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秆乌哺鸡竹生物学特性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对黄秆乌哺鸡竹生长发育规律的观测,研究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规律、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规律、退笋规律以及竹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为黄秆乌哺鸡竹的栽培、经营管理和推广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刚竹属良种黄秆乌哺鸡竹的选育过程、良种特征及其栽培技术要点。黄秆乌哺鸡竹来源于1982年河南省永城县引种乌哺鸡竹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经多年纯化、繁育、性状特征观测和区域试验,性状表现一致、稳定,2022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国S-SV-PV-004-2022)。黄秆乌哺鸡竹竹秆呈鲜艳的金黄色,中下部节间具1或数条不规则的绿色纵条纹,观赏性极佳,耐寒性强,能在北京地区正常生长,自然越冬,可广泛应用于城乡绿化。  相似文献   

3.
黄秆乌哺鸡竹引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益阳进行黄秆乌哺鸡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黄秆乌哺鸡竹鞭芽的萌动、竹笋的出笋、退笋、成竹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秆乌哺鸡适合于湖南益阳山区、丘陵、湖区引种,出笋成竹率高,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4.
以常见食用竹笋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笋、石竹(Ph.nuda)笋为参照,对红哺鸡竹(Ph.iridescens)、白哺鸡竹(Ph.dulcis)、乌哺鸡竹(Ph.vivax)、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f.aureocaulis)和早哺鸡竹(Ph.violascens)5种哺鸡竹竹笋的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不溶性膳食纤维和粗灰分)和矿质元素(P、K、Ca、Na、Mg、Cu、Fe、Zn和Mn)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种哺鸡竹竹笋的粗脂肪、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均显著高于毛竹笋和石竹笋(p<0.05);而在测定的其他营养成分方面,5种哺鸡竹竹笋与毛竹笋、石竹笋相当;黄秆乌哺鸡竹笋和乌哺鸡竹笋在粗蛋白、不溶性膳食纤维、P、Ca、Mg方面要显著高于其他3种哺鸡竹笋(p<0.05);而白哺鸡竹笋的Fe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黄秆乌哺鸡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竹子个体结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黄秆乌哺鸡竹各个相关结构因子之间的线性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竹子各个结构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胸径是影响竹子其他生物量因子的决定因子;单株竹秆质量、竹壁厚以靠近竹基部表现最为明显,是竹材具可利用性的有效段位.研究结果可为估算竹子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描述竹子的秆形特征、量化各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富阳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nigella Wen)为富阳特有物种,为保护和扩大该竹种范围,进行异地栽植试验。根据富阳乌哺鸡竹的适生条件及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选择毛竹林地山脚近水库山垅田进行移栽造林试验,采用秋后造林、造林地深翻、大穴定植、施足水分等技术措施,结果表明,移栽种植的富阳乌哺鸡成活率达到98.7%。  相似文献   

7.
采收期对3种笋用竹竹笋营养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采笋期对竹笋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对红哺鸡竹(Phylostachys iridescens)、白哺鸡竹(Ph.dulcis)和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aureocaulis')3种笋用竹不同采笋期竹笋蛋白质、粗纤维、还原糖、灰分含量和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笋用竹竹笋蛋白质干基含量均在310 g/kg以上,红哺鸡竹还原糖干基含量为107.0—188.1 g/kg,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6.1—117.2,72.1—121.0 g/kg.3种笋用竹竹笋中粗纤维含量为43.0—84.2 g/kg,脂肪为26.0—36.0 g/kg.采收期异同不仅影响竹笋的粗纤维和灰分含量,也会影响到竹笋中蛋白质、脂肪、还原糖,但不同竹种的含量变化有所不同.红哺鸡竹竹笋中脂肪、蛋白质含量随采集时间的推后含量递减,但还原糖含量递增,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竹笋中脂肪、蛋白质含量随采集时间的变化不明显.3种笋用竹竹笋氨基酸总量(T)变化在13.06—35.4 g/kg,E/T值均在33.0以上.红哺鸡竹竹笋的T值随采收期的延后含量增加,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竹笋的T值则呈现出随采收期的延后含量递减,儿童必需氨基酸总量(CE)呈现类似的变化.竹笋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时令变化对于指导竹笋采集和竹林经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秆乌哺鸡竹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黄秆乌哺鸡竹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引种栽培和管理措施,从整地、母竹选择、栽植、管理、植后养护等方面总结出了引种竹子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以期为竹子引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秆乌哺鸡竹生物学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祥  楼崇 《湖北林业科技》2010,(3):67-68,35
黄秆乌哺鸡竹P.vivax f.aureocaulis N.XMa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的竹类植物,散生型,是乌哺鸡竹P.vivazMcC!ure的1种变型种。生长迅速,竹形挺拔,自身特有属性——笔直、黄绿相间,使其具有极强的观费性,是园林造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能耐-20℃低温,也适合北方城市栽培。  相似文献   

10.
随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了竹亚科三个新变型,它们是:红秆香竹、绿纹红秆香竹和花秆乌哺鸡竹,均发现于云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征,并调查这些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和染色体结构等研究提供相应的细胞遗传学资料,为相关的染色体识别提供相应的染色体物理标记。【方法】以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金镶玉竹、白哺鸡竹、紫竹、斑竹、黄秆乌哺鸡竹、人面竹、大明竹和茶秆竹为材料,以45S rDNA和5S rDNA为探针,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45S rDNA和5S rDNA在这些竹种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1)12个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 n=48,4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一定的多态性分布。(1)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黄秆乌哺鸡竹和斑竹均具有2个45S rDNA位点,且2个45S rDNA位点信号强度和分布位置表现一致。(2)茶秆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和金镶玉竹也具有2个45S rDNA位点,其中1个位点较为稳定,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个位点断裂严重,经常脱离分布位置。(3)紫竹和大明竹具有2个45S rDNA位点,这对位点在信号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紫竹表现更明显。2) 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了...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引种雷竹、早竹、高节竹、石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红哺鸡竹、台湾桂竹、黄甜竹、绿竹、四方竹等11个竹种。造林成活率、当年发笋率超过对照毛竹的有9个,平均成活率96.7%、发笋率49.4%;造林4年有8个竹种立竹度达到中型竹丰产笋用林标准。1996年移栽雷竹、早竹,造林3年立竹度达到了8030~9792株/hm2,销售母竹收入10800元/hm2,产出投入比1.12:1。本文介绍引种竹笋期、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1990年春季从浙江引种早竹、雷竹、红哺鸡竹、乌哺鸡竹、角竹、高节竹,1991年从本省古田县引种黄甜竹。7个竹种引种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76.2%~100%,平均造林保存率达86.2%。经过4~5年的培育,1995年每公顷竹笋产量达3649.5~16135.5kg,产值达19513.5~64542.0元,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引种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长沙地区3种优良观赏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沙地区观赏竹的引种培育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这3种竹的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黄秆乌哺鸡竹发笋期在4月初,花秆早竹和花毛竹在3月中下旬,历期均为20~25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同一竹种不同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的平均每株母株发笋数分别为1.09、1.85和1.16株;造成3种观赏竹退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在初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盛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为机械损伤和营养缺乏等,而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主要是营养供应不足;3种观赏竹3个不同时期萌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均较好地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过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3种观赏竹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均优于末期,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萌发笋为宜;3种观赏竹幼竹昼夜生长均呈现一定节律,且夜间增长量均高于白天增长量。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河南淅川竹博园从浙江安吉引进24个竹种进行试验栽培。结果显示,初步认定红竹、黄秆乌哺鸡竹、高节竹、美竹等10个竹种能够适合在淅川发展。建议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适地适竹,分类经营,扩大试验栽培面积。  相似文献   

16.
几个优良散生笋用竹种的引种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春季从浙江引种早竹、雷竹、红哺鸡竹、乌哺鸡竹、角竹、高节竹,1991年从本省古到引种黄甜竹。7个竹种引各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76.2%-100%,平均造林保存率达86.2%。经过4-5年的培育,1995年每公顷竹笋产量达3649.5-16135.5kg,产值达19513.5-64542.0元,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引种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自然状态下竹子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自然状况下,研究了几个竹种叶片的电导率与叶绿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并对几个竹种的抗寒性强弱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电导率与温度的变化成负相关。在这几个竹种中黄秆京竹、罗汉竹、淡竹的抗寒性较强,平安竹、黄槽石绿竹、黄秆乌哺鸡抗寒性中等,紫竹、黄条金刚竹、翠竹、铺地竹、菲白竹抗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移栽措施下乌哺鸡竹的成活率调查与分析,探讨了乌哺鸡竹移栽成活率及栽植技术的关系,为乌哺鸡竹的种植、养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秋季移栽乌哺鸡竹群体带泥球直径的均匀度优于夏季。不同季节移栽的乌哺鸡竹群体的年龄构成差异极大。嫩竹的移栽成活率明显高于老竹。要想提高移栽成活率,应首先做到选择恰当的移栽季节和竹苗大小,然后进行适宜的土壤改良和水分浇灌。  相似文献   

19.
对浙江省临安太湖源竹种园引种的石竹、甜笋竹、雷竹、红竹、黄甜竹、高节竹、角竹、白哺鸡竹、乌哺鸡竹、水桂竹、黄皮刚竹、桂竹、四季竹等13个中小径笋用竹种的出笋成竹规律及其竹笋的营养成分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出笋时间和昼夜生长节律不一致,雷竹和石竹笋期较早,黄甜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等笋期居中,黄皮刚竹和桂竹的笋期最晚;多表现出白天累计生长量大于夜间累计生长量的规律,而甜笋竹、红竹、水桂竹及乌哺鸡竹的昼夜节律却与之相反。不同竹种的竹笋营养成分含量不同,但均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蛋白质含量,而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本研究可为优良中小径散生笋用竹的引种扩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黄秆乌哺鸡竹、金镶玉竹等15个观赏竹在江西景德镇的引种生长表现进行了观测研究,除方竹和花孝顺竹外,其他引种竹种栽植成活率达.85%以上;金镶玉竹出笋最早,斑竹最晚,其他各竹种在3月20日至4月22日相继发笋.其结果将为这些观赏竹在江西景德镇及周边地区的栽培推广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