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宁夏压砂甜瓜白粉病病原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鉴定宁夏干旱带压砂甜瓜主栽品种“玉金香”上白粉病病原菌。【方法】通过观察压砂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梗、萌发管、纤维状体显微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宁夏干旱带压砂甜瓜主栽品种“玉金香”上白粉病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单囊壳属单囊壳白粉菌(Sphacelotheca fuliginea)。【结论】囊壳属单囊壳白粉菌侵染是造成宁夏干旱带压砂甜瓜主栽品种“玉金香”上白粉病病因。  相似文献   

2.
西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瓜抗白粉病种质P1482246和感白粉病品种中信1号为亲本,建立了F2、Bc1.1和Bc1.2分离群体.从白粉病菌收集物中分离鉴定得到Px生理小种2 France,采用孢子悬浮喷雾法对各世代进行白粉病抗性苗期接种鉴定,并进行抗性遗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P1482246对Px生理小种2 France的抗性由一对不完全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白粉病菌对不同甜瓜品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7):2346-2353
为研究甜瓜白粉病菌对不同甜瓜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高抗甜瓜白粉病品种‘16-6’、中抗甜瓜白粉病品种‘04-38’和高感甜瓜白粉病品种‘15B-42’幼苗为材料,测定病原菌接种1、3、5、7、9 d后甜瓜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防御性功能酶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以及光合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白粉病菌后,除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3个甜瓜品种幼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多酚氧化酶(PPO)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5个防御性酶的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整体升高幅度表现为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3个甜瓜品种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间CO_2浓度(intercellular CO_2 concentration,Ci)、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io Tr)和气孔限制值(stomatal limitation value,Ls) 5个光合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抗病甜瓜品种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程度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抗病品种由于对抗源的长期、重复使用及白粉病菌新的生理小种的不断出现,再加上近年来肥水条件的改善,小麦群体加大,致使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范围逐渐扩大,发病程度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鉴于白粉病对小麦生产的巨大威胁,我们于2008年对山东省栽培的主要小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的抗性调查,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6.
瓜类作物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是一种危害瓜类作物的重要病害,引起瓜类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本文主要综述了瓜类作物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瓜类作物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抗性基因的QTL定位以及抗性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同时对瓜类作物白粉病抗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甜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从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采集了4个有代表性的小斑病标样,分离提纯病原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并结合病菌生物学特性,对分离出的4个甜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个甜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完全一致,符合O小种特征,因此认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的小斑病病原菌是同一生理小种类型(O型)。  相似文献   

8.
由于生产和抗病育种工作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对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变化、小种分布、品种抗性等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就这些资料,对贵州省小麦白粉病的流行趋势作一初步的分析,并重点从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谈点防治建议。众所周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是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90~1993年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64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标样为例,应用传统的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根据与已知抗白粉基因的互作推测毒性基因频率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结果发现白粉病菌群体中生理小种组成及其频率有较大变化,亚号、10号、11号和15号小种的频率均呈下降趋势,而31号小种的频率呈大幅度上升,至1993年已达20.75%,跃居各小种之首;对1号、11号、15号和31号小种的毒性基因谱分析发现,不同小种群的小种间至少存在一个以上毒性基因的差异,同小种群的不同小种间则在毒性基因谱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毒性基因谱仍不完全相同,说明小种致病异质性是普遍存在的。毒性基因结构分析表明,V2、V2+6和V8等毒性基因的频率有较大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今后工作中如何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通过对桃叶蓼白粉病的显微观察和进化关系的分析来鉴定该病原菌的种类和寄主范围,为桃叶蓼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合理依据。以桃叶蓼上发生的白粉病菌为试材,采用显微观察法对桃叶蓼上的白粉菌分生孢子、子囊、子囊孢子等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使用试剂盒法提取桃叶蓼白粉菌DNA并进行ITS扩增。经过显微观察发现,桃叶蓼白粉菌分生孢子呈柱形;子囊果呈暗褐色,多数聚生或者近聚生,多呈扁球形;子囊多数呈各种不规则卵形,其中多含2~4个椭圆形子囊孢子,结合与其他白粉菌进行碱基序列比对和亲缘关系分析,确定该菌种与GenBank中的Polygonum aviculare(登录号为LC328322.1)、Polygonum erectum(登录号为KX826856.1)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碱基序列相似度值达到99%,初步判定桃叶蓼白粉病病原菌与这两种菌种为同种同属。  相似文献   

11.
瓜类白粉病是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害,在生产中选择抗病品种是减轻该病发生程度的重要措施。瓜类抗病育种利用白粉菌人工接种是鉴定葫芦科作物品种对白粉病抗病性的主要方法,筛选和获得稳定的菌源是抗病性鉴定的基础。本试验选择6种田间表现易感白粉病的葫芦科作物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甜瓜白粉菌,比较其接种后的发病情况,以确定较为合适的瓜类白粉菌扩繁寄主。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种质YW243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病菌接种鉴定、抗性遗传分析、基因推导和STS方法,对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YW243进行鉴定.YW243高抗我国白粉病菌毒性级别在7级以下、毒性频率占90%以上的生理小种,抗性有效,可在我国大部分麦区使用.与感病品种中国春、京771测交的F2抗感分离符合3∶1比例,证明YW243对白粉病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基因推导、抗性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我国和由美,加,日,捷,斯,阿(阿富汗)和前苏联引入了18人种的披碱草,用我国小麦白粉病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进行接种,有15个接种成功,用14份发病披碱草上产生的白粉病菌分别回接小麦,也全部回拉成功,说明国外的披碱草和我国的一株具同源性,都属于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寄主范围,具中间寄主传播病菌的潜力,对国外披碱草在疆域接壤的邻国间传播新小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抗源——贵农21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4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贵农21与5个抗感不同白粉菌小种的品种杂交的F1、F2和部分组合的BC1F1,群体的幼苗离体叶段,定单株编号和统计,初步鉴定出贵农21具有2对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只抗1和11号小种,与P38携带的抗1和11小种的基因相同;另1还对抗311和313号小种,与P38携带的另1对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15.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白粉病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且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和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抗源累加杂交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贵阿1号是用抗源累加杂交的方法育成的。它是目前抗我国条锈、叶锈、秆锈和白粉病菌的主要优势小种。抗白粉病性属显性简单遗传,具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肯贵阿1号与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杂交,F_1表现抗病,F_2抗病株与感病株之比为3∶1。肯贵阿1号抗条锈、叶锈、秆锈病的遗传,初步确定为显性简单遗传。肯贵阿1号的抗三锈性和抗白粉病性容易遗传给后代,因而是一个较好的小麦新抗源。  相似文献   

17.
1986~1995年,使用9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叶锈菌4个生理小种群和河北省小麦白粉病菌混合菌系,共鉴定小麦品种资源材料4978份。筛选出抗条锈病材料733份,其中免疫材料181份;抗白粉病材料575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229份;抗叶锈病材料577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365份。有些兼抗两种或三种病害  相似文献   

18.
用高抗白粉病品种A552与遗传背景不同的3个感病品种杂交,用4个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15、311、315、373分别对亲本、F1和F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结果F2分别呈97、31、559、13、79和133分离,从而可认为A552抗性基础复杂,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将1~3对不等的抗性基因遗传给后代有效控制其抗性表现,是不可多得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9.
X12是具有超强致病力的大豆胞囊线虫(SCN)新小种,于2012年在山西省古交市邢家社首次发现,该小种对大豆生产有巨大威胁。定期调查X12生理小种分布,对有目的地采取防治措施阻止X12小种扩散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调查古交市土样,利用Riggs模式鉴定生理小种,绘制古交市X12生理小种分布图,探讨其周围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采集的受SCN感染的33份样本中,26份鉴定出生理小种类型,占采集样本的78.8%;2号和4号生理小种在该地区分布广泛,2号小种检出频率为57.7%;4号小种检出频率为42.3%。4号小种群体能够侵染优异抗源兴县灰皮支(ZDD2315)且胞囊指数(female index,FI)大于10,即被认定为X12小种,在此次鉴定为4号小种的11份样本中,有2份进一步鉴定为X12小种,含重复采集2012年在邢家社发现的X12样本;另有3份鉴定为4号小种的样本,其SCN群体能在兴县灰皮支上寄生,但FI未达到10。这26份样本的SCN群体能在Peking和PI88788上寄生,且FI>50的分别占73.1%和57.7%。表明,除邢家社发现有X12小种,在河口镇也发现了X12小种;在邢家社周围810 km2仅检测到2号和4号小种;有3份样本的SCN群体有可能会优先由4号小种进化为X12小种。建议在古交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减缓SCN的致病力升级及X12小种扩散。  相似文献   

20.
南农92R系统白粉病抗源多抗性鉴定及其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胜国 《作物学报》1999,25(3):389-391
对南农92R系统白粉病抗源进行了多抗性鉴定,并对其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份南农92R系统白粉病抗源,不仅对白粉病多个小种免疫,而且对中国当前优势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其中的92R178和92R137亦对供试3个叶锈菌优势小种均表现高抗至免疫。抗条锈性遗传分析显示92R089, 92R137分别具有一对完全显性的抗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