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为探讨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2015年4月—2015年9月,监测长海县大长山岛小泡子村前海养殖海区的水温、浮游植物,统计筏养虾夷扇贝的存活以及脓胞数量;2016年6—8月,设置14~17℃、18~20℃、22~24℃3个温度梯度和饥饿、107个/L、108个/L 3个饵料密度,研究虾夷扇贝在不同水温和不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脓胞发生概率与扇贝死亡规律。海区调查结果表明,4月,浮游植物丰度最高,5—7月下降,9月最低;9月水温最高,月均22.85℃,6—7月,水温为16~20℃,1、2龄贝月均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数量最多。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8~20℃试验组虾夷扇贝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比例最高,且与另两组差异显著(P0.05),22~24℃试验组的虾夷扇贝死亡规律和另外两个试验组明显不同,病害和高温共同导致虾夷扇贝死亡;饥饿组在14~17℃和22~24℃2个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18~20℃,饥饿组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病害是导致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主要原因,水温和饥饿在不同时期加速扇贝死亡。  相似文献   

2.
用亲贝促熟法提早进行虾夷扇贝育苗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贝亲贝人工促熟的结果,使产卵盛期提前了20天;稚贝出池时间提前了17~25天;育出壳高600微米左右的稚贝平均104.25万个/m~3,最高达178.29万/m~3;由于提早下海,稚贝充分利用适温期生长,在高温期到来之前可进行两次分散,提高了育成率;稚贝下海至3cm左右的育成率可达42.24%;每立方米水体提供3cm左右的苗种达31.09万个,为增养殖生产提供了早苗和大苗。  相似文献   

3.
《水产科学》2012,(3):164
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成果获201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在开放性海域进行虾夷扇贝采苗技术、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及天然苗有效利用技术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虾夷扇贝规模化高密度苗种培育技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种贝的选择及暂养促熟;产卵及孵化的最适水温;幼体培育的适宜饵料;中间育成的条件及育成器材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黄海北部大连沿岸虾夷扇贝天然苗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旬,盛期在4月15~25日。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区域均可发现大量的虾夷扇贝浮游面盘幼虫,不同区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很大。5月底至6月初是面盘幼虫集中的附着变态时期,在海区投放附着袋可进行虾夷扇贝天然苗的采集。从各海区虾夷扇贝浮游幼虫的拖网调查和采苗结果看,在虾夷扇贝主要养殖区獐子岛、大长山岛海域和广鹿岛海域,浮游幼虫在浮游的初始阶段能够形成较高的密度,但在附着阶段密度极低,不能采集到大量苗种,但在远离虾夷扇贝养殖区的大李家湾和凌水湾,浮游幼虫的出现比养殖区晚,在幼虫附着期能达到较高密度。能够采集到大量天然苗种。2005年在凌水湾的采苗数量达526±131个/袋(壳长0.6~1 mm),2006年在大李家湾的采苗数量达673±200个/袋(壳长0.6~1mm)。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由于虾夷扇贝地播增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苗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如何提高虾夷扇贝的中间暂养育成率,是目前各育成单位比较关注的一件大事。下面就如何提高虾夷扇贝海上育成率谈几点意见。 一、育成海区的选择及自然条件 虾夷扇贝的自然分布水深为6—60米,底质为砂砾底,而虾夷扇贝均属狭盐狭温的冷水性动物,故海区的选择应综合性的考虑。 1.水流与水深:暂养选用海区,要考虑水流通畅,无工业污染,有少量的淡水注入。水深应视暂养水层而定,应保持在低潮时5米以上。同时要考虑风浪较小的安全地带。  相似文献   

7.
《水产科学》2006,25(8):396-396
虾夷扇贝属于冷水性双壳贝类,我国原来没有该种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种,通过20多年的研究,完成了适应我国虾夷扇贝产业化发展的苗种繁育、中间育成、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等技术,并将这一成果迅速推广。虾夷扇贝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黄海北部海水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自引种成功以来,虾夷扇贝增养殖业中所需苗种均来自人工生态培育,苗种的质量和数量均不稳定,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从2004年开始,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掌握虾夷扇贝繁殖生物学、繁殖生态学的基础上,结合大连沿岸海域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5月 3 1日 ,受辽宁省科技厅委托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主持并邀请有关专家 ,对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完成的“虾夷扇贝引种及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的技术创新点在于为我国成功地引进了虾夷扇贝 ,并使之成为优良的增养殖种类 ;虾夷扇贝原产地苗种全部来源于自然苗 ,该项目探索研究成功的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及苗种中间培育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的技术空白 ;研究制定的虾夷扇贝人工育苗、苗种中间培育、人工养殖与增殖等技术规程 ,填补了国内空白 ,对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研究与推…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及子一代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20 0 0~ 2 0 0 3年在山东省长岛增殖站进行了以栉孔扇贝为母本与虾夷扇贝为父本 (正交 )、虾夷扇贝为母本与栉孔扇贝为父本 (反交 )、栉孔扇贝自交、虾夷扇贝自交的苗种培育 ,并在同一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水温 15~ 18℃条件下 ,正、反交均可正常受精 ,受精率在 90 %以上 ,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 ;成体的外部形态与母本基本相同 ,是偏向母本类型的异源二倍体 ;正交组在第 2年高水温季节栉孔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下 ,成活率达 95 % ,生长速度提高 2 3% ,反交组在苗种中间暂养和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比虾夷扇贝提高 16 % ,生长速度未见显著差别 ;正、反交子一代生殖腺发育正常 ,可排放精、卵。试验证明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子一代 ,外部形态虽与栉孔扇贝基本相同 ,但显著提高了栉孔扇贝的生产性能尤其是抗逆能力 ,远缘杂交育种是解决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杂交子一代已经具有生产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筏式虾夷扇贝养成期不同密度生长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养殖过程中各项成本(扇贝成本、劳动力成本、养殖设备成本等),讨论筏式虾夷扇贝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的经济效益。2013年5月9日—2014年4月9日,在一龄虾夷扇贝养成至二龄贝期间,设置10枚/层、15枚/层、20枚/层、25枚/层和30枚/层5个密度组,测量统计扇贝壳高和累积死亡率等指标评价其生长情况和经济效益。不同养殖密度生长测量结果表明:低密度养殖组别(10枚/层、15枚/层)平均壳高大于高密度养殖组别(20枚/层、25枚/层和30枚/层)(P0.05),低密度养殖组别累积死亡率低于高密度养殖组别(10枚/层15枚/层、20枚/层25枚/层30枚/层)(P0.05),一龄至二龄养成期间,低密度养殖在壳高性状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同养殖密度生长指标结合经济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在一龄虾夷扇贝总量一定和养殖浮筏数量一定两种经济模型下,10枚/层密度组的经济效益最高;综合分析表明:筏式虾夷扇贝低密度养殖在生长性状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转变当地养殖企业及个体户"多养多收益"观念,引导低密度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大钦岛海区虾夷扇贝采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在山东长岛县大钦岛南部海区进行虾夷扇贝采苗试验。采用规格为35cm×50cm的12目聚乙烯网袋组成的采苗器,垂挂于浮筏上,第一组网袋距离水面约3m,采苗器下端绑系质量约4kg坠石。试验结果表明,5月26日至6月1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40~50个/袋,6月6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10个/袋。3m、5m、8m采苗水层分别为30个/袋、48个/袋、71个/袋。远岸区平均采苗46个/袋,近岸区平均采苗24个/袋。  相似文献   

12.
在35口面积均为30 m2的室内水泥池中,分7种规格、11个不同养殖密度组,共投放45.7万粒方斑东风螺苗进行养殖试验。经过151~216 d的养殖,共获商品螺2574.9 kg,平均单产2.5 kg/m2,平均规格146粒/kg(115~192粒/kg),成活率82.2%(48.4%~97.8%),饵料系数2.6。苗种规格为870~9200粒/kg的成活率较高且稳定,成活率超过86.5%,规格大于12170粒/kg的成活率明显下降,23400粒/kg的成活率仅为48.4%;投放密度为185.6~868.2粒/m2时,密度对养殖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养成规格影响较大,养殖密度超过542.6粒/m2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刘述锡  崔金元  林勇 《水产学报》2013,37(11):1513-1520
为了研究虾夷扇贝浮筏养殖自然稀疏效应和科学养殖密度,2009年8月—2010年7月,对不同密度梯度的3个贝龄虾夷扇贝进行浮筏养殖现场实验。在自然稀疏条件下,逐月调查浮筏养殖不同贝龄的虾夷扇贝壳长生长、湿重增长和累计死亡率,并估算了适宜的扇贝浮筏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3 个贝龄扇贝周年壳长生长都没有显著差异;1龄贝壳长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9.53 mm;2龄贝壳长年均增长23.50 mm;3龄贝壳长增长较慢,年均增长15.47 mm;3个贝 龄扇贝周年湿重增长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和2龄贝湿重增长较快,3龄贝的年均增长约54.07 g,2龄贝的年均增长约37.80 g,1龄贝的年均增长约14.69 g;2 龄贝、3龄贝各养殖密度梯度之间累计死亡率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死亡率介于76.30%~83.33%,2龄贝死亡率介于88.89%~91.78%,养殖密度为150个/层的1龄贝与80个/层和50个/层的1龄贝累计死亡率差异显著。依据自然稀疏模型,浮筏养殖适宜密度3龄贝为4~5个/层;2龄贝为8~16个/层,1龄贝为29~124个/层。  相似文献   

14.
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5—2006年,在大连旅顺沿海进行了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试验结果为:2005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第1批为231枚/袋,第2批为423枚/袋;2006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为242枚/袋,董砣子海区为456枚/袋。生殖腺指数等调查结果表明,长海县各海区虾夷扇贝开始产卵时间在3月末4月初。虾夷扇贝浮游幼虫附着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  相似文献   

15.
桑沟湾养殖容量与优化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China has from the late1980 's been the country with highest mariculture production in the world.In2 0 0 0 ,the total mariculture production of China was almost 10 .6 million MT,production of bivalves account-ing for82 % and that of macroalgae accounting for11% .As we know,phytoplankton make up the main foodresources for bivalves.Any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bivalves.As for phytoplankton,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macroa…  相似文献   

16.
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习林  周梦颖  鞠波  过正乾  蒋飞  苏建  丁福江 《水产学报》2016,40(12):1874-1882
通过比较4个养殖密度(7.50×104、12.75×104、42.00×104、97.50×104尾/hm~2)条件下罗氏沼虾的生长、存活、性别分化、性腺发育等指标,研究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密度范围内,养殖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度、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密度对生长的抑制效应越明显;7.50×104尾/hm~2组罗氏沼虾体质量增速加速度与97.50×104尾/hm~2组的倍数由养殖10 d时的2.3上升到80 d时的3.4;低密度组罗氏沼虾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比高密度组早约10 d,但规格显著大于高密度组;7.50×104尾/hm~2组雌虾初始平均体长(4.158±0.592)cm比97.50×104尾/hm~2组大1.09 cm;养殖密度对性别比没有影响,但对雌虾成活率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生长和性腺发育,合适的养殖密度是预防罗氏沼虾性早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Studies on larval settlement and growth of the commercial scallop Aequipecten tehuelchus were carried out over a 2-yr period in San Matias Gulf, Argentina. Gonadal index was used to indicate spawning and spat collectors were deployed when spawning began. Artificial spat collectors (mono-filament bags filled with thin shrub branches) were placed at a depth of 25 m in two areas of the Gulf during two seasons (1989–1990 and 1991–1992). Maximum settlement occurred by mid-February during the first season and by mid-January in the second season. Larger numbers of spat were found in collectors placed near the sea bottom. After settlement, spat were removed and placed in cages for growout. Scallops reached the average commercial size (60 mm shell height) 16 mo later. Mortality rate 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was 10%.  相似文献   

18.
王涛  李琪 《水产学报》2018,42(11):1729-1736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脉红螺筏式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12月放养平均壳高3.9cm,平均体重10g的脉红螺苗4万个,经过13个月海上筏式养殖,平均壳高达7.43cm,平均体重83.5g,亩产达到2720kg,总成活率94.4%,亩纯收入35450.90元,约是扇贝养殖的4倍。放养密度以10个/层产量最高,贻贝为最佳饵料品种。应加强4 ̄10月脉红螺快速生长期的管理,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