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试验以大豆东农47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增加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47苗期的弱紫外辐射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都增加,鼓粒前期的弱紫外辐射使百粒重增加最多;但开花到成熟期的强紫外辐射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负作用最大。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各处理均使东农47的百粒重增加;随干旱程度加剧,UV-B辐射均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递减,而百粒重的变化各异;UV-B辐射与水分胁迫产生的拮抗作用与其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宁夏黄灌区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粗、底荚高度和主茎节数,生育时间与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与单株粒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与百粒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确定4个主成分因子为产量、粒质量、茎粗和百粒质量。在所设计密度范围内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粒质量和经济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模拟产量回归方程表示为y=-1.962 6x2+6.639 2x+5.339 3(r2=0.846 5),解得密度在1.69×104/666.7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405.73kg/666.7m2。  相似文献   

3.
探究了KCl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增施KCl(0.70 g·株-1)显著缓解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抑制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升高,相对 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施KCl还相对提高了马铃薯的株高、基径、单株匍匐茎数量和单株产量,增施氯化钾使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株高、茎粗、单株匍匐茎数和单株产量分别相对提高6.32%、18.28%、13.75%和29.45%。由此可以认为,在干旱条件下增施氯化钾可通过提高马铃薯幼苗的保水能力,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并相对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对小麦单株次生根数和穗粒数影响最大的时期发生在拔节孕穗期 ;对千粒重影响的最敏感时期是灌浆成熟期 ;而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是灌浆成熟期最小 ,分蘖期最大 ;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 ,根系干重下降 ,株高和穗长降低 ,穗粒数的减少量增大 ,根冠比增大 ,各处理根冠比均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生育后期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T3处理减产率分别达 41.2 %和 3 1.0 %。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钼、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浙春3号大豆在不同的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钼或硼配施条件下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促进了大豆株高的增长, 增加了大豆的百粒重、总荚数和单株籽粒重, 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大豆产量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株高、单株籽粒重、百粒重和总荚数达到显著的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及有效分枝数为负相关,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生物学产量而最终提高籽粒产量;在试验土壤条件下,氮、磷、钾之间的配施比以2∶1∶1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氮、磷、钾对大豆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N>K>P.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绿豆花荚期对水分匮缺的敏感程度及其光合机理,本试验选用4个品种(中绿5号、郑绿8号、郑绿11号和郑绿1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法实施正常水分(CK)和中度水分胁迫(MD,花荚期控水14天)两个处理,研究控水结束时各处理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复水后收获时各处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不同,同时分析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郑绿12号,其它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干旱胁迫时没有显著变化;干旱显著影响绿豆的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除郑绿8号,其它3个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干旱时显著升高。干旱胁迫下,郑绿8号单株产量无明显变化,其它3个品种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说明郑绿8号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可以作为抗旱育种资源;另外3个品种尤其是郑绿11号在充足水分时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说明花荚期绿豆对水分匮缺敏感,补足水分才可保证高产,这为绿豆花荚期水分管理和节水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性状间相关分析看出,单株结荚数、分枝数、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可作为绿豆产量育种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陇油10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硼量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硼能够显著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单角果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单株角果数和产量随着施硼量的增加而增加,单角果粒数和千粒重会随着施硼量增多先增加后降低。油菜产量与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有显著的正相关。在和政县,当施硼量为2.10~3.15kg/hm~2时,能够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次回归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施肥量对浙鲜19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其次是施肥量;种植密度显著影响株高、单株主茎节数、分枝数、秕荚数、1粒荚、2粒荚、3粒荚、总荚数、有效荚、3粒荚比例、鲜荚产量;施肥量因子弱显著影响株高、单株主茎节数、分枝数、秕荚数、2粒荚、总荚数、有效荚;二因子互作效应主要不同程度地影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1粒荚数、总荚数、有效荚数等。高产组合为每667 m2种植18 000株以上,总施化肥量34.5 kg,其中底肥复合肥13.3 kg,苗期追施尿素7.9 kg、鼓粒期追施尿素13.3 kg。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其机理,选用8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两种水分环境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用方差分析、t测验、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小麦株高降低,单株产量和千粒重下降,单株穗数、总小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穗长缩短,不育小穗数增多;各性状对干旱胁迫敏感程度都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除千粒重外,各性状的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品种与环境互作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品种的抗旱指数差异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穗长〉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干旱胁迫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显著,晋麦47、新旱1号和洛旱3号对干旱胁迫的抗耐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6,(1):20-22
为探索菜用大豆适宜的硼、钼肥叶面配施用量,以台湾75菜用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硼、钼肥不同配施量对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硼、钼肥处理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明显好于对照,其中硼、钼肥配施的菜用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要优于单施硼肥或钼肥,硼、钼肥配施比不施肥处理增产最高达13.0%。适量硼、钼肥配施有利于增加有效荚数、单株粒数,提高菜用大豆2~3粒荚的比例,进而提高产量。综合考虑菜用大豆的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台湾75的肥料用量以硼肥用量184.5 g/hm2配以喷施36.0 g/hm2钼肥为宜。  相似文献   

11.
用室内培养和田间测坑试验结果:红壤的花生萌发和出苗土壤含水量分别为0.18 g/g和0.24 g/g,土壤低于萌发含水量时,种子处于低级萌发阶段,出苗率为0;土壤含水量在萌发含水量与出苗含水量之间时,种子只处在高级萌发阶段,不能出苗;土壤高于出苗含水量种子才能出苗,但出苗率并不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最适出苗含水量为0.30 g/g.长期低土壤水分对花生的株高、分枝数、叶片数及单叶面积均有不利影响,在苗期就有明显表现,在始花前后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地麦盖膜栽培,其植株的相对含水量和土壤绝对含水量都显著增加,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利用率,而使植株的根量和根的体积增加,根系的生理活性增强。同时减轻了干旱对地麦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好地解决了缺水、少肥问题,显著地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3.
低芥酸油菜(908和128)的硼素营养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施硼量对油菜产量及硼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2016年,在贵州省铜仁学院试验基地,以华杂9号和中双1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硼肥施用量处理,即B0(0 kg/hm~2)、B1(3.75 kg/hm~2)、B2(7.50 kg/hm~2)、B3(15.00 kg/hm~2)和B4(30.00 kg/hm~2),研究硼肥施用量对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硼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硼肥可提高油菜植株茎粗、分枝数、分枝角果数和单株角果数等性状参数值;对每角粒数、籽粒产量、角果皮产量、地上部产量影响显著;油菜各部位的硼素含量及硼素累积量随着施硼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施硼量在3.75~30.00 kg/hm~2,B1处理硼肥的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最高,其次是B3处理的;综合油菜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硼肥的利用效率考虑,推荐贵州省油菜种植区的硼肥使用量为15.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大豆冠层透光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1979—1981年在东北农学院进行。通过20个无限结荚习性及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顶荚形成初期的不同冠层叶面积指数(LAI)、不同冠层光截获率(RLI)、全冠层光合生产率(RDMP)等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株荚数(NPP)、株粒数(NSP)、株粒重(SWP)、粒茎比(SSR)、主茎荚数(PMS)以及主茎荚/节(PNMS)等产量性状进行多元回归方程集合的分析,明确了该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此等产量性状形成的效应。进而,在哈尔滨地区大豆生育期、结荚习性、叶形、种粒大小、化学品质及抗病虫性等生态类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哈尔滨地区亩产450斤左右的无限和有限结荚习性大豆的顶荚形成初期的理想株型优良冠层模式。为大豆理想株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豫东潮土区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与硼素营养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豫东平原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与土壤缺硼有关。土壤有效硼含量与大豆单株空荚率呈显著负相关,r=-0.4628*;大豆籽粒含硼量与单株空荚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97**;土壤有效硼含量与籽粒含硼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95**。土壤有效硼含量0.5mg/kg为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的临界指标。夏大豆施用硼肥能显著减少荚而不实的发生,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性状也得以改善。用硼肥拌种、作基肥和花期喷施分别使大豆单株空荚率下降10.2,6.2和7.2个百分点,分别增产19.0%,10.7%和23.4%。在2 700 kg/hm2的产量水平下,适宜的N、P2O5、K2O和硼砂的施用量分别是75,150,127.5和7.5 kg/hm2,相应的施肥配比为1∶2∶1.7∶0.1。  相似文献   

17.
采用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磷肥施用量对菜用大豆“绿75”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施270kg磷酸二铵能有效地增加分枝数、分枝荚数、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小区产量。每公顷45万株的密度可提高单株荚数,但百粒重降低。不同因素间互作效应表明,每公顷施270kg磷酸和45万株密度,能增加单株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每公顷在22.5万 ̄45万株,施用磷肥能有效地提高单株的主茎荚数和单株总荚数。在施肥量相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分配的调节效应,揭示不同土壤水分对棉花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为干旱区发展节水高产高效农业提供依据。【方法】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用对水分反应敏感性不同的新陆早10号和新陆早13号为试验材料。控制0~6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滴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55%、70%和85%,滴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量,采用气体交换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花铃期不同土壤水分对叶片光合速率、14C光合产物运转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滴水下限为55%处理土壤轻度水分亏缺,叶片光合速率低,地上部光合物质累积量少,14C光合产物输出较快、向蕾铃分配比例增加;滴水下限为70%和85%处理叶片光合速率高,地上部光合物质累积量大,但85%处理14C光合产物向营养器官分配的比例过大,最终籽棉产量以70%处理最高,85%处理次之,55%处理最低。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55%>70%>85%;不同品种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新陆早10号在55%和70%条件下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新陆早13号,85%条件下显著高于新陆早13号。【结论】土壤水分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花铃期滴水下限在70%~85%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在55%~70%范围内,棉株能通过适应性调节,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依据不同品种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差异,结合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可控性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对实现滴灌棉田节水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湖北省5种旱地土壤进行了土壤热水溶性硼(HWSB)植物有效性试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除HWSB较高的潮土外,其余4种土壤施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盆栽试验和培养实验都证明热水不能完全提取当季施入土壤中的硼,而这些硼在后季作物生长中继续发挥效果。尽管5种土壤的HWSB与盆栽作物的增产幅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以质地较轻、缺硼严重的供试砂质灰紫色土效果最明显。从而说明土壤硼对植物的有效性与影响土壤硼库活性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在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的9个大豆抗线品种(系)主要性状关联度的计算及关联序的排列,研究了在此种土壤上影响大豆抗线品种(系)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在大豆抗线品种(系)中对产量的作用居所有性状之首,其次是株高>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株高>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生育日数>主茎节数>百粒重>脂肪含量>蛋白含量;因此在碳酸盐草甸土上进行大豆抗线品种种植时可以选用多荚型(或多粒型)品种,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