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气体—幂律液体两相水平管流的压降计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气体—幂律液体两相水平管流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按两相介质分布外形,将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型态划分为泡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团状流、冲击流及环状流,并指出流动型态是决定两相管流压降规律的重要因素,对不同流动型态的流动机理和特点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不同流动型态计算压降的方法,对于层状流与波状流,气液间具有明显的界面,可采用分流模型;对于泡状流,两相间无滑动,可采用均流模型;对于团状流与冲击流,由于流动机理十分复杂,故采用定义无因次压力梯度的方法;对于环状流,通过联立分气相折算系数与洛克哈特—马蒂内利参数求得压降。本方法不仅为油气不加热集输工艺的系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水力计算方法,而且也可以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通过与其它计算压降的方法对比,说明本计算方法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小、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以气液两相流为基础,依据稳定一维流动的基本方程推导出了水平圆管基于分相流和均相流2种流动模型的三相流压降的计算式,并给出了计算实例,总结出了气相含量与压降的关系,得出了气体质量含量不超过15%时对管道压降影响很小的结论,表明流体流动阻力不因加入气体而增大,从而有利于延长管道排距。  相似文献   

3.
气液两相流管道流固耦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液两相流的不稳定流动和管道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大地改变了流体管道系统的特性,促进了气液两相流管道流固耦合的研究进程。概述了国内外单相输流管道流固耦合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海洋立管气液两相混输中严重段塞流的流动规律及其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情况,评述了输流管道流固耦合的常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当前气液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管道中伴有液柱分离的气液两相流动的常用分析方法有均质泡状流模型和集中空穴模型 ,其中集中空穴模型由于计算简单 ,易于和特征线法结合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Streeter Wylie的蒸汽 液体模型进行改进 ,得到了新的集中空穴模型。模拟计算表明 ,集中空穴模型由于考虑了管道中气体空间的存在使液柱的长度和自由液面高度发生变化 ,以及出现气体空穴的截面与上、下游截面间的质量守恒 ,能够更有效地反映气液两相流动的真实状态 ,优于蒸汽 液体模型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微细的颗粒随气流进入集输管网。颗粒的存在使管流形成气固两相流动,影响管路特性。采用模拟软件针对直管段及水平弯管进行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对管道系统的特性、操作条件和物料性质等影响气固两相流压力损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对连续相速度和压力分布特性以及颗粒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得到气固两相流动的压力场、速度场分布,颗粒在管内的分布情况和运动轨迹,以及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系统阻力和颗粒沉积分布规律,并结合煤层气现场含尘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煤层气管道管流属于低浓度气固两相流,与纯气相单相流相比,颗粒弓J起的单位管长压降增幅低于2%。(图7,表1,参12)  相似文献   

6.
在大型多相流试验环道上进行了空气-水、空气-HVIW150基础油试验,对水平管低液量气液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选取了ARS模型作为界面形状模型,同时以动量平衡方程为基础,求解了气液两相流的摩阻压降,并将模型预测值与试验所测的摩阻压降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分层流摩阻压降变化的一些规律,在低液量的分层流动中推荐采用ARS界面模型.  相似文献   

7.
王北翔 《油气储运》1998,17(5):57-61
在一条直径为50.8 mm、长370 m的水平管上做了空气—水两相流瞬态试验,通过改变气速和水速,使其从一个平衡状态转变到另一个平衡状态。说明了在瞬变阶段观察到的流型,并将试验得到的数据与现在的瞬态流方法相比较,从而评估此方法的正确性。根据不同流型提出计算两相流瞬变特性的简化公式以此预测管内气液分布瞬变特性。公式中假设了气体准稳态流动和局部动量平衡。这一方法对由水平、上倾、下倾管段组成的管道系统都适用。  相似文献   

8.
湿敢的管道输送属于气液两相流动范畴由于它还具有反凝析及形成水化物的特性,所以湿天然气输这道工艺计算应包括热力计算,流型判断和水力计算三部分。模拟计算软件遥热力计算采用凝析气模型和组分模型计算不同管段内气液相的质量流量1摩尔组成和物性参数;水力计算采用10种组合水力学模型进行流型划分和持液率及压降计算。软件从热力学角度对湿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水化物形成条件进行预测,进而判断管内水化物形成区段。SOPSI  相似文献   

9.
液环泵是广泛应用于油气储运等工程领域的基础设备。液环泵内的气液两相流动十分复杂,且存在能耗高、效率偏低等问题,目前关于液环泵性能预测的研究十分匮乏。运用多相流欧拉分析方法,模拟计算一种单级双作用液环真空泵内非稳态气液两相流场,得到了工作状态下液环泵内气液两相流速、压力及相分布规律,液环泵吸气量和排气量等性能参数的非稳态特性及叶轮内气流旋涡分布规律。在流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预测计算了不同转速下的液环泵吸气量、轴功率与吸入压力关系等性能曲线,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数值模拟和性能预测方法对液环泵的优化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平管气-液两相变质量流的均相流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常规管中气-液两相流动不同,水平管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存在沿程管壁入流.在水平管单相变质量流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管壁入流对管壁摩阻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孔缝管管壁摩阻系数相关式.将气-液两相混合物看作均匀介质,使水平管气-液两相变质量流的均相流模型的基本模型等同于单相变质量流的流动模型,重点研究了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均相流模型中流动参数的混合规则,提出了新的气-液两相粘度混合规则.对气-液两相变质量流的均相流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气-液两相变质量流的均相流模型预测结果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大全  艾慕阳  张鹏  王玉彬  苗青  刘凯 《油气储运》2012,31(3):225-227,246
在天然气水露点与含水量的换算过程中,涉及天然气状态方程、气液相平衡、气体混合规则等多步计算,参数多且需要迭代求解,整个计算过程相当复杂。为此,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天然气水露点与含水量的换算方法:选用PR状态方程,并基于GB/T22634-2008提供的关联关系曲线,通过相平衡理论导出计算气、液相的逸度系数公式,最后迭代求解。给出了整个换算过程的详细计算步骤,该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可扩展至0.1MPa≤p≤30MPa,-50℃≤t≤40℃。实际算例结果表明:该换算方法在压力范围为0.1~5MPa内计算结果准确性较高,当压力超过8MPa时,计算不确定度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海油气田的开发,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凝析气的工程技术也不断发展。凝析气是多元组分的气体混合物,以饱和烃组分为主,在开采、输送过程中的凝析和反凝析现象显著,这使凝析气的管道输送不同于气体或液体的单相输送,其管输方式可分为气液混输、气液分输。气液混输中通常采用气液两相混输,这种混输投资少、工期短,但要解决因凝析液的积聚而降低输送能力及液塞处置等技术问题;密相气体输送是管内单相流动,管道建造和运行费用高。气液分输就是先将凝析气分离,然后将天然气和凝析液分别输送,管内流体均为单相流动,气液分输又可分为双管输送和顺序输送。凝析气管道输送工艺参数中,沿线压降、温降、持液率三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分析了凝析气输送管道压降、输量和持液率的关系,并指出了预测管路温度下降值是管路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结合东海平湖油气田的开发,通过对气液比、输送压力、管径三者的选择分析,就油气单管混输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流型下压力降与持液率的特点,以及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与持液率、气、液相流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层流动的持液率值最高,平均压降最低;环状流动持液率值最低,平均压降值最高;段塞流动位于两者之间.分层流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很小,随气、液量和持液率的变化小;段塞流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最大,随气相流量和持液率的变化而变化较大,在相同气量下,方差随持液率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持液率下,方差也随气量的增大而增大;环状流的方差在分层流和段塞流之间,气相流量的变化对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的影响小,但液相流量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随着液相流量和持液率的增大,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会增大.  相似文献   

14.
孟荣章 《油气储运》1999,18(6):12-14,50
应用HYSYS和PIPESYS软件分析了凝析气集气管道运行状态,结果表明,凝析气在较低的压力下的气-液两相流,在较高的压力下,为单相流(气相),继续增大时,则同时瞳充和两相流,并有段塞流产生。借助HYSYS软件得到凝析气的相平衡图,并以此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运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起点温度来避免段塞流的形成,保证管道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王玮  宫敬  刘鑫  孙异 《油气储运》2006,25(11):1-7
介绍了国内外近20年来油气水三相流压降理论研究的进展,分析了主流的两种三相流压降理论,即基于气液两相流相关式模型的三相压降理论和基于力学模型的三相压降理论,指出了两种压降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三相流压降理论的研究同油水反相规律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树立  谭占廷  马路 《油气储运》2012,31(8):585-587,647
选用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在常温下对含氧煤层气进行分离提纯处理,实验研究了进气流量和膜两侧压差对脱氧率、甲烷损失率以及氧气传质通量和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脱氧率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大而减小;膜两侧压差变化对脱氧率影响显著,提高膜两侧压差明显有利于氧气的传质,但甲烷损失率增加.在实验条件下,对于氧气含量为9.31%的原料气,单级膜组件脱氧率可达96%,产品气组成符合爆炸极限安全标准.该实验提供了从混空煤层气中脱除氧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振瑜 《油气储运》1997,16(2):26-28
在国内气液混僵工艺研究中,由于缺少通用的气液混输管道的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软件,施工极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无法妥善管理,容易丢失,利用率相当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气液混输管道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对垂直下降钢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摩擦压降受折算液速、折算气速和油水混合物中含水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由于气速的改变,三相流动出现了不同的流型,使得流动的摩擦压降变化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未充分发展的环状流区域,由于液膜被气芯撕裂并携带液相,因此导致摩擦压降随着气速的增加反而降低。当含水率在18%-50%以内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液相粘度的减小,摩擦压降减小,当大于50%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混合物的密度增加,摩擦压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