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22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更高水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贡献吉林力量。“千亿斤粮食”工程明确以粮食生产能力为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农业现代科技集成落地与土地适度规模化的结合,通过加速实施土地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攻关应用和推广“梨树模式”扩面提质等措施,在当前吉林省粮食总产800亿斤的水平上再提高25%左右,力争到2030年粮食综合能力达到1 000亿斤。  相似文献   

2.
<正>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几亿人口要吃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能力统筹考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实现了“十八连丰”,并且连续七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2022年夏粮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的佳绩。“藏粮于地”成为端牢中国“饭碗”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3.
正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端牢中国饭碗,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勇于担当:红兴隆分公司(以下简称"红兴隆")承诺今年粮食稳产80亿斤以上,正全面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管的增粮行动。红旗岭农场有限公司新引进3台"双苗带气息式"播种机,将大豆亩保苗株数由3.1万株增加3.6万株,  相似文献   

4.
正据国家统计局,我省2017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744亿斤,比2016年增长0.56亿斤,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总产量的7.34%;单产987斤/亩,基本与2016年持平,位居全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高出253斤/亩。2017年的丰收是在种植结构进行大幅调整的前提下获得的。调减籽粒玉米221.10万亩,增加水稻50万亩、大豆88.76万亩、杂粮杂豆27.39万亩、花生12.61万亩、粮改饲20万亩,蔬菜、薯类、中药材等22.34万亩,两年累计调减553.68万亩。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西部易旱区和东部冷凉区,仅松原、白城和延边三个地区就占59.8%。粮食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数字     
正12358亿斤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比2016年增加33亿斤,增长0.3%。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解读粮食生产情况时表示,全年粮食产量在高产作物大幅调减等情况下,依然实现小幅增产,取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来之不易,尤其是库存较多的玉米继续调减,市场缺口较大的大豆及小品种继续增加,充分说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6.
<正>通化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生态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全力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鼓励"旱改水",调减籽粒玉米生产面积,适度增加鲜食玉米种植比重,开展高蛋白、高油大豆新品种试种。大力发展多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农业部发布《2014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全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种植业协调发展,并提出求稳求进的目标任务。确保产量在11000亿斤以上2013年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种植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2014年将进一步开启区域化、标准化技术模式,为挖掘增产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形势。农业部表示,2014年粮食生产一方面要求"稳",确保粮食产量在11000亿斤以上,争取实现继续增产;另一方面也要有"进",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病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长春市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要稳定在200亿斤以上的阶段性水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绿色优质水稻和特色杂粮杂豆,建设蔬菜、花卉苗木、君子兰、水果、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重点建设规模化棚膜经济园区30个,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带动结构调整和农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农业部确立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为国家北方旱粮产区综合实验基地,开启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遭受特大灾害下,友谊农场分别实现粮食增产1亿斤和9000万斤,2014年农场粮食总产超22亿斤,增产2亿斤以上。友谊农场稳步推进粮食增产——“天下第一场”——友谊农场,2014年粮食总产、单产和效益创下三个历史新高,总产超22亿斤,增产超2亿斤,玉米亩产最高2400斤,水稻亩产最高1600斤,大豆亩产最高561斤,亩效益平均超千元。  相似文献   

10.
数字     
<正>8亿亩2019年,农业农村部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抓好农田建设。到2020年要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明后两年每年都要完成8000万亩以上;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确保完成10.58亿亩划定任务。  相似文献   

11.
<正>1"藏粮于水"内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影响粮食生产重要的资源要素。在粮食生产战略中,曾有人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库"和"藏粮于科技"战略,其实,从粮食与水的关系来看,"藏粮于水"战略需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水"是指通过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升粮食生  相似文献   

12.
正铁岭县是农业大县,位于东北黑土区,现有耕地面积157万亩,年产粮食11.13亿斤以上。尽管农业发展较快,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黑土地质量较低、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黑土地保护亟待加强。2015年以来,铁岭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年来,共争取中央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从省农委了解到,截至5月上旬,吉林省旱田播种已基本结束,非优势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调减310万亩。作为产粮大省,"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登上了500亿斤、600亿斤和700亿斤台阶,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29.4亿斤,位列全国第四。然而在丰收的同时,吉林省农业生产也遇到  相似文献   

14.
制度建设是今年种植业发展着力点 10570亿斤,我国粮食总产量在这十年间走过一个“v”形曲线后,保持在了10000亿斤这条线之上,并且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008年最后一页日历翻过,2009年已经到来,10570亿斤以后,种植业发展之路如何走?从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种植业专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全年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中原熟,天下足。作为产粮大省,河南已经连续12年粮食产粮超过了千亿斤。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上,河南正从"中原粮仓""产粮大省"迈向"农业科技强省",努力守住并打好这张"科技王牌"。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2016,(4):46
正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黑土带,是"大粮仓"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黑龙江把黑土耕地保护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护建设,提升黑土地质量,做到"藏粮于地",助力粮食稳定发展。全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264.8亿斤,占全国1/10强。坚持保护利用、用养结合,不断提升黑土地质  相似文献   

17.
1"藏粮于水"内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影响粮食生产重要的资源要素。在粮食生产战略中,曾有人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库"和"藏粮于科技"战略,其实,从粮食与水的关系来看,"藏粮于水"战略需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水"是指通过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升粮食生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八五二农场深入落实集团总公司"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管""藏粮于外"战略,把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根本,坚持科技引领,强化示范带动,形成以科技引领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依托、以精益管理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相似区域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供借鉴,介绍了通州区近年在稳定粮食生产上采取的藏粮于地,强化耕地保护开发利用;藏粮于技,加强技术集成与推广;藏粮于质,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3个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全国粮食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的有机结合,而“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都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因此,“藏粮于科技”是保证.是长远的战略措施,必须坚持科技兴粮,把推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