH and therefor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soil phosphorus,particularly in alkaline soils.The plant growth,P uptake,and P availability in the rhizosphere of oat (Arena nuda L.) grown in hydroponics and in soil cultur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supply with sole NH4+-N,sole NO3--N,or a combination.Sole NO3-fed oat plants accumulated more biomass than sole NH4+-fed ones.The highest biomass accumulation was observed when N was supplied with both NH4+-N and NO3--N.Growth of the plant root increas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NO3-in the cultural medium.Better root growth and higher root/shoot ratio were consistently observed in NO3--fed plants.However,root vigor was the highest when N was supplied with NO3-+NH4+.NH4+ supply reduced the rhizosphere pH but did not affect P uptake by plants grown in soils with CaHPO4 added as P source.No P deficiency was observed,and plant P concentrations were generally above 2 g kg-1.P uptake was increased when N was supplied partly or solely as NO3--N,similarly as biomass accumulation.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oat was an NO3-prcferring plant,and NO3--N was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nd the maintenance of root absorption capacity.N supply with NH4+-N did not improve P nutrition,which was most likely due to the absence of P de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