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沙蚕搞生态系养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沙蚕搞生态系养虾,方法简便,容易推广.根据沙蚕繁殖情况,适时纳潮水或向虾池移植沙蚕亲体.培育沙蚕幼体.利用沙蚕改善虾池底质环境,并为后期养虾提供饵料.  相似文献   

2.
广西养虾已经十个年头,近三年发展较快。截1988年7月10日统计,全区养虾面积达28898亩,又比上年增长34.4%,出现合浦、防城两县养虾超万亩的好势头。但是,养虾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而管养技术上的落后状况,则是目前养虾产量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1987年是全区单产最高年份,平均亩产只有23公斤)。  相似文献   

3.
诏安县养虾生产发展较迟,1985年才开始少量养虾,1986年面积2100亩,1987年一跃成为万亩县,养殖面积达到10415.5亩,连同养双季虾计算,总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了较大的飞跃。1987年在养虾技术、单产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名列全省前茅。据统计,全县总产对虾1252吨,占全省养虾产量的10%;平均单产120.2公斤,  相似文献   

4.
沙蚕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蚕是一种生长在沿海和河口附近滩涂上的环节动物,可以作为钓饵,是鱼虾的天然饵料,同时也是广东、福建、广西、浙江沿海居民喜食的佳肴。它作为对虾亲虾饵料不仅亲虾嗜食,而且能防止性腺退化;日本每年大量出口沙蚕作为钓饵,出口销售非常看好,而且价格居高不下;沙蚕本身就是一种海洋药物,已被用于提取沙蚕毒素;利用沙蚕进行生态养殖,已取得很好效果。可见沙蚕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均十分明显,本文将其主要养殖方式及养殖技术要点作一详细介绍。一、沙蚕主要养殖方式1.滩涂粗放型增养殖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成本非…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相继推行了封闭半封闭蓄水养虾、淡水卤水勾兑养虾、渗地下水养虾等不同的精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确有些养虾单位和虾农,尽管采取了精养模式,却精养不精,年复一年,养殖产量低、效益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经营者,一是对精养认识模糊;二是不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技术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势必丧失养虾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为对虾精养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对坏死亡的原因,不能全归结于病霉病所致。众所周知,1993年以来,因全球性对虾病毒的困扰,对虾死亡现象不断加剧,给对虾养殖业造…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开展了一种海水池塘混养异位净化养虾废水模式的中试研究。不同于养虾池内原位净化,该模式将高位池排放的养虾废水引入海水养殖池塘,池塘混养沙蚕、贝类、鱼类等经济动物,以期通过生态位互补的理念,大幅降低养殖废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为海水高位池养虾废水的无公害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一、养殖地点养殖中试地点位于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兴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略述了世界上工业化养虾的高产稳产概况。主要介绍国内水泥池养虾;日本双层底水泥池养虾;美国的工业化养虾;泰国的地膜养虾和高产精养方式。这对探讨我国养虾模式,发展养虾业,将起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静  张言怡 《海洋渔业》1985,7(5):219-221
几年来,随着我国养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市不少沿海县利用浅海滩涂相继建起许多不同类型的养虾池,养虾技术日臻完善,养虾产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市养虾起步早,经验不足,所建虾池一大二浅三不配套,有不少的池达不到精养要求,使许多单位处在产量低、规格小、经济效益差,  相似文献   

9.
对虾敌害是造成养殖对虾减产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南方,对虾敌害种类和数量较多,影响较为严重。例如,宁德县贵岐养虾场,一九八一年开始养虾,面积200亩,产量130担;翌年由于敌害影响,对虾产量仅有10担,收四指马鲅11担多、蟹类1担多,对虾减产了120担。霞浦县文武塘养虾场,一九八一年养虾l,500亩,对虾产量340担;  相似文献   

10.
《河北渔业》1992,(4):32-33
<正> 日本刺沙蚕是对虾喜食的优质饵料,广泛分布于乐亭沿海。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将沙蚕引进虾池,进行人工繁殖培育,成效显著。1991年我们在王庄子乡个体虾农白文义的45亩虾池中进行日本刺沙蚕的培育,解决对虾后期生物饵料的实验,取得了较好效益。平均亩产对虾124kg,饵料系数为1.3,获总效益6.7万元,为大面积培育沙蚕养虾积累了初步经验。现将基本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沙蚕是中国对虾最喜食的饵料生物之一。建立“生态系”养虾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虾池中直接繁殖起以沙蚕为主的饵料生物。即:在沙蚕的繁殖期,把一定数量的亲体移入虾池进行繁殖或依靠进水使大量沙蚕卵及幼体进入池内寄居、生长。为6cm 以后的对虾提前准备好了鲜活饵料。除此之外,沙蚕还能及时清除池底的残饵和其他有机质,对保持虾池水质、改造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对比实验,同等条件的虾  相似文献   

12.
淡水也可以养草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昔家 《水产科技》1995,(5):13-14,12
最近因为东南亚各国如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印度遭受严重的虾病袭击,导致养殖虾产量严重下降,而泰国的草虾产量1994年仍有22万吨,光就淡水养草虾区就有不少于2.5万吨的产量,以致于虽然沿海虾区减产而总生产量并没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就是得自于淡水养草虾区养出的虾来补足沿海养虾区的减产量。  相似文献   

13.
叶建生 《水产养殖》2006,27(1):20-21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沿海地区适合开发养虾的地方已经开发利用。再大面积开发土地发展养虾已很有限。要使养虾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改造低产老化虾池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饲养南美白对虾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建斌 《内陆水产》2004,29(2):9-10
南美白对虾又称白肢虾、白对虾,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近几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已成为广西沿海地区农民创收、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养虾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虾的市场价格大跌,虾料价格上涨,使得养虾业的经济效益明  相似文献   

15.
据FAO报道,自1977年以来,世界虾的年产量约170万吨,预计到1990年,需要再增加20万吨,而这一增加量主要通过养殖来满足。亚洲和拉丁美洲是世界主要的养虾区。在亚洲,咸淡水养虾巳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行业。1984年亚洲养虾产量10.8万吨(约占世界虾产量的6%),大部分供出口,产量中的70%来自东南亚。据预测,1990年亚洲养虾产量将达23.8万吨,比目前产量增长1.2倍。1990年,印度尼西亚虾养殖产量仍居亚洲之冠,中国台湾省将并驾齐驱。泰国、中国、菲律宾、孟加拉国都将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鱼种池春季养虾,青虾产量与幼虾放养量有关。秋季养虾,青虾产量与夏花鱼种放养方式有关,以鲫鱼为主的塘为好,以草、鲂鱼为主的塘次之,搭养鲤鱼的塘最差。  相似文献   

17.
北海市变革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养虾,2001年工厂化养虾水面达24.2万亩,其中已投产13.4万m2,在建面积10.8万m2,共140户,总投入6855万元,已收获产量817吨,产值2451万元,为增加农民收入注入新的活力,掀起了群众性开发热潮,有力地促进北海市水产养殖业向高科技高效益的方向发展。一、破除迷信观念,引导科技养虾近年来,仍有部分虾农对科学养虾认识不足,存在“靠天、靠神、靠运气”等靠鬼神保佑养虾的思想,烧香拜佛来养虾。针对这种听天由命消极迷信的意识,北海市水产局从培训和教育入手,组…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位于渤海湾南岸,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海岸线27公里,沿海滩涂50万亩,滩涂资源及近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鱼、虾、蟹、贝、沙蚕等栖息、索饵、生长和繁衍的理想场所。然而,近几年,海水污染严重,经常出现养虾大面积死亡现象,养成的商品虾,也由于虾体内药物残留超标,检测不过关,不能进入城市市场。  相似文献   

19.
使用微生态制剂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建斌 《水产养殖》2004,25(4):25-26
南美白对虾又称白肢虾、白对虾,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在广西沿海养殖近30万亩,是广西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但是在养虾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今年虾的市场价格大跌,虾料的价格又上涨,使得养虾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亏本。  相似文献   

20.
(六 )日常管理   池塘饲养罗氏沼虾,除了定时定量投饵和施肥之外,还要认真做好水质调节、水质测定、虾体生长测定观察以及防病、防逃、防偷等,并且要贯穿池塘养虾过程的始终。   (七 )成虾捕捞   成虾捕捞是池塘养虾最后一个生产环节,要善始善终去完成。捕虾时间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养虾产量,何时捕捞为宜,应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虾体生长情况。池塘饲养罗氏沼虾,一般是投放当年虾苗,一年一造,年底一次捕捞。若放养季节较早,虾生长快,中途可捕大留小,此时池塘内虾密度变小,进行疏养,有利于促进虾生长,提高养虾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