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间伐强度(15%,30%和40%)进行均匀间伐,在林下采用5个树种(柞树、红松、胡桃楸、云杉和水曲柳)按照1 000、1 500和2 000株/hm2 3种更新密度进行人工更新,研究更新幼树的成活率、及苗高、地径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更新1年后,采伐强度40%成活率>采伐强度30%成活率>采伐强度15%成活率,更新密度1 0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15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2 000株/hm2成活率,水曲柳成活率>红松成活率>柞树成活率>胡桃楸成活率>云杉成活率;生长情况的高低顺序是:采伐强度4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3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15%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5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2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水曲柳林下更新生长>云杉林下更新生长>胡桃楸林下更新生长>柞树林下更新生长>红松林下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2.
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米老排树种生物学特性,探索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其天然更新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3种采伐处理(TA:带状皆伐作业,皆伐迹地带宽约为100 m,顺坡长度大于100 m,两侧不采伐保留带宽度均不少于30 m;TB:沿顺坡方向带式渐伐,渐伐带宽约50 m,渐伐后林分保留密度120 ~ 150株/hm2;TC:皆伐,作业面积4.0 hm2)和1种对照CK处理(沿顺坡方向,保留宽度为50 ~ 100 m的不采伐保留带),每个处理布设3块样地。基于数据处理系统(DPS14.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作业后天然更新幼树的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等进行分析。  结果  (1)在采伐与抚育作业2年后,所有采伐处理迹地天然更新幼树(树高 > 1.3 m)的更新效果均可达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更新密度大于3 000株/hm2,更新频度大于60%),但仅有TC处理种子更新幼树的更新效果达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2)在带状皆伐迹地内,米老排天然更新效果随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仅能在距林缘18 m范围内(单侧林缘距离范围)达到天然更新良级标准。(3)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前者米老排天然更新的效果远高于后者。(4)在0 ~ 10 m尺度内,米老排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多为非单一的分布类型,并呈规律性变化(先呈聚集分布,随后再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结论  (1)在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样地之间,采伐与抚育措施对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类型影响不明显,对促进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极显著(P < 0.01),对改变种子更新幼树的径级分布作用明显。(2)在米老排人工林落种高峰期(其落种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外的带状皆伐作业,其作业的带宽宜控制在36 m内。(3)光照是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落种在空旷地易萌发),采用皆伐、渐伐与带状皆伐均可有效实现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3.
针对建筑材目的油松人工林经营措施,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下蓄积变化,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对河北平泉阳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3种主要立地类型的全生命周期油松人工林编制密度管理图,得出培育小、中、大径级建筑材措施。结果表明: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的培育,阳坡中土培育小径材、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培育中大径材,期间经过2~3次间伐以达到高效培育的目的。阳坡中土林分,初植密度3 000~3 300株/hm2,10年生间伐强度12%,15年生强度20%,25年生强度25%,主伐时树高级为9~11 m,培育小径材。阴坡中土林分,初植密度2 700~3 000株/hm2,9年生间伐强度25%,19年生强度30%,主伐时树高级为9~11 m,培育中径材;初植密度2 200~2 500株/hm2,9年生间伐强度20%,17年生强度25%,27年生强度30%,主伐时树高级为11~13 m,培育大径材。阴坡厚土林分,初植密度2 000~2 300株/hm2,7年生间伐强度20%,15年生强度30%,主伐时树高级为11~13 m,培育中径材;初植密度1 000~1 200株/hm2,7年生间伐强度20%,13年生强度20%,23年生强度25%,主伐时树高级为13~15 m,培育大径材。  相似文献   

4.
周怀容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37-139
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造林季节对台湾扁柏造林成活率、早期的地径、苗高生长有着极显著影响,在福建省邵武市的最适宜造林季节为1~3月份,造林成活率最高,达96.8%~97.4%,苗木生长也较快;12月份造林成活率低,只有88.2%,但苗高生长最快。不同的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有着极明显的影响,其树高、单位面积蓄积、单位面积干生物量均较造林密度为1100株/hm2的林分大;树高生长、单位面积蓄积、单位面积干生物量与2500株/hm2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胸径生长明显高于2500株/hm2的林分。因此,综合考虑造林效果与造林成本,台湾扁柏最适宜造林密度为1600株/hm2。  相似文献   

5.
连续3 a对小兴安岭地区低质林验样地内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率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造3 a后,3种苗木的保存率无明显差异。3 a内3种苗木的生长率大小次序为:落叶松大于红松大于云杉。在带状皆伐改造模式中,红松在8 m和10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6 m和8 m带宽的垂直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10 m和15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在林窗改造方式下,红松在面积为150到3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面积为25到1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林窗内的生长状况指标均很高,生长效果都较好,无明显差异。根据苗木的生长效果为低质林改造选择合理的改造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元谋干热河谷赤桉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333株/hm2(1m×3m),5000株/hm2(1m×2m)和10000株/hm2(1m×1m)3种不同密度的赤桉林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较大程度地制约着林木的生长,密度较小的林分生长状况较为良好,单位面积蓄积量、树高、胸径和叶面积均居首位;而密度>5000株/hm2的林分生长状况很差.从小到大3种密度的林分蓄积量分别为80.653m3/hm2,55.927m3/hm2和44.541m3/hm2.单株林木生长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胸径分别为8.68cm,4.80cm和3.97cm,树高分别为9.46m,9.07m和7.22m.因此,干热河谷区的赤桉造林密度不应>3333株/hm2.  相似文献   

7.
杨树伐根嫁接毛白杨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树低产林和虫毁林伐除后,在伐根上嫁接毛白杨进行树种更新和改良试验,结果显示:在青杨伐根上嫁接毛白杨,嫁接平均成活率91%,接穗平均成活率86.5%,平均苗高1.43m,平均地径1.64cm,苗木生长良好,病虫害也少。  相似文献   

8.
灌草对胖大海种群更新幼树幼苗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越南同奈天然文化自然保护区天然阔叶和半落叶林中灌木高度和盖度以及草本盖度对胖大海幼树幼苗密度大小影响的研究,探讨灌木草本对胖大海种群更新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盖度对胖大海幼树幼苗更新密度有显著影响,在3个优势度等级林分随着灌木盖度的逐渐增加,胖大海幼树幼苗更新密度呈单调下降,灌木高度与胖大海幼树幼苗密度的回归关系符合模型:y=a+bx+cx~2;不同灌木盖度和高度等级与胖大海更新幼树幼苗密度呈显著相关,优势度一级和二级林分中灌木高度在300~400 cm且盖度40%,胖大海幼树幼苗密度为2 500~3 000株/hm~2;当灌木高度200 cm且其盖度在70%以上时,胖大海幼树幼苗密度为500~1 000株/hm~2;优势度三级林分中灌木高度300~400 cm和盖度40%时,胖大海幼树幼苗密度为3 000~4 000株/hm2;胖大海幼树幼苗密度随着草本盖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个优势度等级林分胖大海幼树幼苗密度和草本盖度的回归模型为:y=a×exp(-bx);胖大海幼树幼苗更新密度受草本盖度和灌木盖度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回归关系符合模型:y=a+b_1x_1+b_2x_2+c_1x_1~2+c_2x_2~2+dx_1x_2,灌木盖度低等级和草本盖度30%,幼树幼苗密度最高值为2 500~3 000株/hm~2,灌木盖度增高和草本盖度为80%以上,密度为500株/hm~2以下,灌木草本盖度增加以及灌木高度较低不利于胖大海幼树幼苗的更新。因此,胖大海天然更新培育或人工林经营中,应注意清除灌木、草本,为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胖大海幼树幼苗存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9.
氮肥与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渝单8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100 kg/hm2、200 kg/hm2、300 kg/hm2和400 kg/hm2 4个氮肥(纯氮)水平及1 hm260 000 株、75 000 株、 90 000 株、105 000 株和120 000 株 5个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蜡熟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果穗率在施氮量适中时即200 kg/hm2和300 kg/hm2时大于处理100 kg/hm2和400 kg/hm2.地上部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密度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在氮肥水平300 kg/hm2和1 hm290 000 株时最大.地上部干物质中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降低,但各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综合氮肥与密度处理对青贮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施纯氮300 kg/hm2、密度1 hm290 000 株为南京地区渝单8号青贮栽培利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规律及林分更新特征,为其人工林栽培和生态公益林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解析木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量进行测量,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其生长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测量林下更新幼苗的密度、地径和苗高,并进行苗高分级,分析黄果厚壳桂人工林林分的更新特征.[结果]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8.82 cm、17.53 m和0.180 m3.胸径和树高在第0~6年生长缓慢,胸径生长快速期在第6~11年,生长量为0.73~0.92 cm/年;树高生长快速期在第7~19年,生长量为0.60~0.97 m/年;材积生长较缓慢,36年生材积平均生长量仅0.005 m3/年,最高连年生长量为0.012 m3/年.人工林林下更新幼苗丰富,苗木平均密度为25.25株/m2,其中以1~2龄苗木为主,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2.43%,3龄及以上各龄级幼苗数量分别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3.50%.高度级在Ⅰ级和Ⅱ级(苗高20 cm以下)苗木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1.20%,Ⅲ级及以上等级的幼苗数量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7.67%.苗龄3年以上或苗高20 cm以上苗木存活概率高.[结论]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较缓慢,特别是材积生长慢及生长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作为常规用材林进行培育,但其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状况良好,林下苗木储备充足,可作为当前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短周期轮伐树种生态公益改造的优良替代树种.  相似文献   

11.
小叶丁香的再生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叶丁香的带花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结果表明,茎段作为小叶丁香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是适宜的.初代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IBA,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IBA,生根培养最佳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中加入3%蔗糖、8g/L琼脂,pH=6.1.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时间为12~14h/d,光照强度为2200~2500lx.  相似文献   

12.
胡萝卜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萝卜直根系为材料,分别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外植体及培养条件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培养基时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用的6种培养基中.以2,4-D浓度为0.1mg/L时.愈伤组织状态为最佳;尽管以直根系不同部住为外植体均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但以形成层为外植体时诱导的愈伤组织质量为最佳;愈伤组织的诱导宜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基种类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影响不大,且主要以胚状体形式出芽。  相似文献   

13.
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它们可促进植物残枝落叶的降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化等复杂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同时,蚯蚓由于其快速和不断更新的能力被认为是研究再生的最佳材料,被当成研究发育、细胞生长分化和模式形成的模型.蚯蚓再生研究始于19世纪末,研究内容从生态学逐渐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综述了蚯蚓再生研究的历史:探讨了蚯蚓再生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环境对蚯蚓再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蚯蚓再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番茄子叶的离体再生与移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了尽快地使番茄子叶获得较多的再生植株以及提高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使番茄的遗传转化研究与应用得以顺利进行,以番茄子叶为外植体,系统研究了番茄子叶切段大小对诱导出芽的影响,生长素IAA和NAA对生根的影响,以及移栽土的灭菌处理、空气湿度、再生苗的生根状况等对移栽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刚展开的子叶横切成3段时可得到较多的再生芽;在MS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IAA能形成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再生苗;移栽土灭菌处理或再生苗生根差,都无法移栽成活;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教师容易使移载苗萎蔫。  相似文献   

15.
以甘草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影响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T具有显著作用,与6-BAI、BA结合,可高效诱导下胚轴直接产生不定芽,优化的分化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KT 0.5 mg/L IBA 0.5 mg/L,芽苗分化率平均为41.5%。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预培养处理对甘草下胚轴再生的影响,结果发现:胀果甘草下胚轴离体再生频率最高,达44.7%;预培养4 d对甘草下胚轴再生不定芽具有促进作用。建立甘草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体系,为甘草基因工程品种改良及优良品种快速繁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木霉菌T23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并对原生质体的释放和再生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木霉菌T23菌株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菌龄为24h,裂解酶采用崩溃酶,酶浓度为15mg.ml-1,酶解时间在3~4h之间,酶解温度以30~35℃时最为适合。观察到木霉菌以菌丝断裂方式释放原生质体,以产生不规则突出的方式进行再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法研究了基本培养基、6-BA、IBA、和蔗糖4个因素及其组合对树莓叶片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对树莓叶片的再生影响最大,其次为IBA及基本培养基,影响最小的因素为蔗糖。树莓叶片再生的适宜组合为NN69 6-BA2.5mg/L IBA0.25mg/L 蔗糖40g/L。  相似文献   

18.
绿色棉花再生体系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农杆菌法介导的绿色棉花茎尖转化体系进行筛选优化,为基因工程辅助彩棉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天然绿色棉花的茎尖作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筛选绿棉茎尖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包括茎尖外植体最佳苗龄的筛选,激动素(KT)最适浓度的筛选,卡那霉素(Kan)敏感浓度的筛选,农杆菌菌液最佳侵染浓度的筛选以及真空渗透条件的优化筛选。[结果]3日龄的绿棉茎尖为最佳转化外植体;在OD600值为0.5的农杆菌菌液中侵染10min,同时辅助真空渗透的侵染效果最佳;在茎尖最适培养基MS+lmg/LKT,pH值5.8上共培养24h,转至Kan浓度梯度为30、50、70mg/L的筛选培养基上选择培养,茎尖分化苗阳性率达34.6%,并获得了绿棉9804的Kan阳性苗。[结论]绿色棉花比白色棉花更有利于进行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19.
大豆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获得大豆子叶节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方案,选用5个大豆品种的子叶节作为外植体,研究了种子萌发天数、外植体大小、不同激素浓度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豆苗龄以5—7d最佳;外植体以保留全部子叶为宜;外植体的萌发和诱导均存在基因型差异,292黄豆的最佳萌发培养基为1/2MS+1mg/L6-BA,而鄂8157、湘春豆18号、湘春豆13号、湘春豆15号的最佳萌发培养基为1/2MS+2mg/L6-BA,292黄豆、鄂8157、湘春豆18号、湘春豆13号、湘春豆15号的最佳诱导培养擎组合分另0为MS+2mg/L6-BA、MS+2mg/L6-BA、MS+1mg/L6-BA、1/2MS+2mg/L6一BA+0.05mg/LIBA,MS+2Ing/L6—1;^、丛生芽诱导率分别为60%、62.5%、81.25%、77.27%和47.5%;子叶节丛生芽生根时IBA浓度以2mg/L为宜。  相似文献   

20.
鳄梨组织培养繁殖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市场需求,以鳄梨饱满茎段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优质种苗繁育,对于该种的产业发展和应有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筛选了无菌株体系建立、诱导潜伏芽萌发、丛生芽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较适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诱导鳄梨无菌株系建立较适培养基为WPM+1.0 mg?L-16 ̄BA+0.3 mg?L-1NAA+0.5 mg?L-1ZT+2%蔗糖+0.2%活性炭+0.65%琼脂;诱导潜伏芽萌发较适培养基为WPM+2.0mg?L-16 ̄BA+0.5mg?L-1NAA+1.0 mg?L-1ZT+2%蔗糖+0.2%活性炭+0.65%琼脂,诱导出芽率达到54%;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较适培养基为WPM+3.0 mg?L-16 ̄BA+0.3 mg?L-1NAA+1.0 mg?L-1ZT+2%蔗糖+0.2%活性炭+0.65%琼脂,增殖率达到3.70;幼苗生根较适培养基为1/2WPM+0.5 mg?L-1 IBA+0.5 mg?L-1 NAA+2%蔗糖+0.2%活性炭+0.65%琼脂,生根率达到90%。炼苗移栽60 d后成活率为96%。该试验获得的培养基配方,可培养出完整植株,短期内获得大量优质种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