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到0.1hm^2,年产各类秸秆50亿余t,去掉农村直接作为燃料使用、饲料使用及秸秆还田使用30亿t,那么还将剩余20亿t秸秆作为废弃物被浪费掉。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持续鼓励秸秆成型燃料的转化,2010年秸秆固化成型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是新兴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转化为秸秆压块燃料的使用量总体不足200万t,所以说发展生物质燃料产业是一个长远趋势。  相似文献   

2.
秸秆利用技术前景广阔。我国每年的粮食年产量为5亿t左右,作物的秸秆产量在6亿t以上(玉米、高粱这些硬秸秆的数量设计在内)。虽然2.5亿t用于造肥还田;0.48亿t用于工业原料;1.8亿t用于农民生活燃料,但尚有1.2亿t秸秆剩余,这约占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蔬菜烘干企业烘干蔬菜,所用燃料都是煤炭。生产1t脱水果蔬需要耗煤6~8t,据测算全国果蔬烘干每年需耗煤约800万t,如果全部采用秸秆燃料替代,约可节约能源开支23.5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50万t,同时可消化处理秸秆1700万t。农作物秸秆替代煤炭效果十分明显。秸秆燃料在农产品干燥领域大规模应用,一方面可以推动农作物秸秆这一重要生物质能源资源的利用,扩大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市场的空间,另一方  相似文献   

4.
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秸秆利用现状秸秆是21世纪可开发利用的最经济、最可观的能源,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前景十分广阔。我国每年农作物产量在6亿t以上,虽有大量秸秆用于还田、饲料、工业原料及农民生活燃料等,但仍有约1.2亿t被废弃和焚烧,既  相似文献   

5.
<正>1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分析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前景广阔,秸秆将是21世纪可开发利用的最经济、最可观的能源。我国每年秸秆产量在6亿t以上,虽有大量秸秆用于还田、饲料和工业原料以及农民生活燃料等方面,但还是有约1.2亿t秸秆被白白烧掉。目前,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秸秆利用技术认识不足,久推不广,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试验示范等方面工作连续性差,农民不仅看不到秸秆还田的好处,反而认为还田支付机械作业费用不如简单处理省事;二是  相似文献   

6.
秸秆焚烧的治理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麦茬秸秆已经成为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突出问题,如何处理作物秸秆,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各类农作物秸秆达5.8亿t,其数量相当于北方草原打草量的50多倍,其中90%被焚烧,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近年来各地大面积焚烧秸秆的  相似文献   

7.
于磊 《农业机械学报》2023,54(S1):350-357
以作物秸秆为原料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具有便于储存运输,燃烧热效率高等优点,可以用来替代煤炭作为农村家庭生活炊事与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但生物质颗粒燃烧会排放较多的氮氧化物,目前生物质脱氮一般应用于大型工业炉内,农村家用的生物质锅炉基本没有氮氧化物处理装置。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本文首先阐述了所设计秸秆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的结构和关键燃烧技术,对玉米秸秆成型燃料进行燃烧试验研究。采用KM9106型烟气分析仪测量燃烧时烟气中NO、NO2和烟气氧含量。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二次风的风量比例、进气位置、充气角度,在炉具内形成不同的风压射流,以强化热质传递,确保燃尽效果,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当一、二次风量比例为3∶1、扰流形成的风压射流配送二次风时,秸秆成型燃料烧温度最高,燃烧充分,满足高效清洁燃烧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每年有6亿多吨,拥有量居世界首位。多年来,除少量秸秆被作为燃料、饲料、肥料、造纸等使用以外,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腐烂。每年有1/3左右的剩余秸秆未被利用,每年全国直接焚烧量达到2亿多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面积污染。秸秆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大多作为农民生活燃料,有的当作废弃物烧掉。秸秆焚烧不仅浪费能源,污染环境,造成土壤板结,而且影响交通安全.引发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每年在夏秋大忙之前,各级政府加大了禁烧宣传力度,出台了若干规定,但也有少数群众,图一时之方便,谋一己之私利,置国家大局和政府的各项禁令于不顾,一烧了之。通过调研,笔初步摸清了导致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原因和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秸秆固化燃料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秸秆固化技术现状 国外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相继研究了稻草、甘蔗渣、棉秆等秸秆燃料。从1980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过三次利用农业剩余物秸秆生产人造燃料的会议。近几年,由于异氰酸酯胶粘剂在秸秆燃料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秸秆燃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宿迁是农业大市,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年产量300多万t。据初步测算,宿迁市的秸秆有120万t作为农村生活燃料和能源,占40%左右;45万t被直接还田,占15%;15万t作为饲料,占5%左右;12万t作为食用菌基料,占4%;秸秆发电、秸秆编织及其它利用18万t,占6%;  相似文献   

12.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利国利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亿多t,可利用秸秆约4.8亿t,相当于北方草原打草量的50倍。陕西年产农作物秸秆2500万t,其中小麦玉米秸秆1700万t。但由于秸秆利用技术发展迟缓,配套机械设备发展慢,不少农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看不上秸秆利用的经济效益,致使大量的秸秆被堆放于渠边、路边、场边、地边,  相似文献   

1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分析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前景广阔,秸秆将是21世纪可开发利用的最经济、最可观的能源。我国每年秸秆产量在6亿吨以上,虽有大量秸秆用于还田、饲料和工业原料以及农民生活燃料等方面,但还是有约1.2亿吨秸秆被白白烧掉。  相似文献   

14.
邢云文 《当代农机》2011,(11):11-12
农民烧秸秆因其无用过去农村烧火做饭,秸秆是主要燃料。现在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乡下也都用上了液化气或者煤球,做饭是不用秸秆了,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也没有几家喂猪、养牲口了,收拉运那些秸秆都得花钱雇人,粉碎还田也得花钱雇粉碎机,卖也不值几个钱,费时费力又不划算。为了赶农  相似文献   

15.
北方寒区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现状,对现有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实情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归纳和分析。特别是在秸秆燃料技术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及气候条件,对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常用工艺和设备的技术要点、注意事项以及优缺点进行了科学、细致的阐述,使人们对我国秸秆燃料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法库是农业大县,全县可耕地13万hm2,而玉米种植面积就达8万hm2,年产玉米秸秆9.36亿kg。除部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外,开发利用空间很大。一、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紧迫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作为燃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能源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矿物质燃料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农作物秸秆及农林剩余产物是一种燃烧性能良好的生物质燃料,现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目前,我国每年秸秆产量达6亿多t,相当于3亿t标准煤;另外,还有大量的农林剩余产物和其它生物质废弃物。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逐年减少,大多数农作物秸秆和农林剩余物被废弃或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使土壤矿化,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  相似文献   

18.
主编漫谈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秸秆作生活燃料等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正在逐渐消失,而先进的秸秆利用技术和方法还没有完全被农民认识和接受。因此,为图省事将秸秆一烧了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既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了生物质秸秆固化成型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及发展秸秆压块饲料的意义,以秸秆压块机的设计为主,确定了秸秆压块机的整体设计方案.根据整体方案和设计制造的样机,对不同物料以及同种物料的不同颗粒度状态进行对比压块试验.以稻壳压块和玉米秸秆压块燃料为研究着眼点,对稻壳玉米秸秆的结构特性、压缩特性、流动规律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成型玉米秸秆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分别对稻壳和玉米秸秆机械压扎成型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每年秸秆产量约5.7亿t,这是一项巨大的资源.为此,从燃料、肥料、工业原料和饲料4个方面论述了秸秆开发利用的方法和原理,指出了秸秆资源利用的出路在于饲料业;同时,强调做好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解决我国饲料粮紧缺状况,缓解能源、林木减产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