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沿     
<正>转基因玉米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光明网讯日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瑞金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举办转基因玉米研发现场会,展示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抗虫转基因玉米研发中的突破性进展。据介绍,我国独立创制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已获得安全证书,并完成了  相似文献   

2.
<正>1999年和2004年,农业部先后受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整个安全评价过程中切实做到:  相似文献   

3.
克涛 《油气储运》2010,(2):49-50
近日,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农业部批准发放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是我国首度为转基因粮食作物颁发安全证书。  相似文献   

4.
《北京农业》2009,(12):47-48
<正>由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于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磷的使用有显著优势,其商业化试点已悄然获批。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近日在"转基因进入寻常百姓家"主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发的一种转基因玉米饲料,已经基本完成产业化前期的准备工作。该所所长林敏研究员在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中国正在研究的转基因玉米,包括具有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抗逆等性状的品种。其中,转基因抗虫玉米和高赖氨酸玉米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则进入了上市审批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1月,农业部公布已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证书,分别限在湖北省和山东省生产应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玉米产量也居全球第二,两种作物地位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转基因玉米对土壤环境生态安全风险,通过盆栽试验,以转Bt基因P1498及非转基因亲本Non-Bt P1498,转抗除草剂基因C31为材料,研究比较转基因玉米不同生育期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对土壤细菌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真菌在苗期有显著影响,其他生育期没有影响;放线菌在抽雄期有显著影响,其他生育期没有影响;转基因玉米对土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没有影响。说明转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由我国独立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作物—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日前获得农业部正式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标志着我国科研工作者多年以来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9.
<正>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2个转基因抗虫水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1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再次获得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业部表示,抗虫水稻华恢1号、抗虫水稻Bt汕优63、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这3个品种早在2009年获得过安全证书,并于2014年8月17日到期后失效。但始终未获得商业化批准,此次安全证书的续期成功,也不意味着将加快我国转基因主粮的推广进程。我国将继续对转基因作物采  相似文献   

10.
谷裕 《北京农业》2011,(1):42-42
2009年11月,农业部公布已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证书,分别限在湖北省和山东省生产应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玉米产量也居全球第二,两种作物地位不言而喻。当时有关转基因水稻是否将商业化种植的猜测引发了轩然大波。时隔一年,这三种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仍无时间表。  相似文献   

11.
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由我国独立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作物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日前获得农业部正式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标志着我国科研工作者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以环保、节能的方式生产“绿色磷”最终得以成真。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转植酸酶玉米10TPY005、非转植酸酶亲本玉米为试材,于2011年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以及秸秆还田期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同一种微生物数量在转植酸酶玉米、非转基因玉米及空白对照中基本相同;不同细菌菌群在不同时期内数量变化情况不同:氨化细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明显高于秸秆还田期,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及好气性固氮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明显低于秸秆还田期;整个生育期和秸秆还田期转植酸酶玉米3种群落特征参数(优势集中性、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高于非转植酸酶玉米,同时生育期内3种生物群落特征参数也明显高于秸秆还田期。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的途径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已经在作物的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旱等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比1996年首次种植面积增长了100多倍,达到1.75亿hm2,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大部分则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此,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在畜禽体内消解和转移规律以及转基因成分对畜禽营养、生长、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提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与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讨论和分析转基因作物评价所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概述抗虫作物、抗草甘膦作物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中转基因成分的特性;侧重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转移,转基因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料养分效价评定,重点剖析转基因饲料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从短期、长期和多代效应综合分析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未发现从饲料中转移到畜禽组织、器官和血液中,仅少量残存于消化道前段的食糜中;转基因饲料也没有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肠道健康产生不利作用。但目前还需深入探讨试验材料的选择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描述、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和转移的方法、转基因饲料对畜禽繁殖、免疫以及长期多代的作用研究,以期为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饲用安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植酸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酸酶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磷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真菌基因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发展,已克隆出10多个真菌的植酸酶基因,并利用构建基因工程菌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生产植酸酶的效率。通过转基因方法,目前已经成功地将几种真菌植酸酶基因转到水稻、玉米等作物中,通过特异表达提高了转基因作物自身植酸酶含量。本文从真菌基因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2个方面综述了植酸酶研究取得的进展,并比较和分析了植酸酶植物基因工程和真菌基因工程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是目前育种界的另一个热点话题。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前景如何?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教授,请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是目前育种界的另一个热点话题。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前景如何?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教授,请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现已获得了抗虫、抗病、抗逆及营养改良型等转基因水稻。虽然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研究报道并不多,但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在转Bt抗虫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证书后。本文综合分析了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安全性评价除了营养成分与抗营养因子的比较外,也需要开展动物饲喂试验。在饲喂试验中,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存在一些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转基因水稻与传统非转基因亲本水稻的营养性和安全性是一样的;然而,也有少数研究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有毒副作用,或会引起试验动物肠道菌群或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变。目前动物试验的持续时间很少超过90天,食用安全性的风险可能短期不会显现,需要合理延长动物饲喂试验的持续时间。本综述旨在为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研究和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自然条件下,以转植酸酶玉米10TPY005、非转植酸酶亲本玉米为试材,于2011年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及秸秆还田期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亲本非转植酸酶玉米相比,转植酸酶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及秸秆还田期对土壤蔗糖酶、土壤蛋白酶及土壤脲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而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转植酸酶玉米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非转植酸酶玉米,并呈现出从苗期开始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亲本非转植酸酶玉米则比较平稳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玉米     
<正>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自交系,外源基因是由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植酸酶基因,受体品种是"Hi-Ⅱ"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10TPY005、蠡玉35、郑单958生育期根际土壤和秸秆还田后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植酸酶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及秸秆还田后对土壤氮、磷、钾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