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将军苹果的脱毒与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熟红富士品种红将军的继代培养4~5代试管苗为试材,进行脱毒处理,并利用ELISA和RT-PCR技术检测脱毒效果.结果表明:红将军苹果试管苗在38℃高温条件下恒定热处理20 d,再二次茎尖培养后,试管苗脱毒率达86.4%~100%,可以有效脱除ASSVd、ASGV、ASPV、ApMV和ACLSV等主要的苹果病毒.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区梨病毒病检测方法筛选及带毒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天津地区种植梨的已知病毒病的发病情况,以雪花梨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对梨的嫩叶进行总RNA提取,并通过RT-PCR对天津3个地区70株不同品种的梨树所带的潜隐性病毒进行鉴定,包括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苹果茎痘病毒(ASPV)、苹果茎沟病毒(ASGV)、苹果凹果类病毒(ADFVd)。结果表明,改良方法 1-巯基乙醇法是提取梨叶片总RNA较为理想的方法,可获得的RNA杂质含量较少,总RNA得率较高,平均质量分数可达73. 880μg/g,获得的总RNA符合后续试验要求;利用RT-PCR法在70个检测样品中,上述5种病毒病的平均发生率依次为47. 1%,11. 4%,10. 0%,8. 6%,1. 4%,复合侵染率平均为28. 6%,种植年份越高的植株带毒率越高,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敏感性也不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梨病毒病发病普遍,其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是主要带毒种类,而且具有一定比例的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梨树种植管理水平低,地区间梨树引种缺乏规范的检测监控均可导致梨病毒病的发生和扩散,这对于天津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并结合茎尖培养,比较了苹果品种和砧木组培苗对热处理脱毒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苹果品种和砧木组培苗的耐热性不同,其中“富士”耐热性最强,小金海棠次之,“新红星”耐热性最差;变温热处理有利于延长苗木在处理期间的寿命,在三种热处理时间下其死亡率均为0%。当茎尖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约1mm)时,茎尖成活率与试材、热处理方式、处理时间等无明显关系,而与培养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关系密切。在相同处理条件下,不同试材其苹果潜隐病毒脱除率不同,小金海棠的脱毒率最高,“富士”次之,“新红星”第三;同时,不同病毒的被脱除率也不同,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比苹果茎沟病毒更容易脱除。综合考虑苗木死亡率和脱毒率,对脱除小金海棠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和苹果茎沟病毒,可采取38℃恒温热处理20d或38/22℃变温处理30d;对于“富士”,可采取38℃恒温热处理30d或38/22℃变温处理30d以上;针对“新红星”耐热性差的特点,宜采用38/22℃变温处理30d以上。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中国梨的几种重要病毒病:梨环纹花叶病毒病(PRPMV)、梨脉黄病毒病(PVYV)、榅桲矮化病毒病(QSV)、苹果茎沟病毒病(ASGV)、梨石痘病毒病(PSPV)及其危害性,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梨病毒病的几种检测方法。现在研究认为,以PCR技术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较成熟的ELISA检测以及电镜观察能比较准确、快速地检测出中国梨的病毒病;热处理、茎尖培养、微体嫁接、化学制剂处理及其联合应用为梨病毒的脱毒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根据梨无毒苗的生长特点提出了梨无病毒化栽培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中国梨的几种重要病毒病:梨环纹花叶病毒病(PRPMV)、梨脉黄病毒病(PVYV)、榅桲矮化病毒病(QSV)、苹果茎沟病毒病(ASGV)、梨石痘病毒病(PSPV)及其危害性,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梨病毒病的几种检测方法。现在研究认为,以PCR技术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较成熟的ELISA检测以及电镜观察能比较准确、快速地检测出中国梨的病毒病;热处理、茎尖培养、微体嫁接、化学制剂处理及其联合应用为梨病毒的脱毒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根据梨无毒苗的生长特点提出了梨无病毒化栽培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离体保存后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20个样本利用20条引物共扩增128个位点(TNB),其中多态性位点(NPB)有7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54.73%。20条引物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62 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56 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0 4,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Ⅰ)为0.312 9。表明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的20个样本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相似系数0.809 1处,3个上饶早梨主栽品种20个样本通过UPGMA法聚类分析可分成2类,一类包括"花厅六月雪"和"花厅黄皮消"两个主栽品种,而另一类只包括"田墩六月雪"一个主栽品种。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20个样本的RAPD分析结果也表明,"花厅六月雪"7个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0 3~0.945 3,"花厅黄皮消"6个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8 4~0.984 4,"田墩六月雪"7个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82 8~0.945 3,表明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离体保存后再生苗的遗传相似性非常高,可以保证其遗传稳定性。上述结果为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离体保存的可靠性提供了RAPD分子标记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以GF305、弗吉尼亚小苹果为带毒(阳性)和非带毒(阴性)试材,利用作者已建立的总RNA提取方法提取试材中的总RNA,根据三种病毒(ACLSV,ASGV和ASP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寡核苷酸引物,采用RT-PCR技术研制三种病毒检测试剂盒,达到最优化检测。并应用该试剂盒对果园中存在的病毒进行了检测。该试剂盒检测病毒速度快(6~7 h)、灵敏度高(较ELISA法高8 000倍)、专一性强、检测成本较低,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仁果类果树主要病毒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樱桃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李矮缩病毒(PDV)、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樱桃卷叶病毒(CLRV)、樱桃小果病毒(LChV)、樱桃病毒A(CVA)及伊庇鲁斯樱桃病(EpCV)等几种侵染大樱桃的重要病毒的发生状况、形态、分类地位、基因组、检测技术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以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为材料,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荧光标记对3个上饶早梨品种进行鉴定,并对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5条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10条引物共扩增出2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24个,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PL)为86.66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7 48,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287 0,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548 9,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Ⅰ)平均为0.882 4,观察杂合度(HO)平均为0.435 0,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562 9,群体内自交率(Fis)平均为-1.000 0,群体间自交率(Fit)平均为-0.029 4,群体分化率(Fst)平均为0.485 3,基因流(Nm)平均为0.265 1。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约为0.401 5处可将3个上饶早梨主要栽培品种分成2类:"花厅六月雪"和"花厅黄皮消"为第Ⅰ类,"田墩六月雪"为第Ⅱ类。初步鉴定结果可为上饶早梨品种鉴别、分类及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利用SSR荧光标记对3个上饶早梨品种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饶早梨3个品种的种质圃种苗、常低温离体保存后再生苗以及超低温保存后再生苗的扩增位点数完全相同,无遗传变异,说明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的常低温离体保存和超低温保存能保证其遗传稳定性,该结果为上饶早梨道地性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观赏植物病毒病害及病毒脱除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赏植物在长期营养繁殖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毒病害的侵染,严重影响了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大大降低,因此,观赏植物病毒病害的脱除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该文总结了观赏植物的常见病毒病害种类及常规脱毒方法,如热处理法、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愈伤组织培养法、茎尖微体嫁接技术等,并展望了观赏植物脱毒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观赏植物的品质和观赏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百合无毒化种球繁育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对百合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成为制约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进行百合无毒化种球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个感病百合品种种球为试材,应用愈伤组纵培养(Ⅰ)、茎尖培养(Ⅱ)、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Ⅲ)、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Ⅳ)、病毒唑加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Ⅴ)五种脱毒方法进行百合种球脱除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唑加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方法最好,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和病毒哇结合茎尖培养方法次之.  相似文献   

12.
红芽芋茎尖低温疗法脱毒的R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红芽芋茎尖低温疗法再生苗的脱毒情况,本研究对其进行芋花叶病毒(Ds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芋羽状斑驳病毒(TFMoV)的RT-PCR检测。大田苗均检出芋花叶病毒(Ds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对于芋花叶病毒(DsMV),玻璃化法低温疗法脱毒率为50%,包埋玻璃化法低温疗法脱毒率为100%,包埋脱水法低温疗法脱毒率为50%,小滴玻璃化法低温疗法脱毒率为75%,茎尖常规培养脱毒率为75%,说明包埋玻璃化法低温疗法有利于脱除芋花叶病毒;对于黄瓜花叶病毒(CMV),玻璃化法低温疗法脱毒率和包埋玻璃化法低温疗法脱毒率均为100%,包埋脱水法低温疗法脱毒率为75%,小滴玻璃化法低温疗法脱毒率为75%,茎尖常规培养脱毒率为50%,说明4种低温疗法脱毒均有利于脱除黄瓜花叶病毒,但玻璃化法低温疗法和包埋玻璃化法低温疗法两种脱毒方式效果更佳。4种低温疗法再生苗、茎尖常规培养再生苗和大田苗中均未检出芋羽状斑驳病毒(TFMoV)。究其原因,可能采用的引物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引物,而甘薯和芋头是不同物种,可能病毒序列不一样,且NCBI基因库里没有FMo V的任何信息,完全没有参考序列设计引物,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可为红芽芋脱毒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超低温疗法在草莓病毒脱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低温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的脱毒技术,其脱毒率显著高于传统的脱毒方法。本研究以感染草莓斑驳病毒、草莓皱缩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的红颜草莓茎尖为试材,对超低温疗法中茎尖长度以及关键程序(预培养和预处理)进行筛选和优化,以期建立起完善的草莓超低温疗法脱毒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病毒脱除过程中,茎尖长度对脱毒率没有影响,然而却显著影响成活率。优化的超低温保存体系为:预培养蔗糖浓度为0.3 mol/L,暗培养7 d;室温60%PVS2装载60 min;0℃100%PVS2玻璃化处理60 min;液氮处理1d后,于38℃~40℃水浴2 min。在此体系下,草莓的茎尖存活率为68.89%,但草莓皱缩病毒、草莓斑驳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被同时去除,脱除率为100%,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草莓脱毒苗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脱毒甘薯的增产机理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春生  杨立明 《种子科技》2001,19(6):368-369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易感染病毒 ,导致种性退化 ,影响产量和品质。甘薯通过脱除病毒 ,既提高了产量 ,又改善了品质。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 1996年对脱毒甘薯进行应用研究 ,并相继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平均增产 18.2 %。实践证明 ,脱毒甘薯比未脱毒 (同品种 )生长势强 ,结薯早 ,大、中率高 ,薯皮光滑 ,增产效果显著。1 脱毒甘薯的增产机理1.1 营养生长旺盛 ,光合作用强。对脱毒甘薯龙岩 7- 3栽后 30 d调查 ,脱毒苗比未脱毒苗单株主茎增加16 .2 % ,叶面积增加 5 0 % ,茎基部分枝数增加 36 .1% ,茎叶鲜重增加 37.5 %。栽后 …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茎尖培养的技术手段来探索蝴蝶兰病毒的脱除问题,为建立工厂化无毒苗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长期的工厂化生产,使蝴蝶兰经常感染各种病毒,导致叶片产生枯斑、褪绿、坏死等现象,使花朵畸形变色。其中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是最常见的2种病毒。实验取已检测出含有CymMV和ORSV病毒的蝴蝶兰植株花梗,进行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对丛生芽进行继代增殖形成组培苗用于脱毒处理。切取组培苗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茎尖长度在1~6 mm之间,随着茎尖长度的增加,成活率上升,脱毒率明显降低。取2~3 mm组培苗茎尖,经0、10、20、30、40 mg/L的三氮唑核苷浸泡15 min处理和在含有相应浓度的三氮唑核苷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继代培养形成再生植株。实验采用ELISA法对脱毒前的蝴蝶兰植株以及脱毒后的再生植株进行2种病毒检测,通过显色反应判断是否含有病毒病原。实验结果表明,蝴蝶兰脱毒苗的成活率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40 mg/L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出现严重的透明和褐变现象,未获得再生植株。而试管再生苗的脱毒率则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添加30 mg/L的三氮唑核苷进行化学抑制病毒的处理后,可以比单纯使用茎尖培养的方式脱毒率提高22.3%。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新疆库尔勒香梨园随机选取的三棵香梨树花朵为试验材料,采用Illumina Hi Seq/Mi Seq测序技术分离得到1个库尔勒香梨上的苹果茎沟病毒分离物ASGV-kfp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物基因全长6 460 bp(ASGV-kfp,KR106996),包含3个完整的ORF,分别编码polyprotein、MP基因(Movement protein gene)、CP基因(Trichovirus coat protein gene)。ASGV-kfp的CP基因和MP基因与国内外已报道的该病毒的CP基因和M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3%~99%和97%~100%。进化树分析显示,ASGV的CP基因分子变异与寄主以及地理区域没有相关性;ASGV的MP基因分子变异与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ASGV株系分化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苍山大蒜脱毒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彦杰 《作物杂志》2006,22(3):33-34
利用热处理、茎尖二次培养和在增殖培养基中加入病毒唑对苍山大蒜进行了组培脱毒研究。经间接酶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脱毒试管苗及微鳞茎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去除了大蒜花叶病毒(GMV)、洋葱黄矮病毒(GLV)和大蒜退化病毒(GDV);经田间试验,脱毒蒜增产效果显著,并保持原品种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8.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作物.然而由于受到病毒的感染,造成了生产上多年使用的品种发生了大幅度的退化减产,品质下降.我国现在已发现的主要的病毒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和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病株症状表现为皱缩花叶型,并为高温隐症现象.调查表明,大多数甘薯田块植株的病毒感染率达到60%~70%,有的甚至达到90%,感病的品种减产幅度达30%~50%,甘薯病毒病已成为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目前植物病毒病仍无特效药防治的情况下,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是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有效途径.为了使甘薯脱毒技术在生产中得以更为广泛的普及,现对甘薯脱毒薯的整个生产技术体系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落花后的防治4月中下旬,即梨落花90%左右时,正是中国梨木虱孵化盛末期,此时多为幼龄若虫(未产生大量分泌物)易被药剂杀死;梨蚜也开始转移危害;梨黑星病开始侵染幼芽嫩梢,产生乌码子。此时喷施1.8%阿维菌素5000倍液混以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即可杀死多种害虫和预防各种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第二十三届国际果树病毒及其它嫁接传染病害会议于6月8~12日在日本盛冈召开。该校果树病毒研究团队成员王国平教授和洪霓教授出席了会议。据介绍,国际果树病毒病学术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今年会议设有仁果(苹果和梨)与核果(桃、李、杏、樱桃)病毒和类病毒、小果与浆果(草莓、树莓等)病毒和类病毒、无花果病毒、李痘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