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服务建设美丽乡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立峰 《新农村》2011,(12):46-47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着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在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人是决定因素,干部的政策水平、领导能力,专业户的带领作用、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朝着生产更加发展、生活更加富裕、乡风更加文明、村容更加整洁、管理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特色,并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弘扬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精准脱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美丽中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从2010年开始,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  相似文献   

4.
<正>现如今在安徽省,除了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著名景区外,乡村旅游也是异常火爆,一幅幅美丽田园风光照不断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成了安徽省乡村振兴最亮丽的底色。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  相似文献   

5.
美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两山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在新时代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的重要思想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而且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积极探求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措施,必将有利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有利于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212-213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成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拥而上”“要面子不要里子”“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急功近利等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科学引领和长远谋划。美丽乡村建设要克服简单“跟线”或应时风潮,就应该把美丽乡村建设渗透到新农村、新市镇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格局和肌理中去,重点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内在美,强调科学布局规划美、设施完善生活美、致富增收产业美、贴近地气人文美、政通人和管理美、环境优化生态美。  相似文献   

8.
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杰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5):149-150,156
美好乡村是宜居、宜业、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存在和发展状态。美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践和延伸,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是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美好乡村要强化产业支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重组村庄,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色块,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化,恩施州通过抓新农村建设,描绘出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恩施版画卷。这幅美丽画卷源于绿色发展、特色开发、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色块,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化,恩施州通过抓新农村建设,描绘出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恩施版画卷。这幅美丽画卷源于绿色发展、特色开发、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构筑了"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与当下社会所提倡的"美丽乡村"之间有着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美丽乡村"的视角出发,从观念、管理、规划及资金4个方面探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依托,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爱护、尊重、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要美丽,乡村必须美丽。本文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理论以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探析,了解了娄烦县的资源优势以及城乡发展的现状,对娄烦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是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为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途径,在对闵行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用制度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用文化扮靓美丽乡村建设、用村民自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闵行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加强"软件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从台湾村的居民文化特色、小学文化特色、景观文化特色等几方面梳理河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台湾村的建设成果并对其美丽乡村的建设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适合其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依靠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及各级支持,发展乡村休闲农业。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农业村落培育成现代文明的休闲农业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7.
方毅 《新农村》2014,(3):7-8
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推进农村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个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宜游"和"规划科学布局美、村  相似文献   

18.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麻江县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19.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沈阳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建设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辽宁省沈阳市在2014年已经开始进行生态宜居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作为"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举措,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实践,"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浙江省安吉县吟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例,总结其成功的建设经验及其不足与教训,阐述"美丽乡村"视角下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具体内容如下:针对乡村特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真正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推进农村绿色科技,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循环经济以及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这些对策与建议对其他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